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的写作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型小说的写作特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微型小说的写作特点一、要擅长捕获构思的聚焦点微小说通过将事物分割来把握生活,体现生活以分取胜。它不能像中短篇小说那样写人生。它必需在某一点上凝合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自身的理解与评价,通过一个瞬间照亮整个过程;及格一分,还包括全部。因此,找到并抓住迷你小说的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一点,许多微小说探讨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术语强调过。陆奎文和郑建德在他们的短篇小说创作技巧中指出,在创作微型小说时,我们必需首先抓住生活中那些诗意的、能引起美感或能快速启迪人的瞬间。梁多荣曾在微缩小说写作中指出,诗歌有诗的眼睛,写作有文学的眼睛,微缩小说有闪光点。微小说是一部镜头小说,没有困难的情节,人物完整。它要求剧
2、情单一,刻画人物的一面。所以应当是瞬间对焦,这样对焦后获得的就是闪光点。没有这个闪光点,微小说就没有定型的反应,人物也就平凡,失去了生命的光彩,就没有了震撼和感染人的力气。赵曙光还在他的专题文章中指出,诗歌有诗歌的眼睛,戏剧有戏剧的眼睛,微型小说也有微型小说的眼睛。这只眼睛被称为迷你小说的重点。有了它,整个篇章才会有生命,有了生命力,意义才会深刻。没有它,整篇文章都会无精打采,甚至会因为缺少生命机制而无法完成。这些论述强调微缩小说的艺术形象是单纯的、单一的,同时又是由着力点妊娠而形成的;写微缩小说,首先要找到这样一个着力点。这个焦点是什么样的点?刘海涛在他的著作微型小说的理论和技巧中指出,它应
3、当是一个图像实体。这个形象实体要简洁、清爽、原创。它应当包含冲突和错位,内涵丰富,能够承载小说的主题,包含过去、现在、将来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刘海涛的概括更符合实际创作。微小说的重点应当是一个形象实体,是思想和形象的结合。既有视觉上的,也有思想上的。它不仅是一种客体,还包含着作者所意识到的思想内容。为什么强调它是形象实体而不是别的?我们不能写微型小说,因为我们只有肯定的想法或良好的创作意图,而没有相应的图像。假如我们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物,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内涵和意义,我们也写不出微型小说。写小说,只有创作意图。只有意向,没有对应的形象,无处下手。不了解题材就写不出小说。不了解一部
4、作品就无法把握它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写微型小说,首先要有一个与形象、思想紧密结合的形象实体。微小说的重点要简洁,只要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晰。为什么强调简洁?因为微型小说的空间只能容纳简洁的意象实体,过于困难的意象实体并不是微型小说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假如在迷你小说中插入过于困难的意象实体,其实会混淆迷你小说与其他小说文体的区分。迷你小说的重点应当是原创、簇新、新奇。任何文学创作都须要创作。微缩小说须要用精彩的瞬间和精彩的点打动和启迪人,在微小之处看到精神。应当是一种机灵,一种敏感,对生活中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细微环节的突然把握;它应当是一种视觉,一种艺术神经,一种穿透力。平凡和头脑迟钝是它致命
5、的损害。所以微小说的重点只能靠作者自己去找,簇新独特。同时,微型小说的重心要有内涵,要有冲突和错位,要能承载小说的主题,要能包含过去、现在、将来等方面。这是确定微小说审美价值和认知价值的关键。微缩小说不是手写的。它不是耳语,不是饭后消遣,而是作家把握世界、把握人生的艺术形式。应当像别林斯基说的那样:只要一个特点,一句话,你就能形象地、充分地表达任何你写了十几本书也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应当是一种简洁、清楚、才智的方式,从这种方式中确认作者的主观意识、情感思维和思想困惑,不能引起读者的爱好。所以这个核心,这个重点,必定包含着冲突和错位,可以承载小说的主要意义,可以包含社会、政治、人生、历史,让人思索
6、;我们可以在单一中看到充溢,在简洁中看到丰富。这个重点从何而来?第一,我们在生活中发觉相对简洁单一的冲突和错位;一种是将生活中一些独特的感受加工转化为冲突和错位。二、要擅长提炼聚焦点写微缩小说,首先要找到小说的重点。作者要么干脆从生活中找到冲突错位的焦点,要么把生活阅历转化为冲突错位的焦点,无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进一步的加工和提炼。因为最初的侧重不肯定深刻,须要典型化。同时只有一个重点,不能是剧情,也不能是小说。还有待完成,编织成一个相对完整简洁的剧情。这里有两个任务要做:一是典型化关注点,让它可以加载比较大的生活内容;一是将焦点完善,围绕焦点向前向后延长,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简洁、不间断、完整的
7、剧情。豫德以北杭州路10号,写的是一个对生活百无聊赖无望的无业青年。有一次他玩一个无聊的寄信嬉戏,给杭州路10号袁晓雪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苦痛和无望。没想到,他每个月都会准时收到杭州路10号袁晓雪的来信,激励他英勇的活下去。他欢呼起来之后,就去回访,感谢袁晓雪。他没有想到,袁晓雪竟然是两个月前死于癌症的闻名残疾心理学教授;老教授去世前留下一摞信,让妻子每个月寄一封。这是一部呼吁人与人之间用真挚的爱进行精神沟通的作品。据作者说,这部小说有两个原始材料:第一,作者自己这辈子也玩过这样的寄信嬉戏,但真的是袁晓雪这样的女生。当作者在秋天踩着黄色的秋叶去看她时,她已经静静地死去三天了。其次个是老教授的故事,他在一个小站听生疏人说话。在材料和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的冲突是错位的:我发了一封很无聊的信,却收到了多数特别仔细真诚的回复,存在于我的生活中。但他并没有照搬,而是把原型中的女孩变成了一个病残心理学教授,把自己的感情、志向、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都放在了这件事上。同时,他还对基本情节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使之更加完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