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 12 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字。9 个生2. 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字、词卡片。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教学过程一、 出示歌谣,激趣导课。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同学们,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 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
2、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 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 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 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1. 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3、2. 小组内检查生字。3. 教师抽查“规矩、 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 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 思路。三、再读课文,理清1. 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 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2. 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大年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九腊八-十九-除夕-(开始)(高潮)(结束)3. 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1. 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4、,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 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2. 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 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 实际上颇为巧妙。 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 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 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3. 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 (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4. 刚才的录
5、像非常有趣, 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 拍摄一段录象? 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 小组之间讨论, 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5. 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 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生 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 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 有的是冰灯, 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生 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
6、灯等。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生 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默, 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6. 请自读课文 2、5 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 (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五、拓展练习:1. 背诵课文 4、6 自然段。2. 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 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
7、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2. 腊八粥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新词。理解课文内容。3. 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教学重点2. 学习生字,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教学难点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教学突破点以“腊八粥”为切入点, 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 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8、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二、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四、再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第二课时一、 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三、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
9、谈自己的看法。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从哪些语句中, 四、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八粥以外,你还能 感受到什么?五、课外拓展, 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 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目标3. 古诗三首1. 会写“宫、侯”等8 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结合注释 , 理解诗句的意思 , 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1. 导入新课 : 春色是美好的 , 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 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 蝶、莺来歌颂春 , 一起背
10、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2. 知诗人, 解诗题。韩, 字君平, 南阳( 今属河南 ) 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 后散佚, 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清明节的前 12 天, 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二、读准字音 , 自学生字、词语。1. 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 幕”, 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2. 指名读诗 , 要求读准、读通。3. 再读诗句 , 画出停顿、重音。三、再读古诗 , 感悟诗意。( 一) 连词成句 , 读懂诗意。1. 想想每个词的意思 , 遇到不会的怎么办 ?
11、( 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寒食: 寒食节, 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 清明节前 12 天, 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御柳: 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汉宫: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传蜡烛 : 寒食节禁火 , 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 受赐的可以点火。五侯: 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2. 把词语连成句子 , 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柳树。, 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家中。, 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3. 全班汇报。 (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
12、什么不懂的问题 ?)( 二) 展开想象悟诗情。“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1. 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板书: 飞花御柳)2. “ 飞花”是什么情景 ?“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 落花随风飞舞 , 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不说“落花” 而说“飞花”,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 字, 意蕴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有效地烘托出全城3. 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4. 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