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气论与五行说.docx
《春秋时期的气论与五行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时期的气论与五行说.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a摘加论5五同兑五行五行之官姓氏木句芒重火祝融犁金蹲收该水玄冥修、熙土后土句龙春秋时期对天地的认识有天六地五之说,六指六气,五指五行。但春秋时期人们论天不仅限于六气,还涉及阴阳 二气等天气,以及与人的身心相关的饮食之气、血气等人气,天气论、人气论都是春秋时期气论的重要内容,表现了当 时人们对天的认识水平。先有五行的观念,春秋时期才出现了以五行相克为主要内容的五行说,但还没有开展到以五行 附会万事万物的地步。虽然气论与五行说都不成熟,却为后来阴阳五行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没有春秋时期的气论与五行 说,就没有后来的阴阳五行说。一、天气论气论是由气概念及其对事物开展意义所形成的学说。气概念不仅在春秋时期
2、出现了,而且开始成为重要的哲学概 念。在尚书诗经中皆无“气”字,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皆无“气”字,十翼有“气”字6次,但十翼即使为孔 子所作,也在春秋末期,这说明春秋末期以前的可靠文献都没有气观念。左传言“气”19次,国语言“气”22次, 可以说,气概念出现在春秋时期。这些言“气”的内容,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自然之气,如天有六气的It、阳、风、雨、 晦、明之气,天地之气,四时之气、士气等。二是与人相关的气,可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是与人的身体相关的气,如 血气、气佚之气、味气、守气、生气之气;第二小类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关的气,如战争的勇气、气焰之气,与音乐相关 的声气等。气的本义为云气。说文解字
3、:“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段玉裁注:“气氯古今字。自以氟为云 气字。乃又作鳏,为縻氧字矣。氟本云气。引伸为凡气之称。象云起之完。三之者,列多不过三之意也。是类乎从三者 也。”1 (p20)气为象形字,所象之形为云气。气不仅指云气,也泛指一切与气相关的物象,但这只是作为自然存在 的气,属于常识的气概念,还不是哲学的气概念。张岱年先生说:我们应区别常识的气概念与哲学的气概念。哲学的气概念是从常识的气概念引申提炼而成的,含义有深浅的不同。 常识的气概念指空气、气息(呼吸之气)、烟气、蒸气等等,即一切非液体、非固体的存在。哲学的气概念含义那么更为 深广,液体、固体也属于气的范畴。中国哲学
4、强调气的运动性,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可以说气具有“质”“能”统一的内容, 既是物质存在,又具有功能的意义,“质”和“能”是相即不离的。但是,如果把“气”理解为“能”,也就陷于偏失了。2 (p18)哲学的气概念是自然性与能的统一,所谓“能”指能动的功能。根据这一分判,春秋时期的气概念,如六气、天地之 气、四时之气、士气等自然之气,原本属于常识之气,是作为自然之天的组成局部而存在,而人的血气、饮食的味气等, 是人的生理表现,都是常识之气的表现。但是,春秋时期的人们言气,并没有局限于物理学意义上的常识之气,而是常常将气与事物的变化开展联系起来, 视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或动能,这些关于气的论述,就突破了
5、物理性的局限,而上升到了哲学的论证,这些气概念就 不再是物理学的气概念,而是具有哲学性质的气概念。这是中国哲学上第一波气论,其后的精气说、元气说等都是在春 秋时期气论的基础上开展而来。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伯阳父用阴阳之气解释地震论说: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假设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 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假设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 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
6、必崩。假设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 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网(p22)先言天地之气,再言阴阳失序带来的灾祸,很显然这里的阴阳就是天地之气的别称。阳气性主散发,但却伏而不 能出,阴气性主烝散,但却迫而不能烝,这是阴阳失调,不仅会遭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会导致国家的灭亡。阴 阳要各得其所,发挥各自的功能,才会有自然界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的安定。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地震是地球板块与板块 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所形成的板块内部、板块边沿的错动和破裂造成的。伯阳父将地震原因归结为“阳失其所而镇阴”,并 不符合现代科学,但伯阳父这一解释,在当时天命观笼罩的气氛
