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科学教案汇编8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科学教案汇编8篇汇编.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科学教案汇编8篇科学教案篇1导学目标:1、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2、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3、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导学重点: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导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教具准备:磁铁缝衣针(或大头针)支架细线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引目标1、出示缝衣针与曲别针,师问:同学们,你们能用针吸起曲别针吗?(试试看、不能)2、师:老师能,你们相信吗?(演示,用磁铁摩擦针,吸起曲别针)怎么样,老师能让小针吸住曲别针吧。3、师:其实老师是有秘密的
2、,现在老师就把秘密告诉你们,你们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动手,就能制作“魔力”小针,你们想试试吗?4、板书课题:神奇的小针二、活动1制作“魔力”小针(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2)温馨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同时还要小心别扎手。(4)同学们开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自己制作的“魔力”小针能吸引曲别针。)三、研究“魔力”小针1、活动2师:用细线把摩擦过的小针水平悬起,使它轻轻转动。待其静止后:同学们再看看小针,记住它所指的方向。几次转动小针,
3、待其静止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2、活动3把你们做好的“魔力”小针放在泡沫塑料板上,然后放在水面上,轻轻转动泡沫塑料板。(静止后)小针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3活动4拿你的“魔力”小针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一玩,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四、猜想与交流1、我们发现“小魔针”具有哪些“魔力”?能对“魔力”产生的原因做出猜想或解释吗?生:猜想(根据记录下来的情况)2、各小组汇报。我敢于猜想,对原因的猜想是:五、拓展:看书28面的“指南针的家史”六、作业:先看视频,自己再动手做一个指南针。科学教案篇2简单分析: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
4、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学目标: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5、。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器材: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1 生、熟芋头;3 .生、熟马铃薯;4 .生、熟玉米粒;5 .铁碗,酒精灯;6.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一、课前激趣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生:想!(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
6、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生:第一个。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一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
7、熟的毛芋。)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一生的毛芋)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生:第一个。(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
8、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二、新课教学(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生:熟吃。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生:“看”、“摸”、“捏”、“切”、“闻”、“尝”、“剥”(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
9、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观察方法观察角度看颜色摸、捏软硬闻气味尝味道切水分剥表皮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一一生:变化!(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
10、.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
11、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生:“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应该从下往上”,“灭火应该从侧面盖灯帽
12、,熄灭后将灯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热。”(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2、搅拌玉米均匀受热。3、不触碰发烫的铁碗。4、仔细观察并记录玉米发生的变化。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教师一旁辅以板书)煮蒸
13、烤炸炒生玉米粒熟玉米粒硬慢裂裂开口子小膨胀,变大比较大淡黄色变深,出现小黑点深黄,黑没气味越来越香,出现焦味香,有点焦味(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玉米粒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一爆米花。)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师:你们看,这小小的玉米粒和这爆米花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样子或形态”不同。(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
14、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一一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师:那你们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是怎么样变成一朵可爱的玉米花吗?这就留待课后大家思考吧。(课堂结尾留设疑问:大家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怎么会变成一朵玉米花吗?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的空间。)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的礼物。附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表(1)观察方法生马铃薯熟马铃薯观察角度实验记录表(2)生玉米粒烤的过程中烤熟的玉米粒玉米粒的变化科学教案篇3一、学习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竹子有一定的了解。二、学习重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
15、竹子的生长特征有所了解。三、学习难点: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竹子通过图片和查找资料进行观察和比较。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五、学习准备:课件六、学习过程:(一)找一找:师:同学们,中国古代人们所指的“梅兰竹菊”,其中“竹”指的就是竹子。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竹子”这一课。师:下面我们进入“找一找”环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进行观察图比较。(二)说一说:师:同学们,你们对竹子都有哪些了解?生:小组讨论进行回答。师:通过观察图片和查找资料,竹子对我们生活有哪些用途?生:小组交流进行回答。(三)考一考:师:下面到了考考你们的环节了,文竹和水竹是竹
16、子吗?生:小组讨论进行回答。七:板书:2.竹子(1)找一找(2)说一说(3)考一考科学教案篇4活动目标:1 .根据黄、绿两种颜色不同的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2 .学习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大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3 .利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魔术箱一个,各种盒子同样大小各两个,分别为黄和绿。活动过程:一、出示大魔术箱,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 .出示魔术箱: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和你们做游戏,看看这个是什么?(箱子)这是什么颜色的箱子?(黄色)那我们就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叫“黄箱子”。这个黄箱子是大还是小?那我们就说“好大的箱子”。引导幼儿一起学说。2
17、 .猜猜看,这个黄箱子里有没有东西?怎么样才能知道里有没有东西呢?(丰富词汇“打开来”)。我请个小朋友上来打开箱子吧!3 .请一名幼儿上来打开箱子,请全体幼儿看看里面有没有东西?并引导幼儿说:没有东西。4 .这个黄色的大箱子可是个魔术箱,它有很神奇的本领,可以变魔术呢!只要听到“变、变、变”,它就能变出东西来。现在我们就来变魔术吧!二、魔术箱变魔术1 .引导幼儿一起“变、变、变”,变出黄绿两个鞋盒:这两个东西是什么?(盒子)是什么颜色的?这两个盒子哪个大?跟黄箱子比呢?猜猜看,盒子里有没有东西?哪个盒子里有东西?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盒子里有东西呢?(引导幼儿说“打出来”;用眼睛)。2 .魔术箱可
18、厉害了,还能变出来东西来,我们一起来说“变、变、变”吧!变出黄、绿两个盒子(比鞋盒小)哪个盒子大?跟鞋盒比呢?猜猜看哪个盒子里有东西?(请一名幼儿打开盒子,并引导幼儿说出哪种颜色的盒子里有东西,哪种颜色盒子里没东西)。3 .魔术箱变出几个盒子?(引导幼儿数一数:两个黄盒子,两个绿盒子)厉害吗?我们一起来夸夸魔术箱吧!(引导幼儿夸魔术箱)。4 .魔术箱还能变出东西吗?我们再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说“变、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来。5 .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找找看,神奇的魔术箱有没有变出东西来?(请一名幼儿上来从大箱子里拿出最小的两个盒子举起来给小朋友看)。6 .魔术箱又变出了几个盒子?是什么颜色的?一样大
19、吗?猜猜哪个盒子里有东西?这个盒子打不开,我们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东西?(引导幼儿说出“摇一摇”,用耳朵听一下哪个盒子里有东西。)三、给盒子分类1 .魔术箱说自己累了,想休息一下。我们请他们到傍边休息一下吧!2 .魔术箱都变出什么颜色的盒子宝宝了?我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请一名幼儿给盒子分类,按颜色分)。3 .盒子宝宝都一样大小吗?我们给盒子宝宝排排队好吗?(请两名幼儿上来帮盒子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队)。4 .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考你们了,两种颜色的盒子都排好队站在这里了,什么颜色盒子里有是东西的?什么颜色的盒子里是没有东西的?我打开来看看,你们记得对不对?5 .教师打开盒子验证,让幼儿掌握规律。
