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聊斋志异·促织》之版本对比辨析—以蒲松龄手稿本与青柯亭本为例.docx
《【讲义文稿】《聊斋志异·促织》之版本对比辨析—以蒲松龄手稿本与青柯亭本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聊斋志异·促织》之版本对比辨析—以蒲松龄手稿本与青柯亭本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讲义文稿】聊斋志促织之版本就倒惭以1松8际稿本与亭本为例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重要篇目,尤其作为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必修篇目,也使其知名 度陡然提升,其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这一凄美的情节更是广为人知。但是,“魂化促织”却不见于蒲松龄原作手稿本,并 非蒲松龄的原创,而是出自聊斋志异青柯亭本的整理编刻者赵起杲等人之手。由此,青柯亭本对于促织的改动 是否得当成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一、促织版本差异及传播、研究概述蒲松龄在世时无力刊行聊斋志异,手稿本由蒲氏嫡系珍藏,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鲍廷博编刻的 青柯亭本问世,对聊斋志异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刻印者根据自己的喜好
2、或需要,对聊斋志异的 文字做了改动,删掉了数十篇,也改动了一些有碍时忌的字句,其中促织是关键处改动较大的一篇,与手稿本相比, 青柯亭本最大的改变在于增加了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内容。概而言之,手稿本与青柯亭本共有十一处不同,统计如下:第一处:早出暮归,提竹简铜丝笼。(手稿本)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青柯亭本)第二处:拾视之,非字而画。(手稿本)视之,非字而画。(青柯亭本)第三处:后小山下,怪石乱卧。(手稿本)后小山下,怪石卧。(青柯亭本)第四处:旁一蟆,若将跳舞。(手稿本)旁一蟆,若将跃舞。(青柯亭本)第五处: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手稿本)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青柯亭本)第六
3、处: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手稿本)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青柯亭本)第七处:儿涕而出。(手稿本)儿涕而去。(青柯亭本)第八处: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手稿本)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青柯亭本)第九处:急趁之(手稿本)急趋之(青柯亭本)第十处:由此以善养虫名,屡得抚军殊宠。(手稿本)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赞成。(青柯亭本)第十一处: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 天子一蹉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4、。(手稿本)(青柯亭本无此内容)另,三会本中第十处同青柯亭本,其余各处同手稿本。其中,第八处与第十处不同是手稿本与青柯亭本差异最为 显著之处,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其进行详细论述。就其余几处不同而言,绝大部分于文章主旨上无甚差距,应当是由于传 抄刻印时的谬误与青柯亭本整理者的用语表达习惯导致的。就这类差异而言,若原作无语义语法、表达逻辑上的明显错 误,应优先采用原作字句。其中第四处“跃舞”较“跳舞”更书面化,第五处手稿本“真”字似多余,此两处笔者以青柯亭本为 佳;其余第一、二、三、六、七、九处,笔者以手稿本为佳。至于第十一处异史氏的评价,“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
5、,民日贴妇卖 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蹉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这段话见于手稿本中,而于青柯亭本则是缺失的,这是因为这段 话涉及最高统治者的尖锐讽谏与批评。对于促织,一向以中正平和著称的王士稹表示了异议:“宣德治世,宣宗令主, 其台阁大臣,又三杨、蹇、夏诸老先生也,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惜哉!抑传闻异辞耶? ”作为朝廷高官的王士稹 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官方主流思想,亦足见促织的批判力度之猛烈,出于躲避文字狱等目的,青柯亭本的整理者赵起 杲、鲍廷博删掉了手稿本中尖锐的批判,这也是碍于时局的无奈之举,但确乎略损于小说的讽刺批判内涵。就传播情况而言,青柯亭本的传播范围与影响程度都要远大于手稿本,因此
