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教案设计学习提示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道际。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 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导入新课“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唐代诗人白居 易的一首琵琶行(并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知音佳话,更为我们留下了一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千古绝唱。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曲折的故事中去,聆听琵琶乐音的美妙之音。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唐代著名诗人。贞元进士,曾任左拾 遗
2、、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因越职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会昌六 年(846年)去世。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 的倡导者。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名字由来 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发起者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 “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背景介绍元和十年(815年),藩镇势力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奏主张严缉凶手,结果以越职奏事 罪被贬为江州司马。
3、贬官和远离京都的寂窦生活,使白居易的精神倍受打击。元和十一年,白 居易在潺阳江头送别客人时,遇到琵琶女,感慨两人的相似遭遇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 行,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知识支架【歌行体】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因此也被看作“乐府诗”其主要特点有: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 记人、记言、议论、抒感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 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为主。题目解说“琵琶行”原作“琵琶弓I”。歌、行、弓I、曲、吟等源于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 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
4、“行”,是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 诗篇,其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并序”,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并”有“连”“附”“并且”等含义。“并序”其内容为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 朝出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 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国预劳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演类时坚抱,左手按弦,右手 五指弹卖,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文化常识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
5、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职官,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青衫 黑色单衣。唐代低级文官的服色为青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了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 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进、迁受、迁除;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 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整体感知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诗歌,全诗以人物为线索,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技和她不幸经历的描 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6、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诗人自己无幸被 贬的抑郁悲凄之情。这首诗的景物描写营造氛围,情景交融,值得关注;全诗共有三处音乐描写, 尤其是第二段,运用大量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惟妙惟肖地模拟曲调的乐声与旋律变化过程, 最令人称道。层次结构第一部分:从“潺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共14句,写琵琶女出场。前6 句为琵琶女出场铺垫,后8句写琵琶女出场。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24句,写琵琶女的演奏。这 一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转轴拨弦三两声”以下八句,为整体介绍;“大弦嘈嘈如急雨”以下 十四句为具体演奏过程,实际是在摹写音乐的变化;最后两句为环
7、境描写,烘托演奏效果。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24句,写琵琶女自述经历。 前面4句为作者的交代,接着转述琵琶女的自述内容,先转述昔日的红极一时的自述,再转 述时过境迁、飘零沦落的自述。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二共26句,写诗人感慨自 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任务一人物形象L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参考提示被贬的政治待遇以及远离京都的寂寞生活,使白居易的精神倍受打击,壮志日渐消 磨。被贬江州的第二年,诗人在潺阳江头送别客人时遇到沦落于此的琵琶女,感慨两人相似的 才华与遭遇产生了同病相怜的知己之感创作了这首著名的
8、琵琶行。诗人借叙琵琶女的高 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 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作者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而今:
9、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 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6、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 泪洒青衫呢?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 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 琶女也深深怜
10、悯诗人)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 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 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 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 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 诉。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
11、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任务二2 .朗诵指导揣摩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参考提示琵琶行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在诵读时,其音步节奏可分为“二二三”或“四三” 式如“潺阳江头夜送客”句可读成“潺阳/江头/夜送客”或“潺阳江头/夜送客”。“音韵” 的“音”是指诗句的平仄,“韵”是指诗句的押韵。琵琶行是一首转韵七古,全篇平仄韵相 间,如诗的第一节共三联,一、三联的“瑟”和“月”用仄声韵中的入声音,要读得短促而压抑。 第二联用平声韵“弦”,要读得平缓而凄凉。平仄相间用韵形成抑扬顿挫的效果。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总体的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京但在朗诵具体的诗句时还要结 合其意境,灵活地调整快慢节奏,读出情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 教案设计 2022 2023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