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总结劳动争议案件的“要件审判九步法”.docx
《法官总结劳动争议案件的“要件审判九步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官总结劳动争议案件的“要件审判九步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法官总结劳动争议案件的要件审判九步法“劳动争议案件虽属于民事案件,但其在审理程序、管辖、时效、举证责 任分配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因劳动者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劳动争议案 件也有着较为特殊的审判理念。本文介绍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具体特点和审判理念,并结合”要件审判九部法” 详解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思路,明确法院裁判要点,为律师办案提供参 考-1 -劳动争议案件具有特殊性劳动争议案件属于传统民事审判,但又区别于普通民事案件,其特殊性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裁两审,通常仲裁前置普通民事案件的审判实行两审制,劳动争议案件在两审之前,还有劳动争议 仲裁程序,只有对仲裁裁决或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才可以
2、向法院起诉。个 别情况不需要仲裁前置,如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 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 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依 据调解协议直接提起诉讼的,法院应予受理。另外,也存在部分一裁终局的情形,包括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 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或者因 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一裁终局案件,也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丧失司法救济渠们就要继续发问: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是
3、已经足额支付还是有其他理由? 要让双方对诉争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正面交锋。通过及时归纳和梳理将抗 辩特定化例如,被告辩称无需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可能提出原告存在旷工、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等多个抗辩事由,我们就要注意对多个抗辩权进行识别 并及时梳理、固定。检索抗辩权所指向的具体法律规范例如,被告辩称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协商未与 劳动者达成一致才解除劳动合同,故无需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按 照前述确定权利请求基础规范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检索到相应的法律规范是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涉及多个抗辩的,要分别寻找确定抗辩所 依据的基础规范。第四步:分析基础规范构成要
4、件.含义按照法律规范的逻辑对支持原告诉请及被告抗辩理由的基础规范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出法律条文的构成要件。1 .意义是确定当事人主张责任的依据。当事人对支持自己诉请或抗辩的基础规范 的构成要件事实,应当加以主张。有利于解决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一般而言,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 一方,对产生权利或法律关系的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否认权利或法律关系 存在的一方,对阻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要件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有利于法官进行争议焦点的整理,争议焦点的整理应以法律规范的要件事 实为单位。提醒:适用正确的法律与正确地适用法律是两回事。前者是指基础规范选择正确, 后者是指对法律规范的要件理解和适用正确。在选对
5、条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准确理解和适用。3.方法按照法条能否作为请求权的独立依据作为标准,可把法条分为完全性法条和 不完全性法条。完全性法条能够作为请求权或抗辩权的独立依据,不完全法 条则要与其他法条相联系才能发挥其规范性的功能。如劳动合同法第三 十九条关于过失性辞退的规定就是完全性法条,可以独立作为依据。对法条构成要件迸行分解以完全性法条为例,都由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两部分组成。构成要件有两种 基本结构形式:M1+M2 + M3=R ; M1 , M2或M3=Ro上述公式 中,M1、M2、M3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构成要件,R代表法律效果。基础 规范的要件分析,就是把上述要件分析出来的过程。例如,
6、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项,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 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 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一法条中的结构就是:M1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M2 (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M3 (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R(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 同)。必要时对构成要件进行补充和多层次分析即使是完全性法条,也是相对的,法律条文通常会有隐含性的前提条件。例如,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该法条的构成要件是M1 (用人 单位
7、用工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M2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如果双方对是否用工存有争议,就涉及到劳动关系成立与否的问题,此时 需要我们对要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审理的重点可能要转到构成M1时间 要件的隐含性前提要件即事实劳动关系的成立与否上来。第五步:检索诉讼 主张.含义审查各方与各自基础规范构成要件相对应的诉讼主张是否完备及合 理。1 .意义避免当事人遗漏诉讼主张。有助于帮助当事人穷尽证明资源。当事人不能穷尽证明资源,往往与其不 知道自己在诉讼中到底应该提出哪些事实主张有关。可以促进争议焦点的 形成。只有明确诉讼主张,当事人才可能围绕该项主张展开辩论和诉讼活动。有助于提高诉讼
