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的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的分析在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 于主题的答案,而是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一、问题的提出长恨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古代诗歌鉴 赏第一单元第一篇。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不同学者 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炼出了不同的主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 双重主题说、净化说、作者寄托说和时代感伤说等。而通过百度和中国期刊网 检索,笔者共查询到长恨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共14篇文献。经过分 析,其中9篇文献重点在讨论长恨歌有哪些主题。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些结论,即有哪些主题。对于一个
2、学术界 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能讲得清楚呢?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 一大偏误。那么,对于长恨歌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呢?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认为:选修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和阅 读知识的积累。据此,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结论不如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告诉 学生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来领会主题 来得重要。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一文中指出:从语文 教师的指导行为看,“鉴赏教学”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教学生欣赏”,就是 “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本文就从文学鉴赏教学的角度来分析长恨 歌的主题一一“长恨”,以达到“指导学生形
3、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从叙述重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为“恨”长恨歌以唐玄宗和两人为叙事对象,描写了 “恨”的起因和表现。全 诗共八百四十个字,集中描述的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恨”,即遗憾。此 外,诗歌的题目和结尾各出现了一个“恨”字点睛,前后呼应,凸显了 “文 眼”,强化了 “恨”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我们把全诗的 内容用表格分析如下:从上表看,诗歌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从开头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恨”的起因。两个主要角色先后 登场,一个“思倾国”,另一个“天生丽质难自弃”,前者“重色”而后者以 美色自重,自然地有了后面的相遇、相惜乃至相别。可细分成三节:从“求不 得(相遇
4、)到“看不足”(相惜),再到“救不得”(相别),三个地方都是采用 “1+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中间统一选用“不”字,三处遥相呼应,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后半部分则写的是“恨”的表现。作者极尽笔墨,描写相别之后,一个因 思念而觅魂,另一个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并“重寄词”作为回应,进而引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誓言进行点题, 使“恨”的主题升华。从长度来看,全诗写“恨”的起因总共只用了四十二句,其中有三十二句 是写二人的相处;而写“恨”的表现则用了七十八句,其中仅对“思念”的渲染 就用了三十二句,写“觅魂”用了三十八句,最后八句则是杨玉环的“寄 词”。从叙述重点
5、来看,全诗重在抒情,诗人用大量的文字铺陈叙述二人的爱 情,凸显“恨”的表现一一情断之后的相思之情。相思之浓正反映着爱之浓 烈,也更显“恨”之深切,对相思的铺陈渲染凸显了诗歌的“长恨”主题。从文本本身入手,详细分析长恨歌的叙事重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全诗 的主题毫无疑问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而带来的永久的遗憾,也就是标题中即点 明了的“长恨”。大量的篇幅用来描写相思,正是要使我们感受到二人游离于 君主和贵妃身份之外的款款深情,增强“恨”的美感。三、从押韵特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仍是“恨”仔细分析,长恨歌的声律和韵脚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韵脚字的 选用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意,作者更是呕心沥血,精心选择,力
6、图使诗歌 “晓畅有深意”。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全诗的押韵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精心选用入声韵,营造紧张氛围,展现“恨”的主题同样,为了便于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用韵情况,学习如何观察与分析,我们 把诗歌押韵情况列表如下:我们注意到,全诗中使用入声韵的地方一共有四个诗节,罗列如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 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 曲。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纤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 薄。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
7、士殷勤 觅。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诗节正好分布在全诗最值得关注的四个地方,分别 是全诗起始处、恨的两处表现的起始处,以及情节的转折点。唐朝时口语里面 仍保留有入声韵,入声韵末尾的塞音韵尾()T或-口)使得它们发音短, 收尾急促,与其他声调(平声、上声和去声)区别比较大,因此,有意使用入声韵有助于调动读者的注意力。同时,短促的音也有助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无形中扩大了文本的表现力。仔细分析,作者对这四处的处理也略有不同。是全诗的起始处,八句一 节,下面要做具体分析,此不赘述。是全诗的转折点,整首诗歌正是从这里 开始由乐转入悲的。比较特殊的是它是跨语段的,前两句是荣宠的结尾,后两 句是死别的开始。
8、我们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表现诗歌的层次性而刻意安排的。 跨语段的诗节给我们一种新奇的感觉,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更好 地强调了 “乐极生悲”的突然变化,用隐藏的入声韵部承上启下,从而进一步 突出了 “长恨”的主题。和则分别是相思和觅魂这两个恨的表现的起始四 句,同样起着标示文章转折、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二)仄起平收,由紧张到舒缓,深化“恨”的主题作者在诗歌开头连续八句选用“国、得、识、侧、色”五个入声韵,两个 主要人物在这紧锣密鼓的入声韵中先后登场。前两句以“思倾国”三字向我们 介绍了 “汉皇”,后六句则以“难自弃”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杨贵妃,正是由于 一个“重色,,另一个则以美色自重,才
9、会有后面的故事。所以这个诗节虽为 全诗的开始,但其实已经用密集的入声韵营造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着诗歌最后 的结局。此外,诗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色”和“国”均为入 声,一句当中刻意使用“色”与“国”两处停延,正符合王国维所说“词之荡 漾处,多用迭韵”(人间词话),使诗歌显得沉郁,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思 考。而全诗的最后,则是连续八句选用“词、知、时、枝、期五个平声韵, 平声一韵到底,恰似一声长叹,与诗首连用仄声的紧张遥相呼应。从诗歌开头 的“思倾国”和“难自弃”还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倾向,而这个诗节里面已经 没有任何的评判,纯粹在于写情:“重寄词”三字,自然引出了 “长恨”的主 题,留下了
1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给人以“余音 绕梁”的感受,将这宛转动人、缠绵徘恻的诗歌旋律推向了最为动人的境界。全诗其他部分都是二至四句换一次韵,仅开头和结尾连续八句押同一个韵 部,押韵的长度被刻意增加了,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注意;首尾节奏入起平收,前 紧张后舒缓,配合了诗意的发展,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情绪,有助于诗意的 表达。(三)平仄相间,巧用换韵,烘托“恨”的主题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其“宛转动人,缠绵俳恻”的艺术魅 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它的韵律感。从全诗来看,诗歌要表现“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诗歌意境,形成 独特的声韵美,换韵是诗歌情感、诗思变化的关键之一。前面
11、叙述的四个入声 韵诗节就是成功使用换韵的代表。此外,在每一个语段中诗人也常常换韵,每 二至四句换一次韵,根据语意选择适合表现的韵部,对其“宛转动人,缠绵徘 恻”的艺术魅力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从“君王”的角度看“恨”的起因,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君王”先是“求不得”,继而求到了又“看不足”,最后“救不得”的后果 也就可想而知了。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三处 “A不B”的句式有如鼓点遥相呼应,暗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四、结语通过对长恨歌的叙述重点及押韵情况来看,我们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是 “恨”一一即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遗憾。上面我们具体展示了长恨歌的两 种赏析方法,只有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实践,我们才有可能指导 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我 们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应是这些好的阅读方法。学生学 会这些方法后,得以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别的文本,那么,王荣生教 授所说的“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