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视野下社交网络账号的继承.docx





《民法典视野下社交网络账号的继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典视野下社交网络账号的继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法典视I拜社交网络账号的继承一、问题的提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社交通讯类APP数量达27.1万款,占比9.0%。可见,社会 已经从纸质时代过渡到电子时代。在此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工作都通过社交媒体、电子账户和网上银行进 行。然而,每个用户终有一天会死亡,其遗留在网络中的数字遗产该如何保护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社交网络运 营商往往在服务协议中约定社交性网络账号的所有权归运营商所有,用户不得买卖、出租、转让,有的甚至直接明确约 定不得继承。
2、因此,账户持有人去世时,继承人无法控制该账户;如果服务提供者允许继承人访问该账户,可能承担法 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网络账号能否继承存在较大的分歧,法院认定标准不一。有法院认可网络账号的继承,主张“被继 承人高雪峰名下中国移动手机号码139xxxx4999,估价1万元,现由继承人唐某2使用工还有法院认为“网络社交账号 因用户的注册而设定并排他性地直接支配使用,因其使用而产生网络影响力,具有一定的价值,是一种网络虚拟财产, 可以成为权利的客体”。另有法院否定了网络账号的支配权,认为“腾讯计算机公司以使用外挂为由封停李登攀的游戏账 号并予以通报,具有合同依据,亦未超出网络游戏秩序管理的合理范围,其
3、行为不存在违法性”。由此观之,关于网络账 号能否继承的问题,司法实践争议较大,且司法判决中也没有区分社交账号与账号中的信息,这使得当事人的利益诉求 得不到真正的解决。从我国的立法来看,民法典第1122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 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社交网络账号是否为可以继承的财产仍然有待解释,在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 关于涉及隐私的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可以继承一直存在争议。而且,社交网络账号的性质存在争议,与一般的网络虚拟财 产性质也有所区别。网络安全法第42条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义务,但是并未明确此种义务 是否可以在继承中
4、例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9条明确了死者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即其近亲属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 行使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但是需要思考的是,此种权利是否等同于继承?近亲属的利益与第三人隐私利益 如何平衡?二、社交网络账号的多重法律属性(一)社交网络账号的财产性网络账号是一种允许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创建、发送、接收、存储和显示信息的电子工具。民法典第111条规 定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位于人格权保护之后。第127条规定了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置于财产权保护之后。 从体系解释来看,个人信息似乎采取人格权的保护方式,而网络虚拟财产等适用的是财产权的保护模式,但是具体适用 仍待解释。当前我国学者对于网
5、络虚拟财产的概念大多局限于游戏装备、游戏币等。但是这远远小于实际范围,虚拟财 产除包括游戏装备、游戏币外,还包括电子邮件、网络寻呼等。民法典并没有说明网络虚拟财产的含义,也回避了 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问题。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特指通过离线交易可以获 取现实利益的虚拟物,例如游戏装备等,而广义上的网络虚拟财产则泛指网络中的所有数字存在,包括邮箱、ID等。网 络虚拟财产包括两类:第一类包括在有形电子设备上存储的、个人拥有的数字资产。具体而言包括个人计算机、平板计 算机、智能手机和电子阅读器以及存储在这些设备上的数据或文档,包括照片、音乐、视频和医疗、财务、商业等
6、记录。 定权、查阅权、复制权、可携带权、更正权、补充权、删除权、解释说明权等。第49条中虽然规定了“等权利”作为兜底, 但是应认识到可携带权、知情权、决定权等权利是专属于权利所有人的。一方面近亲属不应当享有,另一方面也无必要 享有,因为查阅、复制、更正、删除已经足够近亲属维护自身权益了。因此,此法条应当为完全列举而非不完全列举。网络服务平台应具有删除过期账号的功能,从而修正用户在网络中的隐私悖论,使其在网络中的隐私预期与线下 隐私预期具有一致性,在无死者明确表示的情况下,死者的社交账号应当默认在一定时间后彻底删除。但是,个人信 息保护法第49条并未规定死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期限问题,默认为死者近亲
