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魏晋文学史知识点.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魏晋文学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魏晋文学史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指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刚健的特点。此风貌经刘勰等人总结,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与批判的重要美学理想之一。建安七子(邺中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乾、阮瑞、应场、刘桢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王粲、刘桢成就最高。正始之音(正始体)“正始”,魏废帝曹芳年号,“正始体”是当时形成的诗风诗歌与玄理结合,诗风词旨渊永,寄托深远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竹林七贤(竹林名士)指魏晋之际阮籍、嵇康、
2、山涛、王戎、刘伶、向秀、阮咸,继承了建安文学精神,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直受后人敬重。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多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这首诗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后期备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
3、来,鲜明感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如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第三类是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杂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充满慷慨之音第四类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光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曹植的诗确如锤蝶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
4、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简述曹植后期诗歌特点曹植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五言诗创作成就最高,表现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他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后期诗歌的成就尤为注目,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曹植后期诗歌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赠白马王彪集中抒发了诗人多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如其三“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将挑拨兄弟之情的小人比喻为“苍蝇”,表面恨他们进谗言导致兄弟反目成仇,实际上是对曹丕对同胞曹彰杀害的控诉。这首诗在抒情中穿
5、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后期备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来。二、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三、以述志诗抒发用世之心。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充满慷慨之音,表现他的政治理想的高扬。如赠白马王彪其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表现自己的志向远大,此处心境大为开阔,有扬眉吐气直身挺坐之振奋。四、以游仙诗来追求解脱。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光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总之,曹植后期的诗歌体现了他创作的文采
6、富艳的特点,确如锤蛛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而能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曹植五言诗的发展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馀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濡: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
7、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文人深表同情。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即建安风骨,“风”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指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刚健的特点。其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体现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诗人们的政治热情,曹植在赠白马王彪其六中,写“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表现自己的志向远大,此处心境大为开阔,有扬眉吐气直身挺坐之振奋。二、人生短暂的慨叹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体现为人生苦短的慨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
8、流行,人多短寿。当时流行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悲叹;如赠白马王彪其五“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慨叹自己人生的短暂,就像早晨的露水马上就会消失一样,发出再没机会建功立业的感叹。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三、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体现为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诗人多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四、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体现为浓郁的悲剧色彩。曹植在赠白马王彪其五写道:“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写出即便自己抗争也难逃“天命”的束缚。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总
9、之,建安时期时代氛围造就了一批慷慨激昂的仁人志士。其作品体现着一种直面现实人生,执着于理想追求与创作态度和豪迈奔放的创作激情,体现出梗概而多气的时代特色。试论你对阮籍咏怀诗的理解阮籍的诗歌创作风格体现为隐约曲折,钟崂诗品谓之“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说的是阮籍的诗言在此而意在彼,即诗歌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并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是指他的诗歌作品主题深远,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咏怀诗在比兴、象征和主题深远方面的特点如下:一、作品主题深远咏怀诗表达的主题深远,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者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或者写鸟兽虫
10、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孤鸟、寒鸟等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中,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蜷蛀,成为诗人反复歌咏的对象。或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如少年之忽成丑老,功名富贵之难保、以色事人之不可靠。由于从自然到人事都充满苦难,阮籍心中的苦闷难以派遣。如咏怀诗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表面上是写自己忧思难免,起坐弹琴来遣怀,实际上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在黑暗现实中孤独苦闷、忧思难平的艰难处境和痛苦心情。二、运用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阮籍的诗还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其风格的隐约曲折,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
11、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阮籍在引用和继承诗经、楚辞抒情传统的基础上,将“比、兴”结合,既能加强气势、渲染氛围,以生动的形象激发读者联想,增加诗文意蕴,又能隐藏历史关机,避祸全身;大量典故的运用,尤其“事典”的创新引入,一方面提高了诗文内涵,另一方面也让诗人内心情怀得以最大程度的抒发。阮籍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影响,对世事无法逃避漠视,又不能对血腥黑暗的时局有所作为,悲痛颓丧之情无可宣泄,于是在咏怀中创造了大量的意象,既有传统的香草美人意象,也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意象、时间意象、人物意象等,如咏怀其一:“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孤鸿在野外哀号,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写诗人的所闻鸿号
12、、鸟鸣,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这里的“孤鸿”“翔鸟”就是作者所寄托的意象,使得诗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黑暗现实中孤独苦闷、忧思难平的艰难处境和痛苦心情。意象的娴熟运用不仅让诗人悲郁之情得以合理宣泄,还让诗文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性与雅化性发展开掘出了新的道路。总之,阮籍的咏怀诗以其主题深远和比兴、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集中了其政治感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章两晋诗坛游仙诗指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怀抱,追求精神自由、鄙弃现实的诗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体验最早作诗的
13、是曹植,成就较大的是郭璞兰亭唱和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聚会的起因源于“修禊”这一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东流水洗濯,拔除不详。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拔除不详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兰亭之会就是如此。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此次聚会,王羲之、谢安、孙绰等11人成四、五言诗各一首,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玄言诗指以玄学思维方式体悟玄理的诗歌,开始于魏末,兴盛于东晋,其中玄理包括老子庄子易经“三玄”及佛理,代表诗人孙绰、许询。太康诗风的特征:繁缚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
14、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缗的诗风。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成为当时的风气。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陆机有时能够拟得惟妙惟肖,有些地方还另有特色,已属难能可贵。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一繁缗。“繁缗”,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缗,指色彩华丽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缗”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
15、华丽藻饰陆机的拟古诗,可作为华丽藻饰的代表,如拟西北有高楼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又如潘岳的代表作悼亡诗三首,其一写丧妻后的悲痛之情,诗中叙亡妻葬后,自己准备赴任时的所见所感,笔触细腻,低回哀婉。其二、其三虽然描写的具体情景有所变化,但总的意思与第一首相近,显得重复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们诗中山水描写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于描写山姿水态,为谢灵运、谢眺诸人的山水诗起了先导的作用。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缗”特征的主要表现。陆、潘发展了曹植
16、“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第三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五柳先生传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
17、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
18、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驰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一、日常生活的诗化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醇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
19、、阮籍、陆机等都着重写社会政治的题材,陶渊明则着重写普通民众的普通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如饮酒其五二、情景事理的浑融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三、平淡中见警策平淡中见警
20、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四、朴素中见绮丽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陶诗的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五、艺术渊源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十九首,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陶渊明的符号意义1、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的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考研 复习资料 魏晋 文学史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