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点-(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点-(课程).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 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A .读、写、算B .读、写、画C .画、写、算D .读、画、算1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3 .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依据是()A.从课程功能的角度B.从教育阶段的作用C.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D.从课程核心组织的角度4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A .
2、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结构课程D .综合课程.地方课程属于()A . 一级课程B .二级课程5 .普通高中课程由()大领域构成。6 .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A .课程目标7 .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教学方法改革B .课程改革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D.教育结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作为课程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的 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D .课时安排.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B .课程标准.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不包括()B .课程标准.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的是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过程
3、 教学与一般发展.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高中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8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环境意识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D .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A .国家课程B .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 .不清楚二、辨析题.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1 .潜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2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与杜威的“活动课程”存在差异。3 .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三、简答题.学科课程的主要理论主张和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学
4、科课程?1 .评析活动课程。四、材料分析题1.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美国人十分珍惜他们的多元文化并引以为傲,所以有些 人担心统一课程的实施会排斥某些特殊观点和背离他们的传统。但是确定全国统一的核 心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课程改革的奋斗目标。正如1983年美国优质教育质量委员会 发表的调查报告中认为的,自助餐式的课程结构既不协调也不连贯,而大量时髦、 繁琐、肤浅、毫无实质性的知识充斥课程,这是造成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学校一片混乱 的根源。贝内特在1988年的报告中指出:每个熟悉美国近代史的美国人都可作证,要确 定核心课程,就是首先明确国家课程标准。他说:美国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具有读、写 能
5、力,并在历史、地理、公民常识、数学、自然科学和文学课程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中学的教育目标是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既有共同思想基础又有共同道德观和知识修养的人。我们要求他们掌握数学、科学、历史和文学知识,懂得如何进行思索、 处理重要问题、解决疑难、进行辩论、维护观点、知己知彼和权衡得失,”为他们将来 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好准备。结合材料,谈一谈国内外新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以及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答案及精析 一、单项选择题.【精析】A。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1 .【精析】Do关于课程的类
6、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分为基础型 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 .【精析】C。课程的类型没有严格的定义。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 .【精析】Do题干为综合课程的概念。它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4 .【精析】B。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精析】Do高中新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构成。【精析】Q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
7、依据是课程计划。【精析】Bo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精析】C。在课程设置上,培养目标是教学计划的核心。10 .【精析】B。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课程标准。11 .【精析】D。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12 .【精析】Ao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 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13 .【精析】B。新课程改革中,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14 .【精析】C。新课改强调课程改革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发展其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8、服务。15 .【精析】A。综合实践课程在其课程管理权限上属国家课程。二、辨析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个定义仅仅看到了课程中有计划的一个方面,事实上,课程并不全是有计划的,它需 要教师在讲课中随机应变,并创造性地发挥。同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师生 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所以,这并非可以计划的。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课程中包含着有计 划的部分。1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而言的。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 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 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 知识
9、、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 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一旦被控制,其性质就由隐 而“显 To.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 育学家杜威。杜威反对分科教学,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活 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杜威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 儿童经 验之外的东西;特别强调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等对儿童 发展的意义。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建立在“经验来自行动和”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 验改造的过程这两个基本原则上。20世纪
10、9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这样一种形态的课程与杜威所主张 的活动课程既有一定的渊源,也存在较大差别。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学科课程并不对 立、也不矛盾。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它的开设,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 空间,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2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 具体化。教育目的只有具
11、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它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培 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而教育目的又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 现。因此,两者的关系可以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课程目标是指 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 化结果,这一定义有三种不同的重要内涵: 一是目标的对象性是指唯一的学生; 二是目标是指最终取得的成果; 三是课程目标是分层次和类别的。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微观 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进一步具体
12、化、趋向作业化的培养目标, 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简答题.【答案要点】学科课程的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学科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 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特点是:(1)重视对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2 )重视教材的逻辑知识:(3 )强调训练 的价值。学科课程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好的。但是 完全从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缺点。1 .【答案要点】 活动课程的优点在于:(1)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2)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
13、会环境,并能使学校和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3)可以调整学校各方面生活,对各科知识也能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学习;(4)问题解决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所需要的有效地应对校外生活的技能。活动课程的不足在于:(1)这种课程离开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科学所具有的逻辑,片面 强调了主体的自发性;(2)经验的组织难有共同一致的标准和计划,无法比较、评判其优劣;(3)活动课程的实施难度较大,现有学校校舍和设备不适于施行活动课程,教师也难以 胜任。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上述材料反映了课程标准由多元、分散向统一的改革方向转变。这是由美国特定的国情长期的地方分权制决定的。从这个案例中也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一些共同趋向:(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创造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3 )尊重学生经验和个性;(4)为未来合格公民做好准备。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则不同,采取放权的措施,以调动灵活性,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 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同时,也说明了课程改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考 虑共同的改革方向,又要结合本国实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