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课一等奖《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课一等奖《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课一等奖《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导入师: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算 是一个成功的人?才算是成功的一生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会给我们答案。(板书)植树的牧羊人师:看标题,你感兴趣吗?生:感兴趣! 一个牧羊人不去放羊为什么去植树了呢?师:就是这标题中有矛盾的地方,它会吸引我们读下去。用默读来预习师: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会默读。默读有什么要求?不出声, 快速读,达到每分钟400字,找关键词。本文中有两类关键词,一是你不熟悉的生字词,你觉得有积 累价值的字词;第二,反映文章线索的,表示时间的词。也就是既要快速阅读,还要做好圈点勾画,标好段落。全文2000多字,用5分钟读
2、完。开始!生默读。师板书:植树的牧羊人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橡树,一个人生活,与羊群、与狗作伴我被感动了,被这个 看起来那么乏味的“牧羊人”,也为这个带动孩子们在文字里穿 行的老师而感动!整整四十分钟,老师就如同牧羊人,创造了一 个新的天地!在我看来,这堂课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质:这是最能体现统编教材新理念的示范课本单元的“默读”学习,贯穿全文;认识关键词,使用关键 词,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些语文能力在本课得到极为充 分的展示;用“糖葫芦”的方式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了本文在 结构上的特点,这也体现了本单元“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部颁教材颁布以来,所听到的课不下百节,怎样把阅读方法 的“理性”
3、和体会语言的“感性”有机结合,本节课最为精妙。 其示范性不言而喻。这是最具有语文味的语言训练课本课的语言训练是分层进行的,使用关键词梳理文章内容, 使用对比,更深入地体现变化,为后面认识人物的精神境界做准 备;然后勾画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事件的句子,这是本 课核心内容之所在。正是因为之前的训练扎实,所以,在“说人 物”这一环节时,引爆了学生思维,可以说课堂在此处形成了一 个高潮。学生文思如泉涌,表达极为流畅,有情有味。给学生搭建平台,按照句式说话,又不拘泥,使用的时机极 为得当。大道至简,就是这样子的吧。这是课堂引导最为有效的阅读指导课学生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4、 老师适时有效的引导。比如第一个语言训练中:生:我发现这是一片废墟,河水已经干涸,房子已经坍塌, 一片不毛之地。师:还可以更丰富,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我第一次到这里来,看见了一片废墟,废墟后面有一条 干涸的河,旁边有一个教堂,钟楼已经坍塌,简直就是一个不毛 之地。师:尽量描述出没有生命迹象的样子。生:在这一片不毛之地中,到处是废墟、房屋坍塌的痕迹, 河水、井水、泉水,已经全部干涸。师:调整了语序,有了自己的创造。学生在老师引导中,越来越接近“真相”,老师的评价极为 委婉有分寸。最难得的是“导”而无形,学生在无意中获得启示, 得到指引,即使是赞赏,也体现出一种深刻。橡树山毛棒白桦薄荷五分钟后。师
5、:举手的同学,说明你们的阅读速度已达到默读的基本要 求。首先看生字词。(一学生举手读出板书上的生词,将“干涸” gan h e读成gan h e ,另一学生为其纠正。)师:请你为这个字注音。在别人的学习中,有疏漏的地方, 我们要倍加小心。(继续点学生读生词。一生将“薄荷”b6 he读成b。h e 一学生为其纠正。)师:请你带大家读。(生读)请将正确的拼音写在书本上。师:现在请大家关注词语的写法。请两个学生板演“废墟”的写法。师:谁来点评?生:第一个同学“废墟”的“墟”字的虎字头是个横钩。师:说得很好。注意第二个同学的书写顺序,(师示范), 笔顺对了,写字才好看。我们都是汉字的传人,我们首先要做
6、的 就是写好每个字。师:这个“不毛之地”怎么理解呢?生:什么东西都没有,不长庄稼,很荒凉的地方。师:“毛”作何解?生:植被。师:对,那“不毛”就是不长庄稼。用“糖葫芦”来成篇师:我们是不是把这篇文章的很重要的时间线索梳理出来了? 有三个时间最重要,谁完成了这个任务?生:1913 年,1910 年,1945 年师:这三个年份是不是最重要的时间节点?生:我觉得1910年不对,应该是1920年。师: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学习中最宝贵的品质。1920年见牧羊人的内容在文章的哪一段就开始了?是不是 重要的节点?生:是,这是第二次见牧羊人的时间。师:文中说,“这样过来一年”。那就是说,是1914年,“我又
7、去军队待了五年“,这样就到了 1920年。师板书:植树的牧羊人1913年: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1920年:橡树山毛棒白桦1945年:薄荷这样,我们就将文章脉络理清楚了。文章虽然长,只要掌握了默读技巧,圈点勾画出重要的时间 节点,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作者写文章的线索。文章写了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师板书:植树的牧羊人1913年: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初见1920年:橡树山毛棒白桦再见1945年:薄荷最后见师:初见牧羊人的时间写了三天。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写记叙文的技巧,把关键时间节点抓取 出来,然后串起来。像什么?生:糖葫芦。师:写记叙文就是做糖葫芦,将与这个人打交道的时间挑两 三个,好好写,串起来,来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树的牧羊人 全国 初中 年级 语文课 一等奖 植树 牧羊人 课堂实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