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数学老师新学期教学计划范本三篇.docx
《学校数学老师新学期教学计划范本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数学老师新学期教学计划范本三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校数学老师新学期教学计划范本三篇 学校数学老师新学期教学计划范本三篇 一、 班级情况简析: 这学期执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并担任一(1)班的班主任。两个班共有学生98人,一(1)班男生29人,女生20人;一(2)班男生29人,女生20人。他们大多都接受过学前教育,94%来自区外。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其父母几乎都是来温打工,接受的文化教育,生活水平普遍都较低,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无暇顾及,作为数学老师真有点感觉人单力薄。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
2、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通过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同学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数数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这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
3、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 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 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5的认识和加减法。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
4、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 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学校数学老师新学期教学计划范本三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本班共有学生17人,其中男6人,女11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
5、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6、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
7、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
8、 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divide;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divide;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
9、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 (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 (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
10、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数学老师 新学期 教学计划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