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7 诗歌鉴赏之语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
《考点17 诗歌鉴赏之语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7 诗歌鉴赏之语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鉴赏之语言诗歌语言的试题是诗歌必考的内容,多在选择题中渗透,也有时单独命制简答题,主要包括炼字、炼句、语言风格等,指向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学科素养的考查。【典例引领】(2022.安徽池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题于越亭张祜扁舟亭下驻烟波,十五年游重此过。洲落露沙人渡浅,树稍藏竹鸟啼多。山衔落照欹红盖,水蹙斜文卷绿罗。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注于越亭:原为唐代元晦所建,游人多喜登临此处。洲靖:水渚,水洲边的小块陆地。绿罗:绿色的绫罗绸缎。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诗人行止,一个重字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B.沙洲水浅,鸣鸟藏林,
2、一少一多、一显一隐勾勒出别具情味的空寂景象。C.时至中秋,诗人独在异乡,羁绊于客旅,不由得泛起断肠的静夜之思。D.这首诗题咏胜迹,首联侧重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侧重抒情,布局妥帖。2.颈联中的衔蹙”历来被誉为炼字的典范,请对其加以鉴赏。【答案】1. A2.“衔”“蹙”两字是颈联的诗眼,用字生动传神。“衔”即含,有宏大的吞吐气势;“蹙”即收缩,有微观的 细节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特征。夕阳似乎被山衔起,水光激港一如美人蹙 眉,两字写尽美景之韵致。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衔”“蹙”两字描绘了于越亭周围黄昏夕阳时的 山光水色。美景融入诗人的即时情感,从而情因景生,妙意天成
3、。【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错误,首联有故地重游之意,写诗人乘一叶扁舟,行经于越亭下, 停舟暂驻,面对一江浩渺的烟波,十五年后旧地重游,不由得感叹万端,由一个重字就认为“饱含十五年 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有过度解读之嫌;再结合全诗分析可知,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故选Ao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衔蹙”是颈联的诗眼,诗眼即诗句中用得传神的字词,解答此题,一般要先解释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再指出修辞手法及艺术技巧。就本题而言,先分析“衔“蹙”两字在句子中的含义,衔即含,这里写“山衔落照”,好似山含着落日, 有宏大的吞吐气势:“蹙
4、”即“收缩”,有微观的细节特点,“水蹙斜文”是说风吹过水面波动,水纹闪闪。 再从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分析,以“衔形容山,以蹙形容“水”,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 水以人的特征,太阳徐徐西落,与山顶等高时,似乎被山衔起,连同倾斜的光辉就是顶红帽子,青山顿 时有了美丽迷人的面容,楚楚动人。风吹过来,水波涟涟,流亮闪熠的水纹犹如卷不到尽头的炫目的绫罗 绸缎。一切景语皆情语,衔蹙两字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于越亭周围黄昏时夕阳辉映下的山 光水色,欹红盖卷绿罗”形象的描摹,红绿”色彩鲜明的着色,“欹”“卷”动作的奇特想象,使诗句富含 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传神。据此分点作答即可。方法技巧炼字的题目
5、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 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 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释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第三步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明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通关训练】(2022福建省厦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
6、面小题。楚州韦中丞箜篌唐张祜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宋黄庭坚薪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注】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昭华,驸马王诜(字晋 卿)家的侍女。薪竹,湖北新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祜诗首二句以比喻、拟声的手法,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与美妙动人的音色。B.黄庭坚诗首二句造语新奇,将闻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C.两首诗的末两句都着眼于听者感受的对比和变化,由此展
7、现出音乐的巨大魅力。D.张诗将音乐写出金玉满堂之感,体现了丰腴的情韵,这有别于黄诗的清雅风格。2 .有人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请赏析两首诗中“一时”与何时”的妙处。【答案】1. A2.“一时”写出甲光才触的一刹那,音乐的微妙变化已被将醉未醉的听众感受到r,由细微之处更体现出音 乐的魅力;“何时”表明诗人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盛夏的闷热,也暗示笛声已营造出清凉的氛 围。【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错误,首二句从比喻、象声写弹奏之状与音声之美。这里“千重钩锁指竖式箜 篌二十余根弦丝如钩连锁结。撼,摇动,指弹奏者拨动弦丝,因而发出金铃一
8、般悦耳的声音。下句承上 “撼金铃”,再写箜篌音声之美。这两句并没有描摹箜篌的形制和状貌。故选A。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营的能力。“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工正值满堂人将醉未醉之时,甲光才触的一刹那,人们从“欲醉”中一 下醒来。“甲光才触”表明音声起了变化,音乐的微妙变化已被将醉未醉的听众感受到了,由细微之处 更体现出音乐的魅力。“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诗人听着悠扬的笛声,陶醉在动听乐声里,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 风,洗去盛夏的闷热。听着笛声,诗人能联想到凉风,暗示笛声已营造出清凉的氛围。诗眼【典例引领】(2022 甘肃省天水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西山
9、望玦石湖白居易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注】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今况故居,作 此诗。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书台,即顾况读书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听觉着笔,再写所望之南湖,写出了诗人循声望湖的现实情境。B.颔联不断变换视角由高远的“烟”“落日”,写到低近的“路”“新苔C.诗人回忆与顾况论诗的情景,至今还记得当时恩师壮志难酬的苦闷。D.诗歌语言平实晓畅,无生僻词语或典故,具有自诗的典型风格特点。2.颈联的
10、诗眼是哪个词?请简要分析。【答案】1. C2.颈联的诗眼是“闲闲紧承前句”居民地僻常无事”,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闲”也是诗人能登山赏景的重要原因。闲暗含了诗人面对政治斗争深谙进退取舍之道的人生智慧。【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自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至今还记得当时恩师壮志难酬的苦闷”错,尾联“惆怅”指诗人回忆恩师而产生的伤感之情。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明确诗眼是“闲”,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由诗歌注释“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和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居 民地僻常无事”可知,此时诗人担任杭州刺史,在官任上无所事事,
11、只好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两句写诗人因为闲来无事,只好游山玩水;由“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 惆怅独书台“可知,诗人忆及当初在长安意气风发,谈诗论句,如今却只能怀着无限惆怅之情,独登高 台,体现了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诗人因为官场党争而不得已请求外放,在外做官期间,尽管内心无奈,却又能通过山水来怡养性情,体现 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方法技巧】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炼字有两种类型: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 神。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 发而
12、动全身”的特点。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 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通关训练】(2022四川德阳模拟预测)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菜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范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 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
13、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C.颈联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观描写诗人傍晚远眺之实景。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2.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筒 要分析。【答案】1. C2.诗眼是“愁”,首联万里点出了官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 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
14、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C.“实景”说法有误。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 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 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 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这首
15、诗为写景抒情诗,而全诗在写景之前,以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 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故诗眼为传情之词“愁”。首联中,“兼葭”,即芦荻,暗用诗经国风秦风兼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指代诗人在江南的 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兼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 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莱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颔联中,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瑞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 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慕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
16、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 雨眼看就要到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中,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 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中,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 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 从悲凉颓
17、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 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产诗句含义【典例引领】(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
18、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2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 C2.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 稷。【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 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白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 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
19、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 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 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
20、尽瘁,呕心沥 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 国家。【方法技巧】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一般先简单的翻译或描述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概括 诗句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概括特征,最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手法和注释等内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通关训练】(2019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
21、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1. C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 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
22、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 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 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2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 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 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 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
23、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印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 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 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 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 图、秋山萧寺图传世。【典例引领】(2019年新课标n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17 诗歌鉴赏之语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解析版 考点 17 诗歌 鉴赏 语言 备战 2023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