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六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导学案--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考点六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导学案--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六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导学案--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一定封闭性,不合民考点六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优点:优点:选有用之人提身战斗力一、选官制度的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时期:西周一战国-* 秦国T 汉名称:世官制赐爵制军功爵制察举制选官方式:贵族世袭才、功王直接任命官吏推荐选官标准:血缘才、功军功大小道德才学缺陷:不选有用之人二、趋势(1)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开展到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开展到公开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表达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那么。(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1)背景: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
2、需要。(2)内容:各郡国每年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察举制) 不需要推荐,由皇帝直接下令授予官职(征辟制)(3)选官标准:孝悌廉公、秀才(4)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内容:以“中正”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予官职的一种选官制度。(2)选官标准:才学、家世。(3)作用:建立之初确实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将官吏任免权收回中央,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随着时间推移,九品中正制失去选拔人才的意义,官吏的选拔被掌握在世家 大族手中。比照: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1905科举制品评官评定考试才学、家世门第成绩、学识世
3、家大族所垄断五、隋唐科举制度(一)演变:1、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炀帝:设进士科2、完善:唐:科目:进士(才学)、明经(背诵);太宗:设状元;武那么天: 设武举、殿试3、改进:宋:科目:策论4、加强控制:八股取士(明清);加强对考卷保密及防作弊措施5、废除:1905年废除(二)原因: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下形成的门阀制度严重制约人才的吸纳;为选拔有能之士;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三)内容:考试内容和科目大都不出儒学经义范围;考试定期举行,层层选拔至中央,最 后由皇帝定夺科第等级。(四)性质: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五)作用:积极: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科举制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以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 的合理性;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笼络控制知识分子, 扩大了统治基础;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气,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消极: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学术文化和科技的开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 原因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六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导学案-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 考点 古代 中国 官制 导学案 历史 通用版 一轮 复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