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docx
《2022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沈阳二中22届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参考答案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原文是“有利 于抵消”,与“就会被抵消”程度上有差异。B. “可以承载产业的升级、分工和转移”错, 从原文“广袤的国土空间、不断完善的城市体系和各地区拥有的规模可观的人口提供足 够的回旋空间”看,地理空间至多只是一个因素,不可以保障产业种类和承载产业的升级、 分工和转移。D. “关键”错,只是重要因素之一,不能说是“关键”。故选C。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国人口规模大, 国内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空间也就大,并可以提供大量促进产业发展的劳动力
2、”错,国内市 场需求和市场容量空间还受购买力制约,劳动力供给还受劳动年龄人口的影响。故选Bo3.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说明人力资源在行业之 间配置错位,不利于释放人口质量红利;B.是释放人口数量红利的措施;C.性别歧视可能带 来人力资源在性别层面错配,不利于释放人口质量红利。故选D。4. 列举数据,直观而准确反映实际情况。(1分)如“到2030年之后,大学本科生和研 究生毕业人口规模将分别占到2亿3亿和0.6亿0.8亿”,说明到2030年之后,我国大 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人口规模大;(1分)用作论据,强化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1分)如“到2030年之后
3、,大学本科生和 研究生毕业人口规模将分别占到2亿3亿和0. 6亿0. 8亿”,证明了 “未来我国经济发 展中将会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这一观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的数据主要有两类,一 是“到2050年人口规模仍然可以保持在14亿左右”“到2035年将拥有9亿人” “34个省 级行政区、334个地级区划” “2017年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 44亿”,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地 反映实际情况,使语言更详实、准确。二是“到2030年之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人 口规模将分别占到2亿3亿和0. 6亿0. 8亿”,这类数据列举确凿、充分,具体有力地 论证
4、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5. 人口数量红利并未消失(2分):中国人口规模仍大,可以提供大量劳动力;低龄老年 人(6575岁人口)也会成为劳动力资源的补充。(1分)人口质量红利加速释放(2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将会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 国家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提高人口质量并努力解决人力资本错配问题,就会加速产生“质量 红利”。(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 “从劳动 要素供给来看,到2035年将拥有9亿人,而且低龄老年人(6575岁人口)也会成为劳动 力资源的补充。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年龄人口与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在不断的技术进步中可以 保障
5、基本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产业成长、新产业发生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概括出:中国人 口规模仍大,可以提供大量劳动力;低龄老年人(6575岁人口)也会成为劳动力资源的 补充,可见人口数量红利并未消失。结合材料一 “从人力资本规模和创新资源看,到2030年之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人 口规模将分别占到2亿3亿和0. 6亿0. 8亿。这表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将会有充足的 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和材料三“由于人口数量红利难以实现永续,因此促进人口数量红利 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化,最大限度释放人口质量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 提高人口质量”“二是要努力解决人力资本错配问题”“以实现人口资本的有效
6、配置,进而 更好地释放人口质量红利”概括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将会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 国家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提高人口质量并努力解决人力资本错配问题,就会加速产生“质量 红利”,从而使人口质量红利加速释放。6 . D.错误解读。应该是“引人思考这种远离喧嚣社会的质朴又苦中带乐的生活和心灵,反 思我们自己的生活并无“呼吁远离现代社会”之意。7 . A. “对比”错,“吃奶疙瘩”和“清理羊圈” 一样难,是类比。8 .“我们”居住的屋子是用羊粪砌成的,连睡榻也是羊粪块砌起的,所以说是“生活在 羊粪堆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生活在羊粪堆里听起来很难受,却告诉我们生活中 很多不那么招人喜欢的东
7、西,有时却是真正有价值的。(看似艰苦而令人作呕的生活,其实 也充满温暖和快乐)语言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答对2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9 .生活场景真实:作者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经历了三个月冬季放 牧生活,硬奶酪、羊圈、粪墙等,都在为人们展示一个艰苦而又充满乐观情趣的真实生活场 景,写出了草原人的辛苦劳作和简朴的生活。具有真实的地域特色:如第段吃硬奶酪的描写,很真实地突出了奶酪的“硬”,写出了 地方特色。劳动过程真实:作者跟随着这些牧民一起在冬季清理羊圈,学着充分利用羊粪劳作,亲身 体会了草原牧民原始、艰苦的劳作生活,真实再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劳动过程。(
8、如第 段劳作场景的描写)(也可以举其他例子,例子和作用要能对应,言之成理即可。有理有据, 每点2分)10.BH.D两者意思不同,荀悦所说的是儒家的治道的根本,文中的意思是道家修道的慧根、根 底。12.A13 .可是他却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乃,竟然 或却、反而。乖,违背。卒,最终)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令, 担任县令。了,完全,全然。其中,心中。)14 .袁氏三兄弟的感情不亚于苏轼苏辙,作者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也不是追求功 名之人,对苏轼苏辙的覆辙有所借鉴。(一点一分,答出三点即可)听雨堂记译文乙未年(
9、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 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 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 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 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 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
10、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 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 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 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 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 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 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信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辽宁省 沈阳市 第二 中学 第四 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