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波澜谱写爱国华篇_比较杜甫_春望_和艾青_我爱这土地_魏玉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底波澜谱写爱国华篇_比较杜甫_春望_和艾青_我爱这土地_魏玉莲.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笔底波澜谱写爱国华篇 比较杜甫春望和艾青我爱这土地 魏玉莲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 :杜甫春望与艾青我爱这土地都是战乱离歌。两首名篇都通过战争破坏力、流泪情态等方面的直呈来释 放忧国深情。而爱国情致的深层探寻却因个体异质而不同:杜诗在封建传统文化 家国同构 的背景下呈现对自我小 家的惦念 ;艾诗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凸显献身的义勇。同时,虽二人都处于忧戚时代,杜诗侧重现实主义手法,而艾 诗侧重象征主义手法。在两诗篇的对比中寻求中华民族传统爱国精神的历史流变痕迹。 关键词 :杜甫春望艾青我爱这土地爱国 春望是唐朝杰出诗人杜甫的名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杰作。杜甫的春望创作
2、于 安史之乱 时被俘长安至德二载 (757)春 3 月。艾青我爱这土地创作于 1938 年 11 月会战中心武汉,而正值日本大肆侵略中 国之时。可见两首诗歌都以时代战乱为背景,而且敌人正处于暂时优胜的格局。在此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 ,创作主 体又都以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摄取了一个民族特定的心灵影像,以丰沛的爱国情感构筑自我生命的脊梁。尤其是 两首作品都以流泪的情态、鸟鸣来释放诗人对乱离国家的挚爱。因此这两首诗消弭时空间隔而因熔铸时代情绪脉 搏、潜藏民族爱国精魂而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同时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杜甫与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艾青面对国 家危难时爱国主义又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内蕴。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
3、知识分子的人格精魂,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内驱力将个体 忧生 之嗟 腾越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语境下生命独立存在的价值以时代苦难、民众离乱为基点 而迸发出蓬勃的道德强力,忧患意识内敛为爱国情愫而散发着独特光彩。杜甫经历了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耗时八年 的安史之乱,艾青亲眼目睹了日本肆意践踏国土的猖狂。他们主动地肩负起社会历史责任 ,文字中渗透着浸入骨 髓的爱国深情。 首先,两首诗以精湛的手笔勾勒了战争巨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春,杜甫被囚于沦陷的 帝都。面对残破荒芜的帝都,诗人沉痛地创作了春望 6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以鸟瞰式的视角宏
4、观摄 取了安史之乱给国家所带来的残破之景。司马光云 : 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 ,明无人矣。 国破 与 城 春 对举,通过残破时局与美丽节令的鲜明对比来 彰显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危害。静态客观外景的审视潜藏着诗人 内心浓烈的国破之痛,继承诗经 “ 黍离所开创的情感摇曳悲怆基调。 艾青与杜甫一样忧患时局,民族危亡激发诗人们抗敌的斗志。 这时期的抒情诗大都是抗战热潮激荡中产生 的,诗人们都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发为刚健的雄声。 艾青也不例外 6艾青认为 : 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 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 ;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 1938 年 1
5、1 月,抗击日军的武汉会战失利,艾青创作此诗。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是正在遭 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可 以说同处战争正义阵营的杜艾二人都以火热的爱国情怀在作品中直面战乱肆略的现实,把握了人民在危难前主 流的情绪。 其次,杜艾二诗字字力抵千钧 ,都把深沉的爱国情怀构筑在宏阔的带有祖国象征意味的客观自然物上,杜诗 有 国 、 山河 ; 艾诗有 河流 、 土地 。这样造成爱国情思充溢于整个浩淼宇宙大地的审美功效。杜甫亲历盛衰 两重天,繁盛与残破瞬间倒置无疑激发心灵的强烈震动。 山河在 、 草木深 等自然物实景的描摹强调包蕴着对 盛世不在的痛心。而艾青却赋予自然物象征意味在如此短小的诗篇中 土地
6、却出现了两次,因为他已经把承载 民族悲苦命运的土地意象主动地锲入自己的诗歌世界,并内化为支撑爱国情怀的一股强力。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土地是鸟儿生命的归宿。这片广漠的土地是我们祖先以生命的代价所捍卫并留给子孙的遗 产 ,土地是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物质资源,土地是民族的象征符号。 其三,两首诗歌都在流泪情态中折射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感时花滅泪,恨别鸟惊心 由个体刻骨铭心的 情感体验而聚合为战乱人类的共同心理。因感叹时局而见花掉泪;因恨别而听鸟叫惊悸内心 。另一种理解以自然 物拟人格的方式强化了战乱带来的悲怆:花感时而濺 泪,鸟恨别而惊心。花
