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汇总.docx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汇总.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件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2 .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 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 活动的主体;(3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 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3.
2、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 习惯;(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28 .美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 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 力;(3)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 与外在美的统一。29 .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3)掌握
3、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30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2)通过参加社区的工程、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3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31 .劳动教育的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增强体质;(3)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32 .教育研究的方法33 )调查法;34 )观察法;35 )实验法;36 )行动研究法;37 )叙事研究法;38 )历史研究法。33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
4、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 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 据课程标准编制的。34 .课程的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 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3 )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35.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1)
5、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36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37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1)社会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3)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38.新课程改革的目
6、标1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 6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9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3 )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40 .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 主。41 .教学的一般任务(1
7、)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 的世界观。4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敢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43 .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 )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巩(4)巩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8、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4 .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2 )谈话法;(3 )演示法;(4 )练习法;(5 )实验法;(6 )讨论法;(7 )参观法;(8 )读书指导法。45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以班为人员单位;(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3 )以课为活动单位。46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局限性:(1)学生主体性受限;(2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 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
9、创造性不易发挥;(4 )教学内容、时间程序化,难以创新。47 .感觉的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是指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 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感觉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联觉效应,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 现象;(4)感觉后效,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 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48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共同点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一旦客观事物在感官所及范围之内消失,感知也随之停止。(2 )区别感觉是对
10、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 性、不同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产生。49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 )知觉的理解性;(3 )知觉的选择性;(4 )知觉的恒常性。50.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对象的 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 上不同的对象上;(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51.培养中学生记忆力的方法(1)深度加
11、工材料;(2 )多重编码,包括语义编码、形象编码、声音编码、动作编(3 )有效运用记忆术,如直观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 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4 )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程度在150% ,效果最好;(5 )合理进行复习。5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3 )学习程度;(4 )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5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 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 )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5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2、(2)已有的知识经验;(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4)动机和情绪;(5 )原型启发。55.学习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唤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2)定向功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指向一定的学 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3)维持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 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学习动机的水平。56.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4 )劳动起源说。4.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 )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3)教育内容简单;(4
13、)教育方式单一。5 .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 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3 )专制性;(4)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近代学校教育特点(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 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 )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3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2)设置合适的目标;(3)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表达明确的期望;(5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
14、常性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惩;(7)有效运用表扬;(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57.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的方法(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迁移意识;(4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58.学习策略的类型(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外援资源管理策略、环境 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59 .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1)理解阶段;(2)保持阶段;(3 )迁移和运用阶段。60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
15、-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主动反应、 问题解决。(2 )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去中心、可逆。(4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抽象、推理、假设、反思。61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本观点(1) 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 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 转化的过程;(2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人的发展是个体通过内化 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3 )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 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6、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帮助下来 完成的任务范围。62 .情绪的分类(1)依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2)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将情 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 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 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 做出的适应性反应。63 .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 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人们根据审美标
17、准来评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 及文艺作品的时候产生。64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1)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 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 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可以由单纯的对事物的感知觉直接引起, 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 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表达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 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2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65 .情绪调节的方法(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18、2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66 .人格的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它们并不是 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 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 为是各不相同的;(4)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人特有的;(5 )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67 .气质的
19、类型(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 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2 )多血质多血质的人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 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3 )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 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4 )粘液质粘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 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68 .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 )性格的理智特征。69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1)区别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性格的形成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较大,因此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
20、,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也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2 )联系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也可以影响气质的改变。70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4)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影响;(5 )自我因素。71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 口唇期(出生一1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 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2 )肛门期(2-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 得到快感;(3 )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
21、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4 )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 始进入潜伏期,对性不感兴趣,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儿获得快感;(5 )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个 体由儿童期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 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72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分 为8个阶段,具体如下:(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 培养自主性;(3 )主动感、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 资格考试 教育 知识 能力 重点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