7、属的生存期限,另有学者提出死者非财产 利益的保护期限为50年。美国健康保险携带与责任法(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hy Act)和经 济与临床健康信息技术法(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and Clinical Health Act)对死者健康信息的管 理都做了规定,即自然人死亡后的50年内,死者的代理人或遗嘱执行人有权查询、授权使用或披露姓名、地址、生物 信息、医疗记录、保险信息等在内的死者健康信息。在自然人死亡超过50年后,医疗机构有权决定死者健康信息的处 理方式。但这可
8、能导致死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期限过长。由于个人信息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不同于名誉等人格权,对死者 个人信息的存储时间应当短于一般人格利益。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9条规定“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应当为实现处理目 的所必要的最短时间”,因此,死者近亲属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向信息控制者请求访问死者信息。期限届满信息控制者应当 立即删除死者信息。此合理期限应当短于对自己信息的处理期限。第二类存储在服务商与个人协议约定的账户中,这也被称为“云”资产,因为信息是由账户持有人的物理设备存储的,通 常是在服务器上。其中包括电子邮件(包括收到的消息和可访问账户)。如果电子邮件存储在个人计算机上,则将其称为“本 地”存储,如果存储
9、在互联网服务器上则被称为“云”存储。在线账户通常需要用户名和密码,主要存储照片、视频等内容。 我国有学者认为现实中的网络虚拟财产主要包括:账号密码型;信息资料型;信誉型;虚拟货币型;游戏装备型。从定义上看,社交网络账号属于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具有极大的财产价值。一方面,社交账号中存在多种网络 虚拟道具,例如Q币,这本身就属于狭义虚拟财产的范畴,社交账号中的虚拟币或装备等可以进行交易。另外,社交账 号中蕴藏的用户的数据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数据被称为“新时代的石油”,网络平台或者数据交易中心收集用户数据, 脱敏后可以进行交易,尽管数据权属尚未确定,但不可否认社交账号中的数据属于财产资源的来源之一。
10、社交网络账号 中包含大量的个人信息与数据,网络服务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对用户进行画像,从而进行精准营销。个人信息 蕴含财产价值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正是个人信息的财产利益属性催生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必要。尽管网络服务从外 观上看用户并未支付费用,但实际上用户是以自己的数据作为对价的,数据价值被内化于网络服务过程之中,规模化的 个人信息是一种具有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当前“流量经济”“网红经济”大行其道,直播带货市场潜力巨大,其前 提就在于社交账号的维护,粉丝量巨大的社交账号往往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当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积累了大量社交资 产之后,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变现,包括:自营电商、广
11、告推广、直播打赏、知识付费及其他增值服务等。当社交资产 累积到一定程度,粉丝量巨大的用户就可以通过社交资产衍生出自己的品牌,进行IP化管理。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专 门的产业链,存在专门的MCN(Muti-Channel Network)机构,孵化粉丝量巨大的网红,并帮助变现。其中MCN机构分 为两类,纯商务型与内容型。MCN机构签约KOL(Key Opinion Leader),双方共同打造一个具有知名度与商业价值的内 容输出端。实践中也出现了 MCN机构与KOL关于社交账号所有权的争议,其实质在于对拥有巨大流量和变现能力的账 号的争议,是财产价值方面的争议,社交资产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无形财产。
12、(二)社交网络账号的身份性电子邮件的实质为“邮件的电子版本”,因此可以投射到线下邮件的使用及保护规则,即一般默认邮件是私密的,电 子邮件账号应当为隐私信息。社交网络与此并不完全相同,尽管其服务协议一般规定用户不得分享其账号、密码,用户 一般也不愿意他人能够登录自己的社交账号,但从现实来看,社交账号更具有公开性,用户一般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照片、视频等与其他用户互动。社交网络一般采用开放模式,由用户选择对谁开放。个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交网络并不被 认为是可以作为遗产管理的一部分。社交媒体账户不同于金融账户和商业账户,因为它们的价值来自与其他账户的连接, 有时跨越多个账户平台,没有有形的等价物。在社