7、下,却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天命观的突破, 也具有从自然来解释自然现象的意义,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带有开创气论的时代价值。自此以后,气论作为中国哲学与文 化的理论才得以逐渐开展起来。乐官伶州鸠关于音乐与气的论述,也涉及到阴阳: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 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 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 献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今细过其主妨于正,用
8、物过度妨于财,正害财匮妨于乐,细抑大陵,不容于 耳,非和也。听声越远,非平也。妨正匮财,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3 (p128)音乐的声音一定要平和,才能实现“气无滞阴,亦无散阳”,到达阴阳各得其位、政通乐和的境地。“滞阴”“散阳”是 指气失去平衡的状态,伶州鸠将其归结为是音乐失去平和所致,这一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是他从乐官的立场对音乐重视 的表现。音乐属于人的社会性产物,而阴阳二气属于自然现象,说音乐不平和就会带来阴阳的不平衡,这带有天人感应 的意味。系统的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创立的,但作为思想渊源却远在春秋时期。伶州鸠同时肯定阴阳二气的平衡, 能够保证自然界风调雨顺,人民获得福利,这就
9、成认了阴阳二气的平衡对自然与社会开展的功用。春秋之前,还没有以阴阳为气的观念。据字源的记载,最早的“阳”字见于甲骨文,“阴”字最早见于金文。甲骨 文是商代的文字,金文那么是周代才出现的,据此似先有“阳”字,后才有“阴”字。说文解字:“阳,高明也。”段注:“高 明也,之反也。不言山南曰易者,阴之解可错见也。”1(p731)说文解字:“阴,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段注:也,者、闭门也。闭门那么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水之南、山之北也。”1 (p731)可见,阴阳二字的 本义与太阳有关,本指太阳光照射的正背两面,太阳照射到的方位为阳,背着太阳光的方位为阴。山南水北为太阳所照 耀,故古人以为阳,而以
10、山北水南为阴。“阴阳”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但周官为伪古文尚书,缺乏为信。诗经也有“阴阳”一词,见于公刘:“相其阴阳。” 孔颖达疏解:“视其阴阳寒暖所宜”,以阴阳与寒暑联系为说,基本上是阴阳本义的运用。据此诗为召康公戒成王之诗, 那么“阴阳”一词在西周已经出现,但仅此一例。此阴阳,诚如梁启超所言:“商周以前,所谓阴阳者,不过自然界中一种粗 浅微末之形象,绝不含有何等深邃之意义。”4 (p374)“阴阳”一词被多人使用是在春秋时期,除了上面所论外,还有三处言及阴阳:一为内史兴论六鹊退飞,“是阴阳之 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5 (1
11、808),这是以阴阳为与人相分的天道,是一种天人相分的观念。二为虢文公谏宣 王不籍千亩说,立春日“阴阳分布,震雷出滞”3 (p20),以震雷地联系说阴阳,不出阴阳的本义。三为范蠡说的“因阴 阳之恒,顺天地之常”3 (p646) o四为范蠡说的“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网(p653)。这些阴阳的含义,虽然不一定都 是从气的角度讲阴阳,但都与天象有关,至少是与天气有联系的概念。从春秋时期全部言阴阳的记载看,只有虢文公之 说与范蠡的“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是从自然现象讲阴阳,讲的是天文气象学的阴阳,即使单言自然现象,也包含有阴阳 转化的哲学观念。其余数条更是没有局限于天文学,而是一种理论的论说,或以阴阳二
12、气为地震的原因,或以阴阳平衡 为风调雨顺、人民幸福的保障,或以阴阳为不同于人道的天道,或以阴阳有人所必须遵循的恒常之道,带有天道为人道 之本的含义等,这些说法都超越了仅仅从自然现象论阴阳。完全可以说,阴阳一词的通行是在春秋时期,阴阳的含义主 要是气,或与自然天象相关的概念,但关于阴阳的论说已经不只是单纯自然描述,而是带有哲学性质的理论说明。除用阴阳二气说明世界外,春秋时期还有用气解释自然现象的论述。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毂、洛 两条河流洪水泛滥,造成极大灾害,周天子要采用鳏的方法,用土石雍堵洪水,太子晋反对说: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坠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
