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望天门山教反思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 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 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一.教效果: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 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 “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
2、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 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 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展现了生 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二.成功之处:1.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 诗教由老师牵引着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讲解这首古诗时,先让生知道天门山 写的是一句一景,结合插图,感知这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从楚江和天门山的气势入手,我 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引导生理解这首古诗,感受这首诗的非凡意境。从第一句的“开” 字,引导生体会长江势不可挡的气
3、势;从第二句的“回”字,引导体会天门山的奇险;从第 三句的“出”字,体会诗人以动写静的手法;从第四句的“”字,引导体会诗人当时的喜悦 之情。2、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效果,激发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使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每一 句都有课件出示的画面,理解“相对出”时,结合生组与组之间的距离,理解什么叫“相对”。 出字的理解,感受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有感情色彩的 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效率。与 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
4、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生边读 边思考,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生在读中感 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三 .缺乏之处:生课堂上自交流的时间少。四 .改进措施:应充分调动生的积极性,让大多数生都参与到教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反思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 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一.教效果: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 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生对西湖的美
5、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 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生的朗读进一步理解题意。使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 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生在接下的过程中渗透使用。 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 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 咏诗句,表达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突破诗 歌的教难点,理解“激滞” 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
6、波光闪闪的画面, 让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 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二.成功之处:引导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 面,让生想象并描绘,生的情绪到达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 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 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 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 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缺乏之处:在这次诗词教中我发现
7、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 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到达预定的效果。四.改进措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 必须根据生身心开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本课教中,我以生为主 体,表达了以教为重心向以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环节给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 探究的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生独 特的感受,引导比拟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望洞庭教反思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一.教效
8、果: 首先我先让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 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生理 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外表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 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 的引导,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 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生明白了 “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环节中, 通过引导和老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难点。二.成功之处: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
9、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 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生理解呢? 在教之前,我为了让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生区别哪个大, 哪个小,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家卢梭的名言”在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生理 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生的讨论,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 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设计,使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 的原因。三.缺乏之处:当然,在此堂课中,也有一些缺乏之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 多,对生难以理解的局部,老师为了减轻生的负担,将生难以理解的局部自己讲了出,有点 将老师的思维强加给生的味道,在以后的教中加以改进。四.改进措施:(1)在理解诗意思时,注意引导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经过的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者通过 画面顶活动方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生朗读。在课堂上防止单纯的朗读技巧的 指导,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生的思考,把握诗中的感情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