8、效率。诉讼主张不清晰会影响诉讼思路和举证重点,势必 影响诉讼效率。提醒:实践中,有的当事人因为诉讼能力较弱,不清楚如何提出诉讼主张,或者时 不时提出一个诉讼主张;也有的当事人出于故意拖延诉讼的目的不提出自己本该提 出的诉讼主张,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检索和固定诉讼主张。3.方法通过对照起诉状与仲裁裁决书检索诉讼主张将起诉状与仲裁裁决书一一对照,尽早开始对当事人诉讼主张的检索。越早 开始审查诉讼主张,后续的审理步骤才能越快进行。拿到案件卷宗后,我们 就要通过对比起诉状及仲裁裁决书的内容,对案件基本事实进行预判。例如,劳动者主张未休年休假工资的,要审查诉状中是否涉及其工龄时间、 应享有的年休假天数、已休
9、及未休年休假天数、用人单位的年休假制度、工资标准等等。通过对照诉讼主张与法律规范查漏补缺将当事人已经提出的诉讼主张与法律规范构成要件逐一对照,查缺补漏。例如,在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二倍工资差额的案件中,当事人对存在实 际用工、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三个要件的主张缺一不我们不能笼统地告诉当事人:XX ,请你方根据法律要求提出自己的诉讼主 张,而要将检索结论告诉当事人,明确告知其应当提出的诉讼主张是什么, 比如劳动者要求支付提成工资,我们要提示其陈述双方有无关于提成工资的 约定。第六步:整理争议焦点.含义根据原、被告双方的诉辩主张及其基础规范,及时归纳案件的争点。 整理争议焦点考
10、验的是我们的归纳能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寻找相 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抓住权利基础、剖析审判思路主线的能力,是一项极 端重要的审判方法和步骤。1 .意义聚焦争议所在,有效限缩审理范围;引导诉辩争锋,促进诉辩过程层层递进, 不断深入;避免当事人无的放矢、遗漏争议焦点;有助于减少重复性陈述, 提高法庭审理效率。提醒:在避免当事人重复陈述意见时,我们可以根据争议焦点,询问当事人:“除了 你刚才说的一、二、三,还有其他要陈述的吗?这比请你不要重复”更容易让当事 人接受。3.方法围绕构成要件整理争议焦点通过庭前阅卷和庭审调查,我们对原告提出了什么请求权,权利基础规范是 什么;被告提出了什么抗辩,抗辩
11、基础规范是什么已经了然于胸。此时就可 以根据前面的要件分解,对照分析双方在哪个要件上存在异议,这就是争点 所在。引导诉辩争锋,促进争点形成要防止当事人遗漏或回避对方主张,比如原告提出A、 B、 C三个主张,被 告却提出B、C、D三个主张,这时对于尚未形成交锋的A主张和D主张, 就要引导当事人明确表态,进而整理双方争点。既要及时固定,也要灵活应变要及时发现和定争议焦点,但同时,争议焦点的整理贯穿整个审理过程, 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在劳动者主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案件中,最初双方的争议焦 点可能是劳动者是否存在伪造病假单旷工的问题,但随着法庭调查的不断深 入,争议焦点有可能转移到用人单位规定
12、旷工1天可解除劳动合同的规章制 度的合法性问题上来。第七步:证明要件事实1.含义以案件的事实争点为核心,组织各方当事人进行举证、质证,运用证据规则, 对要件事实展开有效的证明活动。2.意义围绕构成要件特别是围绕争议焦点,组织当事人举证、质证,逐一检索当事 人是否已经对所有要件事实完成证明,避免举证不能风险。提醒:大部分劳动者诉讼能力较弱,适当的举证、质证指导是必要的。3.方法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举证、质证方式举证、质证方式,分为集中质证式、逐一质证式和分组质证式。在劳动争议 案件的审理中,分组质证方式比较合适,将证明同一内容的证据作为一组, 一方出示一组,另一方质证一组。组的大小,可以灵
13、活掌握,可根据案件 具体情况及证据多少进行有效分组。例如,可以把证明一项诉请的所有证据作为一组,也可以仅把证明存在劳动 关系的作为一组,再把证明工资标准的作为一组。 存在特殊举证规则的, 应及时说明证据提交责任由于劳动关系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争议案件有一些特殊的举证规则。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规 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 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对于 这些规定,我们要尽早向当事人释明相应的后果,促使当事人尽快提交重要 证据,避免因误解导致不利后果。 适时公开心证结论,促使当
14、事人穷尽证明资源对于可能承担结果意义举证责任,即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承担败诉 风险的一方当事人,要做到及时公开心证。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 当事人产生未审先定或法官具有偏向性的误解。第八步:认定事实.含义审查认定各方当事人所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据此认定相关案件事实。1 .意义是查清案件事实的最后一步,也是适用法律进行裁判的前提。提醒:法官不能以事实不清为由拒绝裁判,当我们适用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对案件作 出裁判的时候,就意味着案件事实的证明已经进入“死胡同,即宣告案件事实真伪 不明。因此,适用举证责任作出事实认定一定要十分慎重。3.方法认定原告主张事实对证据能够支持原告提出的全部事实主
15、张的,应当认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 例如,原告提交的建立劳动关系合意、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向其发放劳动报 酬等方面的证据能够支持其主张,就可以认定原告主张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 事实成立。认定被告主张事实对证据能够支持被告提出的否定性主张或者抗辩事实主张的,应当认定被告 的事实主张成立(在被告提出抗辩性主张的情况下)或原告提出的事实主张不能 成立(在被告提出否定性主张的情况下)。例如,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但如果单位提供 了证据证明双方劳动关系仍存续,就可以认定原告的事实主张不能成立。 适用证据规则推定事实证据穷尽后仍然不能证明各自的事实主张的,适用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来解决 真
16、伪不明的问题。例如,当事人主张加班工资,但不能举证证明加班事实,也不能证明用人单 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根据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我们只能判定原告举 证不能并推定原告主张的加班事实不能成立。第九步:要件归入并作出裁判 1.含义将查明的案件事实,与原、被告主张所对应的法律规范的各项构成要 件逐一进行比对、归入,并根据归入的结果作出适用或不适用该法律条文的 裁判。2 .意义这一步骤是要件审判九步法的实质,完成归入才能实现完整的裁判过程。3 .方法审查权利基础规范构成要件能否得到满足;审查被告抗辩能否成立;明确支 持原告诉请的三个要求。第一,案件事实必须是经过法律认定的事实;第二,案件事实与构成要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官 总结 劳动 争议 案件 要件 审判 步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