13、,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 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汗瘴,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限崩,而物有所归;气 不沈滞,而亦不越散。是故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然那么无夭、昏、札、癖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故上下 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圣王唯此之慎。3 (p101)自夏代以来,对洪水的治理,一直就有鳏的雍堵法与大禹的疏通法两种不同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背后,是以对 水性的不同认识为根据的。太子晋以川流的顺畅取决于气,认为只有气的流行畅通,不沈滞、不越散,才会有自然界山 川陂塘的平衡,从而带来丰富的物产,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而雍堵的方法,违背了气不沈滞、不越散的原那
14、么。太子晋还 以夏禹疏通河道治水成功的事例,说明只有疏导的原那么,才能够使“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沈气,火无灾厚,神无间 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3 (p104)这是用气说明洪水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洪水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这与伯阳父用阴阳二气说明地震的原因一致,都是用气来说明造成某一自然现象,但是还没有将气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源 与原因,这是其缺乏,也是气论开创时必然出现的缺陷,却为后来的气论开展提供了思想养料。春秋时期的气论,最值得注意的是六气说。有两个著名人物都谈到六气,一个是秦国的医和,一个是晋国的子大 叔。医和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
15、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 节,过那么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5 (p2024)医和以六气归天,所说六气即天象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候变化,而口所感知的五味、眼所看见的五 色、耳所听闻的五声都本于六气,是由六气生发出来的。这是以六气为五味、五色、五声形成的根源。同时,六气有时 节,这个时节是人的生活所必须遵循的节度,人假设超越其节度是为淫乱,六气对应有六淫,六淫会带来相应的六种疾病, 伤生害国。医和是名医,他关于六气的说法,是从天时引申出人的生活规律与人的疾病的联系,从而揭示出顺应天时与 强身健体的联系。这是最早的通过气论来言养生治
16、病的学说,对中翳理论特别是养生学说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从以 五咪、五色、五声皆为六气生发的说法,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还没有系统的五行说,在系统的五行说中,五色等以数字为 五的事物无不纳入五行的系统中,没有例外,绝不会出现以六气配五味等说法。子大叔是政治家兼思想家的人物,他的六气说更多的是从社会功用来立论:天地之经,而民实那么之。那么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那么昏 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 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那么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
17、、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 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 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那么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 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 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5 (p2107)医和言天有六气,并没有与地联系为说。子大叔言六气,那么是将天地并称,以天地之生为六气,天地之用为五行, 以天地并列、六气五行并称。所以,杜预注“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只是注明六气为“阴、阳、风
18、、雨、晦、明”,五行为 “金、木、水、火、土”,并没有说分属天地之说。孔颖达疏那么说:“传称天有六气,此言生其六气,谓天生之也。用其五 行,谓天用之也。”5(p2108)将六气五行只与天联系,并弓1“传称天有六气”来证明子大叔之说意为天生六气。所谓传 是指医和之说,但医和说的是“天有六气”,而不是说“天生六气”,孔颖达换“有”为“生”,已离医和本义,自然不能据以来 证明子大叔有天生六气之说。子大叔接着讲的“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也被孔颖达误解为:“五行之气,入人 之口为五味,发见于目为五色,章彻于耳为五声5 (p2109),以五味、五色、五声皆因五行之气而生。这在语法上就 说不通,“
