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教案范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教案范文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教案1看云识天气【教学目的】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2、体会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3、理解“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教学设想】1、安排一教时。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3、预习要求: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的两个重点。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问:从课题看,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
2、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三、正音、正率和解词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学生发言,归纳: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问:课
3、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学生发言,归纳。“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问:从第一段,看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2、用
4、词非常准确、生动: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学生发言,归纳。“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同学讨论,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按课
5、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云种类云的形状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马上就会下暴雨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1、运用贴切的比喻:“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
6、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4、用词准确: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
7、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默读第6段课文。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学生讨论,明确。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最后
8、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学生回答,归纳。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教案2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媒体资
9、源中的视频“看云识天气电视短片”,并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1、云的分类有哪些?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0、,共同完成上述题目。明确: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一边点击,一边对云的分类作讲解。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对照分析部分,使学生加深对不同云彩特点的了解。三、思考品味1、分析第二自然段:朗读,指出本段概括说明的作用。“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3、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四、研讨探究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
11、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12、,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月光照在地上,像五、教师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
13、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六、拓展延伸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七、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教案3看云识天气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层次美、语言美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14、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课时:一课时操作: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
15、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16、。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
17、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教案4木兰诗【教学
18、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
19、”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
20、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教师讲述要点: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
21、源于此。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
22、,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
23、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三、诵读练习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段意如下: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
24、地。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6、歌者赞辞。记诵要领如下: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
25、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
26、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的()。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五、探究主题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
27、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3、关于“互文”的解释
28、:“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交流句式:我发现()是()句。七、作业背诵这首诗。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教案5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
29、和表达的妙处。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
30、所。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2.东北作家群。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1、。3.写作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端木蕻良(hng)炽痛(ch)嗥鸣(ho)谰语(ln)斑斓(ln)怪诞(dn)浆液(y)亘古(gn)默契(q)田垄(lng)蚱蜢(zhmng)污秽(hu)白桦树(hu)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斑斓:灿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怪诞:奇怪,古怪。亘古:远古。污秽
32、:肮脏的东西。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四、课堂新授活动活动一:倾听誓言,整体感知内容。现在请大家认真欣赏课文朗读视频,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部分的主要内容。点拨: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由战斗而牺牲!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点拨: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
33、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讨论: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活动二:大声朗读,触摸挚爱的土地同学们,当我们的国土沦丧时,你不悲痛吗?当我们的人民被蹂躏时,你不伤心吗?下面请你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给课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怎样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美丽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
34、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2)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富饶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3)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我生活过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4)作者挚爱的这
35、片土地是神秘独特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总结: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怎能不热爱这片关东原野?2、作者说“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你从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来?“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36、”“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活动三:涵咏品味,体会强烈的抒情同学们,作者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不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声呼告,还用了其他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我们涵咏品味语句,体会文章强烈的抒情,然后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两句话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点拨: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
37、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这几句话反复出现“当我的时候”,有什么作用?点拨:这几句话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有利于抒发内心的情感。3、“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怎样的特点?点拨:选择白
38、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句式构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对东北家乡的热爱之情。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点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
39、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活动四:字斟句酌,体会关键词句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点拨: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2、“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点拨: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表明“我”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乡牺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含义?点拨:“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
40、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4、怎样理解文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含义?点拨:“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容我的欢笑,是为了说明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其实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
41、言的原因之一。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点拨:这句话是说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活动五:拓展阅读,激发爱国热情同学们,当国难当头的时候,许多作家、诗人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与敌人斗争,抒发爱国之情,现在,我们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热爱我们的祖国。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希望我们学习作者那种对故乡、对土地、对祖国炽热的爱,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六、布置作业1.学习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学校的感情。2.背诵课文中喜爱的语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