20、猜对了,表扬幼儿,猜错了,请幼儿从看到的情况中总结出规律。四、延伸部分1 .魔术箱又想考考小朋友了,看它又变出了什么?(黄颜色盒子)里面有没有东西?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一名幼儿上来打开盒子,盒子里有很多糖果,请幼儿分享糖果,引导幼儿说“谢谢”2 .今天你们和魔术箱玩得开心吗?魔术箱变完了魔术,要回家了,小朋友和魔术箱怎么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3 .活动结束。科学教案篇5教学目标1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2 .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3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第一课
21、时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1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2 .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3 .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4 .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1 .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
22、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2 .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3 .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4 .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5 .学生汇报,教师给予
23、积极的肯定或鼓励。6 .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7 .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8 .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9 .学生自由提问。10 .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11 .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12 .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
24、“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第二课时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13 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14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一一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15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16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
25、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17 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18 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19 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1
26、 .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2 .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3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4 .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5 .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
27、的小报。6 .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科学教案篇6一.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
28、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 .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引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 .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2 .提出研究性的问题:(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A.家乡水资源状况;8 .污水对动物的影响;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D.水污染的原因。3. 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1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
29、,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4.外出考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 .整理阶段。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6 .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三)课后延伸: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科学教案篇7【设计思想】一、力求教师认识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
30、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二、力求教师指导到位。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尤其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三、力求思维训练到位。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交流、讨论、修正、完善、筛选上,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教材分析】沉浮实验仍旧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
31、的检测和探究。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对木头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2、,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在水中
33、的沉浮与物体的材质有关。【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每组两份或两份以上大小、形状相近的木材、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水槽、多媒体课件科学教案篇8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2、能理解风的成因。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教具学具准备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教学过程
34、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时是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片刻,部分学生回答)3、小结: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现象可以引我们想这么多,我觉得如果弄明白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你自己可能就会解决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切入课题)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一)首先进行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学生先了解
35、教材提示,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3、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4、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5、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阅读科
36、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学生多种回答)设计意图:设计纸螺旋圈动起来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的手、眼、脑充分参与进来,认识到以上物体的运动是由于热空气上升的缘故。(二)接下来进行活动二:风的形成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4、
37、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以上两活动的设计都是按照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及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来安排设计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三大手段。
38、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学科学学习的特点,我这样安排设计了学习活动。另外,学生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一教师点拨,这也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三、本课小结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四、拓展延伸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2、查阅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3、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课后反思在教学风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课
39、堂,提炼学生问题,探索有关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1、快乐课堂,快乐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从课堂的引入到实验,再到课堂结束,我们都处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应该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境界,科学课堂要首先达到这种境界。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验指导中,我仅说明了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实验步骤等,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因为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认同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体验。2、重视交流和总结学生实验的交流和总结是实验的点睛部分,课堂上要利用不同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不管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还是系统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出一份力。3、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师生交融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例如,现在电的充分使用,已使得很多学生不会,甚至不敢划火柴,见了火苗就懵了,可谓太胆小了。这节课,我让男女同学搭配组成实验小组,互相鼓励,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始终记着,只要我不违反实验操作规则,我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