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2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口、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反思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内容。教材首先 引导学生对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这些物 体的相同性质都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通过实验,知道这些物 体在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要产生一种力弹力,接着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对 弹性、弹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材还安排有关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内 容,是让学生了解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 习方法,并通过三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
2、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 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 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显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知道与周 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 习惯。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的、实事求是地对 待生活,了解生活
3、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的小学 科学教育正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这节课当中试图体现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一、着眼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上课前我对学生说桌上的球你们想玩吗?这是今天的科学课老师带给大家的礼物, 希望这节课我们合作愉快。学生玩了以后,让他们说喜欢哪一种球?理由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给学生玩,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实验器材一 定要选择学生喜欢玩的物体。学生在玩了以后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说出自己的 理由,对于弹性和弹力认识不清。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 育之前,对日常生活
4、中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 学生在这些前有认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正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注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触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教学设 计,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着眼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在做完分组实验后,学生普遍将实验器材分为三类:尺子、弹簧、皮筋、海绵”归为 一类,理由是它们在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油泥 归为一类,原因是撤去外力后它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烧瓶归为一类,原因是他受到 外力后形状没有发生改变。这时,教师需要用演示实验证
5、明烧瓶发生了微小形变。微小形变 的实验器材的准备颇费周折。首先,我按照教材中的设计准备了反映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 三枚硬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一实验设计存在不足。实验是将1号、2号、3号硬币 排在一条直线上,把L 2号硬币紧靠在一起,左手紧按中间的2号硬币,右手用力把3号 硬币弹向2号硬币结果发现在2号硬币没动的情况下,1号硬币被弹了出去。实验结束后, 学生普遍认为是2号硬币发生振动弹出1号硬币,基本想不到是2号硬币在瞬间发生微小 形变产生弹力弹出一号硬币。基于这一情况,我决定选择另一种更能直观反映出微小形变的 实验器材:在一个玻璃容器上方插一根细管,通过玻璃容器受力后细管中液面的升降反映
6、玻 璃容器的微小形变。实验的现象也证明微小形变看的格外清楚,每次给烧瓶施加外力或撤去夕卜力,温度计的 液面都能上升或下降2 -3厘米。在教学中注重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 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寻求、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 有这样,才能培养一种持续发展的兴趣。卜、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反盲|“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片断:师:(师出示一个吹有气的气球)问:当我用手按这个气球时,它有什么变化?手松 开后呢?生:用手压气球时,气球会被压扁,松开手后气球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师:让我 们来做一次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实
7、验,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先要注意观察它们的外形,再观察对它们施加各 种作用力后外形发生的变化,最后观察去掉这些力后外形的变化)师:说说你们在实验中 的发现吧!生:原来气球是圆圆的,当我把它往下压后它就变成扁的了,等我松开手后它又变成 原来的样子了。生:我们小组也是这样。师: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做类似的实验,会不会也有同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用实验桌 上的材料试一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生(边演示):我拿弹簧做了实验。原来弹簧是这样的,我用力压后就压扁了,松开 手它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生(边演示):我们也是用弹簧做的实验,我们是把弹簧向外拉,发现弹簧被拉长了, 松开手后,弹簧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生:老师
8、,我对他的还有补充。原来这个弹簧是直的.,我用力折后就变弯了,松开手 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师:不错,富有创造力。一个小小的弹簧你们就想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其他小组呢?生:我是用钢尺做的实验。钢尺原来是直的,我用力后就变弯了,去掉力后它又变成 直的了。生:老师,我的实验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是拿橡皮泥做的实验。我把橡皮泥搓成圆 球,用力压它就被压扁了,松开手后它仍然是扁的,没有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师:是吗?有没有和他一样的同学?生:我是这样的。生:我们小组也是这样的。我们还拿黏土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也没有恢复原来的形 状。生:我们拿海绵做了实验。原来海绵是长方形的,用力一捏,就变成一团,松开手又
9、恢复原来的长方形。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有些物体被我们压扁或者拉长后,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来 的形状。但是有些物体就不行,如橡皮泥、黏土等。生:像气球、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等物体受到力时,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当去 掉力时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其实物体的这种性质就叫做弹性,而这种使物体恢复原 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教学反思:1、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 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我想本环节的活动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自己在 活动中的发现,应该是记忆深刻、终生难忘的。2、科学来源于生活,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从 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 识。以学生喜爱的玩具一气球引入教学,然后对身边其他弹性物体展开研究,把课堂和生活 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观 察实践(小组的实践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延伸出更多对于科学未知的兴趣和思考才会让学 生有学习的动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