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高等职业教育.docx
《全面解读高等职业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解读高等职业教育.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面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解读高等职业教育1 .通识教育的内涵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中又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随着人们对大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现在对General Education的译法已经基本取得共识,认为通识教育比普通教育比一般教育更贴近其本意。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
2、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即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
3、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通识教育的发展2.1 通识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发展。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经历了从次要到主要、从理念到实在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第一,艾略特、劳威尔时期一一通识教育理念的浮现;第二,赫钦斯时期一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课
4、程设置中各执牛耳的过渡期;第三,科南特时期一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平分秋色;第四,博克时期一一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2.2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在我国,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大于专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是特种生活的
5、准备;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新民”,而是“扰民”。清华大学在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以大类招生和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经管学院实行按大类培养之后,从2003年开始,理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机械学院等均纳入大类培养轨道。学生在低年级完成统一大类平台学习后,在高年级再进行专业分流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实行了通识教育改革。3 .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长期以来,受传统历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面 解读 高等职业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