7、鸟如此伤痛欲绝,更何况人呢 ?如 此巨大的情感张力正映现了遭受战火屠戮的长安残破 不堪和人们战乱中极度忧惧的心理。 为什么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用发自肺 腑的语言道出了自己对这个多厄的中华民族的炽爱, 常含泪水正是因情深,也是最伟大的自我写真。这朴 实无华的语言也道出了爱国之人共性的精神内质。所 以,咀嚼此句总能撩拨人心,引发强烈的共鸣。 列宁曾说: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 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s 中国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具有 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杜甫与艾青因时代、个体环境 的熏染而爱国形式呈现异质。 首先,追溯个体具
8、体的身份与创作背景,艾诗比 杜诗所体现爱国情怀更纯粹而博大。杜甫出身一个 奉儒守官 的家庭 ,儒家思想是终其一生的主宰。为实 现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壮志汲汲营取仕途。战 乱袭来前一月杜甫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参军,这个微 职是他对十年旅食京华而艰辛求仕的回报。但战争彻 底打 破了他自我暂时的安稳。因此杜甫春望中 国 破 之叹以战争受难者的身份掺杂着个人仕途受阻遏 的悲慨。而艾青从法国留学归国,便加入左翼美术联 盟,并因思想进步而被关入狱三年多。因此艾青与国 民政府处于一种对峙状态。尽管如此,但在民族危亡 之时他摒弃不同阶级、政权等观念的冲突,以知识分子 的良知自觉地为风雨飘摇的中华民族忧心
9、呼喊。我爱 这土地以战乱经历者身份浓缩了对战乱中的祖国的 深情。可见,艾青诗篇没有挟裹个体功利性的动机而 更纯粹。 其次,春望隐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家国 同构 的政治制度表征, 家的设置在宏阔爱国主题下平 添了一丝温情;而我爱这土地则高昂一种献身民族 的崇高精神,以战斗者的英姿提升了生命价值的标尺。 中华民族 家国同构 的宗法专制组织形式使得 国 与 家 密不可分。 于生活在封建专制社会的老百姓而 言, 家 就是他们的 国 ,而 国 对他们来说只是一 个大的 家 杜甫在春望中将焦虑重心由国家战 局而转移到自我对家庭的忧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 ,正因战乱生命易凋落的惶恐而凸显对分离亲
10、人 安危的忧心。杜甫以己家悲苦写照正是天下离乱百姓 的一个缩影。 杜甫的 春望在 家国同构 的社会背景下将国 忧与家愁相结合来释放爱国的情愫 ;而艾青的我爱这 土地高度礼赞了鸟儿由生到死的崇高献身精神。 五 四 之后现实主义精神由鲁迅批判意识延伸到胡风所 建构起主体性现实主义文艺观。而艾青是团结在胡风 文艺思想周围的 七月诗派 的领唱者,他的诗歌充分 体现了胡风所提倡的发挥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而艾 青自己主张写诗 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 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主动地献身民族,为民族而 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 土地里面 。鸟儿从生
11、到 死呈现一种悲壮的审美境界。鸟儿用 嘶哑 的喉咙正 暗示艾青自己不倦不息的抒写时代的忧患,以独特的 战斗方式投身抗日洪流中。以战斗者的姿态为苦难的 民族声嘶力竭的呐喊如同鸟儿用尽最后的力量歌唱直 到死亡。生物性躯体的停歇却实现了精神上的驰骋飞 跃,以至死不渝的爱国赤诚实现了生命的涅槃 春望与我爱这土地虽都映现了两位诗人生 命所激荡的爱国品质,杜甫主要偏重现实主义写实手 法。而艾青尽管也是关注现实,但这首诗象征主义手法 明显,更能凸显主观化、情绪化的诗性品格, 杜甫云: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 戏为六绝句其四)、 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 (偶 题 )。可见他是强调一种继承前人与同时
12、代的人基础 上进行创新的进步文学批评观。对乐府诗歌进行在创 作实践中主动地改革正说明此点:一方面继承了汉乐 府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自创乐 府、题写新内容的方式对以前乐府的形式进行了创新, 使得题目与内容相吻合的乐府诗回归到最初的传统模 式。杜甫被囚长安相近时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是遵循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诗学价值标尺。他听闻唐军 为所伤杀者四万 余人,存者数千而己 的败绩,又在 哀王孙中对沦落愿为奴的王孙深表同情。而春望 恰是期间所创作之一。在被俘为杜甫 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 ,这正是诗人饱受精神折磨以至于发白且掉 落的自我形象,是千万个受难百姓的典型的化身。从诗 首
13、 国破 之痛到 浑欲不胜簪 的白头自我写真,无论 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遍重写实。 艾青曾在法国留学三年,受到当时盛极一时的象 征主义诗歌影响较为深刻。胡风这样评论艾青的诗: 明显地看出来他受了西方近代诗人魏尔哈仑、波特莱 尔、李金发等诗人的影响。 象征主义审美观的 基本特 征强调主观性。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强调要运用 隐喻、对比、烘托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刻画自我的内心世 界。同时,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暗示的审美范式注入诗 歌。艾青剔除象征主义晦涩难懂的表征 ,将中华民族文 化与之相融合,构建了具有民族色彩的象征主义。我 爱这土地恰是艾青象征主义特色明显的杰作。土地、 河流、风、太阳等本来都是自然客