13、交媒体上的连接意味着可以访问他人的数字资产,包括别人的个人信 息、照片、视频、帖子等。个人的社交媒体使用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存在”,这既证明了社交媒体账户的身份性,也证明 了社交媒体很难融入传统财产类型。社交网络账户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因为其通常被理解为社交联系和自我投射的数字 表示。社交网站被定义为基于网络的服务,允许个人在一个有界的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账户;记录与其 联系的其他用户列表;查看他们的联系人列表以及系统中他人所发布的状态。虚拟入口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链接,在线账户为用户在虚拟世界被发现、被承认提供了一条路径,其往往由 用户排他性的占有,是一种身份识别的凭证。社交网络账
14、号包含虚拟资产的入口,也包含存在于其背后的信息实体。社 交网络账户涵盖头像、昵称等,表示用户的身份,社交网络账号的昵称在某种程度上是用户个人的“化名”,是用户在网 络世界的身份。从内容上看,社交网络中发布的内容大部分与用户紧密关联,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比如说“papi酱”“李 子柒”等,名称是社交账号的一部分,可以直接指向个人形象。所以账号本身可以直接推导出具体用户的身份。社交网络 账号是用户在数字世界中构建的身份,承载了特殊的社群关系。人们往往通过建构特殊的身份抑或形象来表征自己的个 性,社交网络账号通常是自我表达的媒介,有助于用户预期自我身份并维持某些社会纽带。人们往往在建筑、文学、艺
15、术等多个领域表达永生的愿望,“千古留名”“永垂不朽”是人们追求自我身份存续的表现。个人通过遗嘱等方式来实现超越 死亡的目的。在互联网中这些相应的需求被打包到财产法的讨论中,并认为社交媒体账号具有财产的特征,因此可以将 其作为死者的财产进行管理。然而,社交网络账户能否被当作财产、允许继承需要考量用户与社交网络账户的关系,特 别是其身份构建的本质。社交账号的身份关联在技术领域也得到了实现,即确定了身份数据采集标准和社交网络数据集 范围。社交网络账户具有身份权的属性,其是基于特定身份而享有的,社交网络账号往往实名注册或者账号中的个人信 息可以指向特定的个人。社交网络账号的身份权属性意味着并非每个民事
16、主体均享有此权利,只有当民事主体从事某种 行为时才能享有。依据鲍曼(Zygmunt Bauman)的共同体理论,社交网络账号可以被看作自我身份建构(identity building) 的内容。社交媒体可以通过促进潜在关系的形成以及维护现有的关系(创建离线和在线关系的混合体),构建社交资本。 社交网络账号的身份属性还体现在用户对账号的持有和维护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社交账号不可随意转让的目的 就在于此,否则会产生身份混淆,造成管理失序。(三)社交网络账号的人格性社交网站使社交环境变得扁平化。这种用于交流的统一平台不仅使用户与他人的交流扁平化,而且从本质上将互 动简化为预先构建的、人为制造的
17、模式。社交网络上的“朋友”或“粉丝”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但这是社交网站作为私主体平 台在公共或半公共空间中运作的产物。其含义是明确的:当社会关系只有一个层次时,多样性和复杂性就会被掩盖。为 了管理这种扁平化的社会环境,用户进行自我审查,仅对自己进行部分描绘。在社交网站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变得统 一,对差异的敏感性较低。对反馈的过度敏感和社会语境的扁平化扭曲了用户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表征,损害了用户的 自主权。社交网络创造和维持了缺乏深度和诚意的关系,平台鼓励快速反应和信息生成的活动。由于社交网络构成了一 个独特的活动领域,已成为数字生活的中心,互动的特点对于关系形成是极其重要的。自治的实质是从众多
18、复杂影响中 作出选择,构成需要一个具有各种社会背景和互动的丰富领域。社交网络实际上限制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让我 们建立关系。社交网络账户是个人表达和社交互动的重要途径,但是选择退出是受到极大限制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拥有平台, 控制用户协议条款,用户无法更改协议条款。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应将社交网络平台视为中立者,相反,它旨在最大限 度地为拥有它的公司创造利润。网络平台鼓励用户参与网络社交活动,并宣扬中立的地位从而驱使用户使用特定类型的 表达方式和特定的沟通与联系方式。用户和社交网络之间失衡的权利结构扭曲了自我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过度参与(hyper-Engagement),即过
