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25 翻译句子之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解析版).docx
《考向25 翻译句子之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向25 翻译句子之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5文言句式(2020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卷,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卓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答案】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解析】“承,招认;“已而”,不久、继而;“为酷刑所毙”,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下”,作动词,被送往
2、;“缓”,延缓、推迟;“图”,动词,谋划。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用“者 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
3、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 起来。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 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
4、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 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 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 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 主动者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
5、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4)用“受” “被” “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6、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 译成被动句。例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 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 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 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三、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
7、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 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 者。(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如:(孟子)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日: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
8、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 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臣与将军我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6、分句的省略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莺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四、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9、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动+于(乎,相当“于)+宾。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形+于+宾。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 边充当补语。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10、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 是“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 “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如:“闻道百”(庄子秋水)“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
1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固定句式1.“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 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 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 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2.有所无所译: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3. 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
12、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4. “之谓也”“其之谓也”此句式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之谓也”翻译为“说的就是啊,“其之谓”中 “其”表推断,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5. “有以无以”译为“有什么可拿来”或“有用来的(办法)”,“没有什么可拿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5 .“得无乎”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吧 o另夕卜,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 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 义也不变。7 .“无乃乎”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 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8 .“不亦乎”译为:“
13、不是(不也是)吗?” ”难道不是(不也是)吗?9 .“何(奚、恶、安)为” “何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用得着呢10 . “何乃译为:为什么竟11 . “如何(若何)” “奈何”,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12 .“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或“有什么的呢13 .“唯是”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的宾语,往往用“唯是”的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 “只是”或者“一定”,而助词“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14 .
14、独乎译为:难道15 .庶几欤?表示揣测,可译为“或许(大概,差不多)吧?16 .顾哉?译为:”难道吗? ”17 .“庸乎” “其庸乎”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18 . “见见于”表被动。19 . 为”“为所”表被动。20 . “孰与”“与孰”“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用“哪”或“哪个”对译。如: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 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21 .抑(抑或)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或是22
15、.其其?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23 .盍译为“何不”24 .无译为“无论”“不管”易错点【01】不明特殊句式的规则。特殊句式有固定的规则,要熟记,在翻译中如果出现要套用。易错点【02】固定句式积累少。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如果积累少,翻译时无从下手,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经典变式练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 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答案】徐光启多次上书要求练兵以报效
16、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壮志,将他越级提拔为少詹事,兼任河南道御史。【解析】“累”,多次:“疏”,上书;自效,应为效自,宾语前置,献出自己的力量,报效国家;超擢,越级提 拔。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九年春正月,党项先内属者,皆叛归吐谷浑。三月庚辰,洪州羌叛入吐谷浑,杀刺史孔长秀。夏闰四 月癸西,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破。诸将以为:“马无草,疲瘦, 未可深入。”侯君集日:“不然。向者段志玄军还,才及都州,虏已至其城下。盖虏犹完实,众为之用故也。 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从 之。中分
17、其军为两道,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由北道,君集与任城王道宗由南道。李大亮败吐谷浑于蜀浑山,获其名王二十人。将军执失思力败吐谷浑于合茹川。李靖督诸军经硬石山 河源,至且末,穷其西境。闻伏允在突伦川,将奔于闻,契芯何力欲追袭之,薛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 何力日:“虏非有岁乳随水草迁徙,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 ”自选晓骑千余 直趣突伦川,袭破伏允丁性,斩首数千级,获杂畜二十余万。伏允脱身走,俘其妻子。(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磕。(2)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
18、巢穴邪?【答案】(1)任城王李道宗在库山打败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把原野上的草全烧了,率兵轻装逃入沙漠。(2)如果不趁着他们聚居在一起的时候攻取他们,一旦他们四处散开,怎么能够再捣毁他们的巢穴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败吐谷浑于库山”,介词结构后置,在库山打败吐谷浑;“野草”,原野上的草:“走”,逃跑。(2) “因”,趁着,趁机;“倾”,捣毁,毁坏;“岂邪”,固定格式,怎么能够呢?(3)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苏轼以札子自辨:“臣号玲之忠.盖自谓无负矣。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臣恐阴 中之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日
19、:“缘近来众人正相据拾,且须省事。”轼日: “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嵇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祸.臣人无二子之长而 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2)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答案】(1)现在黄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2)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解析】(1)“乃”,竟然;“指”,指责;矫”,假托;“甚”,严重。(2)
20、“下”,在地下;“游”,交往;岂哉”,怎么呢?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智高夜纵火烧城遁,由合江人大理国。迟明,青按兵入城,获金帛巨万,杂畜数千,招复老壮七千二 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枭师宓等首于邕州城下,得尸五千三百四十一,筑京观城北隅。时有贼 尸衣金龙衣,众以为智高已死,欲具奏,青日:“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2)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答案】(1)狄青招回曾被叛贼俘获胁迫的七千二百名老壮士兵,抚慰并遣送他们回家。(2)怎么知
21、道这不是诈死呢!我宁愿失去靠侬智高请功的机会,也不能欺骗朝廷贪功邀赏。【解析】第一句中,“招复”,招回;”为所”,被动句式;“老壮七千二百”,定语后置句,”七千二百老壮”; “慰遣使归”,省略句,“慰遣使(之)归慰遣”,抚慰并遣送。第二句中,“安”,怎么;“诈”,诈死;“诬朝廷”,欺骗朝廷;贪功”,贪功邀赏.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缥 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迂礼部侍郎, 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2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吏负钱帛多缥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答案】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解析】“负”,欠;“缥系”,被拘禁;间,间隙,机会;“械”,抓捕;类”,这一类人。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隗嚣矜己饰智,每自比西伯,与诸将议欲称王。郑兴日:“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服事殷;武王 八百诸侯不谋同会,犹还兵待时。芍个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 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器乃止。郑兴因恂求归葬父母,器不听, 而徒兴舍,益其秩礼。兴入见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向25 翻译句子之文言句式-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解析版 25 翻译 句子 文言 句式 备战 2023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考点 专题 新高 地区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451146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