14、体,然而在诗人笔下将 浓烈的主观情绪渗透其中。 汹涌悲愤的河流 、 无止息 吹刮的激怒的风 以主体情感浓烈和客体具有 汹涌 、 吹 刮 凌厉动态之势相叠加,从而形成一种主观情绪异 常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主体情感处于一种张扬、外放 的腾越之势。而 温柔的黎明 由一种爆发亢奋态势猛然 逆转,跌落至弥漫、平和着肃穆气息的氛围里,因为黎明 的曙光具有柔和而不强烈的质度。艾诗渗透着强烈的 主观性和暗示性,节奏时高时低,时急时缓。 杜甫与艾青同为诗歌王国的翘楚,作品经爱国情 愫与个体的艺术修养、审美观念整合后迸发出璀瑛的艺 术魅力。在中华民族血火搏战的时代他们摒弃了纯政治 概念的演绎与图解,杜诗内敛而深沉
15、,艾诗外放而激越。 他们以炽热深情消弭时代的 隔膜、体裁与个体的差异而 弹奏爱国的主旋律,在社会政治价值时效性与艺术审美 独特性双向合力下实现自我人格的完美升华 。 H 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历代诗话 (上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278 页。 (上接第 156 页)贵也有些了解,鲁贵的人品低劣,经常 偷周家的东西,所以周朴园对侍萍说 鲁贵像是个很不 老实的人 。侍萍与鲁贵为一家,难免会有 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 、 人穷志短 的嫌疑与可能性,这也是产 生误解的原因之一。但是 ,事实是经过了三十年艰辛生 活的侍萍变得刚强、注重尊严,与鲁贵是不同的,这 是 周朴园没有想到的。由于周朴园的
16、误解,更加加深了 侍萍对他的怨恨,他们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大。 周朴园在与侍萍第一次见面后,仍没有把侍萍当 年用的家具扔掉,也没有把侍萍的照片毁掉,而且在第 四幕开始的时候周朴园还戴上眼镜看侍萍的照片,仍 然放在原处而且怕丢了。这些说明他并没有因为侍萍 的变老就失去了对侍萍的思念,那时他的心情肯定是 复杂和痛苦的,这也是他真实的一面。 三、对家庭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周朴园一心追求建立一个最完美、最有秩序的家 庭,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健全的子弟,自己教育出来的孩 子,也绝对不愿让任何人说他们 -点闲话。可是,命运 却和他开起了玩笑,实际的情况与他追求的恰恰是相 反的,这使他陷入了无奈。大概自听说侍萍投河
17、自杀 后,周朴园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来麻痹自己 的情感。也许就在这个时候他把很小的周萍送到了乡 下 或许富家小姐也不允许在她之前,周朴园有私 生子 直到周萍成年后,才回到了他的身边。周朴 园这么做直接伤害了周萍幼小的心理,周萍虽然自小 不缺少吃穿 ,后来又接受高等教育,却生活在没有父爱 和母爱的环境里,致使周萍到成年之后,心理都带有一 定的缺陷,甚至是病态的。正 如蘩漪对周萍所说 你说 你恨你的父亲,你说过,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事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 版,第 388 页。 艾青 :艾青全集 “ 第三卷 “ 诗论,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8、71 页,第 77 页。 叶文宪 :中国古代有没有爱国主义 论国家与王朝、 爱国与忠君、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探索与争 鸣 2006 年第 1 期,第 11 页。 旧唐书,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3321 页。 胡风:吹芦笛的诗人,胡风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 1984 年版,第 422 页。 作 者 :魏玉莲,硕士,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讲师,主 要从事古代文学研宄。 编 辑 :郭子君 E-mail: 也干 。两个都带有心理缺陷并且精神孤独的人,互相 发泄愤恨和痛苦,但这么做并没有减少他们的痛苦。 发生了乱伦后,又加深了他们的痛苦,致使周萍在后来 的生活中总是郁闷、酗酒,难以自拔。这
19、样,周萍又招来 了父亲的不满和失望,父亲给他安排清闲的职务,使他 在事业上没有任何建树。蘩漪从装疯到真疯以及周冲、 周萍的死亡,最终摧毁了周朴园认为的最完满、最有秩 序的家庭,这种结局又何尝不是周朴园一手造成的呢 ! 在我们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忙于追逐物质 利益,而忽视了与子女的团聚,伤害了他们的心理,以 致他们的心理产生缺陷。当人们退出繁忙,冷静之时, 蓦然回首,这时才会发现,失去的远远大于得到的 9财 富、事业是很重要,但家庭更加重要,做父母的需要家 庭,而子女则更加需要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雷雨中的悲剧根源在于当时的社会,当事者也 有其不可推脱的责任。但,也许如侍萍和周朴园相信的 “ 样,冥冥之中或许有某个命运主宰着人们的命运吧 。 M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04 年版,第 19 一 28 页。 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著:文艺学新论,山东教育 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85 706 页。 基金项目:安徽省 2010 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专业语文 _ 教育项目号 :20101183 _ 作 者:陈长伟,文学硕士,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从事文学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张大勇,北京师 范大学博士。 编 辑 :郭子君 E-mai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