6、“魂化促织”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广为流传。 20世纪60年代初,张友鹤汇集蒲松龄手稿本与其余多种本子,整理出一部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就促织 一篇而言,三会本保留了大多数手稿本中的内容,但唯独成名之子“魂化促织”这一情节沿用了青柯亭本,这样的选择无 疑是对青柯亭本“魂化促织”这一改动的肯定。不少学者认为“魂化促织”是对原作的点石成金,也有部分学者在谈及促织 之时直接采用青柯亭本或是三会本中的内容,对小说的版本问题避而不谈或是语焉不详。第一位站出来为手稿本正名的 学者是马瑞芳教授,她在论文课本中促织的版本谬误中指出“魂化促织”本不是蒲松龄的创作意图,课本中应当 选用手稿本的促织,不可擅改名
7、著。而后,方东流与鲁凌波则在其论文中分别驳斥了马瑞芳教授的观点,并肯定了 青柯亭本的情节内容,但其或对马瑞芳教授的论据理解有所偏差,或对青柯亭本卓越之处的分析尚不透彻。综上,目前 学界就促织版本问题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尚未有确凿定论,该问题有待进一步辨析。在笔者看来,手稿本与青柯亭本的促织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堪称两座比肩而立的高峰。手稿本作为蒲松 龄的原作理应受到重视与推崇,但青柯亭本“魂化促织”的改动之所以能流传日久,也可反映出其高度的艺术创造力与感 染力。应当说,青柯亭本在蒲松龄原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促织的艺术张力,二者的接力创作铸就了促织在 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促织之所
8、以能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绝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出于手稿本的故事基础,青柯 亭本的改动在文本中只是极少的部分。切不可因推崇青柯亭本的改动而忽视甚至贬抑手稿本原有的情节。更兼促织 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篇目之一,无论是在学者的研究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中,都应当强调促织从手稿本到青柯 亭本的情节演变,这是至关重要的。二、青柯亭本对蒲松龄手稿本的改动评议蒲松龄手稿本的促织作为作者原作,有着深广的艺术内涵,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同时,青柯亭本的再创作赋 予了促织新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广为流传,也是值得肯定的。若说手稿本的促织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塔,青柯 亭本的妙笔改动则为塔中之夜明珠,金塔无之,已然美轮美奂,一朝有之
9、,不但相得益彰,更添明熠光辉。但切不可因 贪爱明珠之故,而置灿烂夺目的金塔于不顾。(一)青柯亭本的改动与手稿本原作的自洽性1 .“魂化促织”与聊斋志异一贯艺术构思的一致性“魂化促织”的情节虽不见于手稿本原作,但却与蒲松龄创作一贯的艺术构思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就聊斋志异的 其他篇目而言,人物通过幻化变形以完成其正常形态之时难以企及的理想、愿望的情节十分常见,“魂化促织”在艺术构 思上与蒲松龄笔下的其他篇目相得益彰。如叶生中,文章冠绝当时的叶生最大的人生追求莫过于考场上的功成名就, 然偏偏时运不济,他始终“困于名场”,生活的穷困与科举的失意令他愈发颓丧,幸而遇见赏识自己的伯乐丁公,因知遇 之恩,叶生
10、化为鬼魂追随自己的知己而去,不仅帮助丁公之子高中,自己也考上了举人,终于不负平生所愿,然他却始 终不知自己已死,直到富贵还乡,妻子告知实情,才在惊惧与无限的伤感中“扑地而灭”。这篇故事中,叶生由人化魂可 谓是点睛之笔,也是小说最重要的情节之一,而作为困窘书生的叶生恰恰是通过化为灵魂的方式完成了中举的理想。席 方平中,席方平父亲的仇人羊某死后贿赂阴司,将席父凌虐致死,刚强无惧、铁骨铮铮的席方平得知父亲在阴间受到 迫害,意图身赴冥府,为父伸冤,于是他“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果然来到了冥府。这里对席 方平离魂的描写与青柯亭本中的“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十分相似。无独有偶,聊斋志异
11、中极富传奇色彩的描写爱情的篇章里,也有众多通过人物变形实现理想愿望的情节。香 玉黄生出于对牡丹花精香玉的爱恋,宁愿死后寄魂香玉身旁,变为一株牡丹永远陪伴在恋人左右。不幸的是,因黄生 所变的牡丹不开花,后来被不知内情的小道士砍去,一旁的白牡丹花香玉与耐冬绛雪也相继伤感而亡。连城乔生倾 心的知己连城因不满父母所订婚约重病而亡,于是乔生也相继悲痛而死,死后的乔生知道自己化为了鬼魂,丝毫不感到 伤悲,反而“犹冀一见连城”,期待着见到同样为鬼魂的心上人。二人果然在冥界得到了还阳复生的机会,最终有情人终 成眷属。黄生与乔生均是自身变形之后实现了作为人类之时不能实现的愿望,得以与心爱的女子厮守。由此观之,聊
12、斋志异中多有靠人物变形实现其愿望的情节,“魂化促织”与蒲松龄一贯的艺术构思是高度吻合的。 因此也无怪乎不知情者将这一青柯亭本增设的情节误以为是蒲松龄原作了。2 .青柯亭本的改动与原作具体细节的高度契合单论促织一篇,从文本的前后照应关系来看,青柯亭本“魂化促织”等改动与原作其他细节十分贴合,极具浑然 天成之感。其一,成名第二次找到的小促织有个突出的特点,即“短小”,体积远远小于正常的促织,成名甚至因其太小, 险些对它弃之不顾(“劣之”),而这恰恰符合这只促织是尚未长成、身量较小的儿童所化的特征。其二,当成名对这只“短 小”的促织置之不理之时,它竟然跳到了成名的袖子里(“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义文稿 聊斋志异·促织 讲义 文稿 聊斋志异 版本 对比 辨析 蒲松龄 手稿 青柯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