19、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这句话是并列句,句首的第一个字“气”“发”“章”都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气为 五味”的“气”是说通过口鼻的嗅觉来感觉气味,而不是说五行之气入于人口。子大叔在这一段话中没有以气说五行,更无 五行之气一说,所谓五行之气只是孔颖达根据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而做出的疏注。子大叔是以五味、五色、五声为六气 五行的表达,天地并列,六气与五行并重,是子大叔言六气的特点。他认为口鼻、眼、耳面对感知的五味、五色、五声, 六气所生的好、恶、喜、怒、哀、乐、生的六种情志,如果失去其度,就会“淫那么昏乱,民失其性”,带来社会的动乱, 而礼就是防止这一现象最有力的武器。以礼防止人们淫迷于五味、
20、五色、五声,迷失六志,这是子大叔言六气五行的归 宿。二、人气论上面所论之气都属于天气,是人们从观察天文气象而得出对气的认识,可以称之为天气论,这是春秋时期气论的 一个方面。春秋时期气论还有另一个方面,是从人的健康、心志等视角对气的认识,那么可称之为人气论。单穆公在谏周 景王曾说: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言以信名,明以时动。名以成政,动以殖生。政成生殖, 乐之至也。假设视听不和,而有震眩,那么味入不精,不精那么气佚,气佚那么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 之名,有过慝之度。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上失其民,作那么不济,求那么
21、不 获,其何以能乐,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 3 (p125)这里提出声味生气说,认为气是通过人的口、耳中介,由人所食之味及所听之声生成的,人口发出的语言、眼睛 对事物的分辨,都是气的表达。这样的气就不是天气,而是人气。人气分为气和、气佚两种状态,气和是气的健康情形, 气佚那么是不正常的状态,气的状况如何,决定着人的言行是否正常,精神是否快乐。统治者气佚而不和,还会给国家与 人民带来灾祸。春秋时期讲人气,最重视气与味的联系。除单穆公的声味生气说,肯定味为生气必不可少的根源外,还有晋人膳 宰屠蒯讲到味与气的关系,提出了“味以行气,气以实志”5 (p2057)之说,认为气的流行运行需
22、要借助所食之味,离 开味,气就不能正常流行。周定王也有“五味实气”3 (p62)的说法,认为气的充实离不开饮食之味。这些说法都强调 气与味的联系,这无疑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总结。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说明,通过口的饮食,食其五味,人才有生存的气, 没有气,人就不能生存,人死称之为断气,就是此意。春秋时期关于味与气的关系的论述,是人们对饮食、五味与人之 气,人之气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生活经验总结。这些内容都成为后来中医的养生学与道教的内丹学说的理论资源。“血气”是春秋时期言人气的重要内容。“血气”一词,左传国语共出现三次:楚子使蓬子冯为令尹,访于申叔豫,叔豫曰:“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遂以疾辞,方暑,阙
23、地下冰而床焉, 重茧衣裘,鲜食而寝。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那么甚矣,而血气未动。”乃使子南为令尹。5 (p1970)晏子谓桓子:“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5 (p2058)王召士季曰:“夫戎狄冒没轻像,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假设禽兽焉。”网(p65)第一条言血气,是指人体相关的气血是否流畅平和,是人的健康与否的尺度,是生理学的概念。第二、三条的血 气,仍然具有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生理学意义,但与争心、戎狄联系起来,而争心是争斗之心,是心理学的概念,这就使 血气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与社会心理相联系的问题。戎狄的血气不治,是说没有礼义的制约,行事完全依照生 理本能来进行,所以,人要成
24、为有别于禽兽的成人,就必须使血气归服礼义,受道德的约束,这就与社会的道德联系起 来了。尽管血气属于生理的范畴,但晏子、周天子论血气,都没有局限于生理学,而是与心理学、伦理学等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天气论的气,还是人气论的气,春秋时期人们所说之气都不具备万物根源、原因的属性,即使以阴阳来说, 也只是天有六气中的两种,与阴阳五行说的阴阳二气还不是一回事。这些气都只是与某类事物存在联系,如子大叔关于 天的六气与人的好、恶、喜、怒、哀、乐六情,医和的六气与寒、热、末、腹、惑、心六种疾病对应,人气那么与人的五 味、身心健康相关联,多是联系某一类事物为说,有的还引申到社会道德、政治,但只是引申义。所以,春秋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秋时期 五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