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1 .唯物史观:经济决定政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及 小说的流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和表现形式。2 .时空观念:经济方面,明清时期,西方列强在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进行工 业革命,已经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而古老的中国仍然保守着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 经济。文化方面,早在12-13世纪,西欧各国产生了一些综合性大学;而中国的 科举制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为了培养维护皇权专制的官员,以儒学为教育内容, 脱离社会实际。重点:1.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2.陆王心学、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 主张;3.小说、戏曲与科技成就。难点:1
2、.社会经济发展和纯在局限的原因。3 .明清思想变化的背景及其思想特点。探学新知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表现经济发展农业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局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 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商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 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了商人群体, 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 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经济局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转型二、思想
3、领域的变化1 .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 的思想。(2)概念: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3)内容:“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 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 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 .李贽的思想: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三、小说和戏曲口匕县 可乐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政
4、治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J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对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经济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 普及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 本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 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 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 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戏曲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昆曲江苏昆山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
5、行京剧道光年间形成的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科技1.明朝科技巨著(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 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与中国开明的士大夫合作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方传教士帮助清廷绘 制全国地图。深化探究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 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
6、区。长 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 唐政府专门设置了 “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 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 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 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材料二: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 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 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
7、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 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 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 之聚亦且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 补而共存,
8、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 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上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 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 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土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 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 也较为优裕。材料二: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 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 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 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
9、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 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化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其 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并 简要评述这一变化。1 .答案:(1)形成三大商业经济区;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国际贸易发达;柜坊和 飞钱出现。(2)变化:由坊市分开到坊市杂混(或坊市界限被打破)。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3)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交通便利。2 .答案:(1)特征:以儒家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5 明至清 中叶 经济 文化 高中历史 统编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