19、度推动用户参与提供更多信息的活动,信息越多则互联网服务平台可能获得的利润 越多。第二,过度记录(hyper-Documentation),网络活动实时记录一切痕迹,没有任何筛选过程。社交网络成为人们活 动的存储库,无论是琐碎和重要的,还是无意义和深思熟虑的。因为存档是默认的,所以几乎每时每刻网络都在存储个 人数据。社交网络的结构性特征鼓励通过分享、点费和评论进行持续不断的交流。过度记录会造成混乱,并使得任何潜 在层次结构的信息和沟通主体模糊化。第三,操控性的社交环境,指平台通过网站的构建和信息流动结构来影响和塑造 社交网络关系。这种特征构成了一个对社会反馈非常敏感的环境,即对人群认可具有依赖的
20、环境。这种依赖有利于平台 的利益,因为它鼓励生产信息和在信息片段之间形成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流量经济”,流量即信息流通,在互联网中是 巨大的资源。用户显然在社交网络的活动中既不独立也不自治:选择是被推动的,甚至是被决定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 是被操纵的。由于社交网络平台具有此种属性,用户的人格权往往受到干扰。网络平台诱导用户过度参与并对用户信息过度记 录,用户的隐私权与个人信息利益受到威胁。社交网络平台具有逐利性,其关注的利益核心在于收集用户信息、进行用 户画像而牟利,某些时候这与用户的人格权保护是相悖的,会造成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侵害用户自主权的不良后果。 个人信息被用于各种场景的分类、打分
21、,个人在自然人格之外又形成了以原始信息和算法所决定的数字人格。由于数据 监视无所不在,这使得个人会不自觉地从他人视角审视自己,个人选择自由也会因此受到干扰。对个人信息收集、利用 的“知情同意原则”,由于平台对用户的权利优势及大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基本上仅具有形式上的作用而无法实质性地 保护个体的自决权。使用社交网络平台时,个体的人格尊严可能受到损害,这决定了应当从脆弱性理论(vulnerability theory)进行分析。虽然用户对服务条款的同意似乎符合合同自由要求,但掩盖了平台与用户之间的权利失衡状态,因此, 用户应该拥有可异性(alienability)的力量。社交网络账号受到主体与网
22、络服务提供者的双重控制,对社交性网络账户的本 质应当进行区分,基于个人社交账户的复杂性,需要仔细分析人格利益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不同体现。、民法典下社交网络账号的可继承性分析(一)社交网络账号的性质不排除社交网络账号的可继承性社交性网络账号具有财产的属性,但从本质上讲社交网络账号既不是财产也不是物,而是用户的账户操作权限, 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合同约定向用户履行义务的依据。这也使得网络虚拟财产在面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这两 类民事主体时,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形态,社交网络账号形成的利益诉求存在着维度上的差异,社交性网络账号的 财产价值具有单边性。网络账户本质上应当为用户对自己网络信息的支配
23、权限,属于个人对其数据及信息的利用范畴。 网络虚拟财产属性具有多元性,社交网络账号具有财产属性,这决定了其具有被纳入遗产客体的可能性。法律属性到底 是债权还是物权,抑或知识产权等,并不影响社交网络账号的继承,仅影响继承规则的适用。关于网络账户能否继承也 应当以数据和信息的视角来考量。个人信息之上可能同时存在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甚至还涉及公共利益。因此在保护 个人网络账户时应当根据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维度构建不同的权利体系和平衡机制,以不同利益为导向对个人网络账户 进行妥当划分,社交性网络账号的性质不排除其被继承的可能性。在德国理论界,依据“数据附着论”,数据资产的保护 与继承一般需要附着于现存的
24、权利,包括知识产权、物权等。根据此理论,数字遗产一般分为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与 不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数字遗产。前者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处理;对于后者,一般分为离线数据和在线数据。 离线数据根据物权的添附理论,其归属于数据附着物的物权所有权人。而在线数据允许适用德国民法典第1922条 的规定,这也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判决结果。但是如果涉及他人的通信自由和秘密,则阻断此数据遗产的继承可 能性。因此,从本质上看:第一,网络账户并非物权的客体,也不是知识产权的客体,其仅是区分用户的技术方式,不 具有独创性。第二,网络账号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合同,具体为何种合同,则需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典 视野 社交 网络 账号 继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