《江苏产业与就业构造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产业与就业构造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产业与就业构造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经济健康进展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主动改变,就业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产生肯定促进作用。江苏“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全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超出产业进展所能容纳的数量,第二产业仍存在扩大就业的空间,第三产业结构关系较为均衡。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状况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均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的改变趋势2000年以来,江苏经济社会迈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经济总
2、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添,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全省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553.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142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2.2:51.9:35.9调整为6.1:52.5:41.4,第一产业下降6.1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0.6和5.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依旧是“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较快。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带动下,就业结构发生主动改变。全省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4418.1万人增加到2022年4754.7万人,就业结构由42.8:30.2:27调整为22.3:42:35.7,第一产业下降2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1.8个百
3、分点,第三产业提高8.7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二第一产业效率不高2000年,占全省从业人口42.8%的第一产业只创造了全省生产总值的12.2%;2022年,22.3%的从业人口只创造了全省生产总值的6.1%。三第二产业对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拉动双双高于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奉献率,第一产业由2000年的4.3%下降为2022年的2.1%,第二产业由64.3%下降为59.3%,第三产业则由31.4%上升为38.6%,第二产业仍比第三产业高2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奉献率,第一产业始终是负值,第二产业由20
4、00年的17.4%上升为2022年的193.2%,而第三产业则由147.1%下降为119.7%,第二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第一大产业。二、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一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测度指标,本文用某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值来计算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客观地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二实证分析全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显示:1、2022年,全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27、1
5、.25、1.16,第一产业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差距较大,经济的二元性特征较为明显。2、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0.25至0.29之间波动,富余劳动力转移尚待进一步加大力度。3、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和资本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较劳动生产率各年均高于第三产业,并呈现出工业化后期所具有的稳步下降态势。4、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趋于接近第二产业。三、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弹性分析通过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弹性分析,说明三次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多少新增劳动力。一模型建立对2000年以来全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增加值分别计算自然对数值后,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采纳线性回来的方法,建立弹性函数:lnriAiBiln
6、gi其中,ri是第i产业的从业人数,gi是第i产业的增加值,Bi表示第i产业的从业人数对该产业结构变动的弹性系数。二实证分析模型检验,全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是显著的均小于0.05。全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对该产业的弹性系数为负值,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对该产业的弹性系数最大约为0.25,即该产业产出增长1个单位值能带动该产业就业增长0.25个单位值,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对该产业的弹性系数为0.21,带动就业增长略低于第二产业。弹性分析说明我省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第一产业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流出并向其他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在快速进展的同时拉动就业增长的空间和能力正
7、在有效释放,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正赶上第二产业。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分析一结构偏离系数结构偏离系数是反映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指标。就业结构的改变相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变通常存在肯定滞后性,结构偏离分析可以发觉结构不合理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以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结构偏离系数计算公式如下:egi/ri1其中:gi表示第i产业的增加值比重,ri表示第i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结构偏离系数为正值时,增加值比重高于从业人数比重,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扩大就业空间,而偏离系数越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越差,效益越低;为负值时,从业人数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说明
8、该产业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为“0时,说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完全均衡状态,效益良好。二实证分析结构偏离分析发觉:1、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为负值,且波幅较小,劳动力转移须加大力度;3、第二产业偏离系数均为正值,且数值较大,该产业正通过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偏离系数正逐年下降;4、第三产业的偏离系数始终处于正值,在2007至2008年期间较为接近0.1,说明该期间吸纳了大量从其他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向均衡状态接近,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期盼其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五、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的建议一促进农村富
9、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永久转移一是深入进展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依据全省地少人多的实际,应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龙头企业进展,推动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主动有效地释放富余劳动力。二是适应富余劳动力永久流淌和长期转移的需求。从制度设计上消除一系列阻碍因素,加快城市经济和公共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容量,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和生活空间。三是实现“农村非农化转移,对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效扶持。通过进展非农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引导已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功能和城市特征的苏南乡村地区抢先突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羁绊。二拓展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10、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进展道路。要将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重点进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尽快在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稳固和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学问产权和业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打算,进一步落实鼓舞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进展的各项政策,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鼓舞企业更多地吸纳
11、就业人员,形成经济进展和就业扩大的良性互动。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动服务业大进展作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进展的战略重点一是鼓舞民间资本进行企业并购和投资创业企业等股权投资活动,细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具体措施;二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进展的扶持力度,加快进展与经济大省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以生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三是大力进展新兴服务业中就业容量大的物流、社区服务、信息中介等服务业,通过全面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来扩大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四建立适合产业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提高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对新一代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所需的有职业技能的高素养劳动力,力求使专业结构、人才规模、人才质量与产业布局和产业进展相适应。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