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作者:吴仲娟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2018年第6期摘要: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做好预习,上课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常言道: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工夫。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044近两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进行了有意识、有步骤 的探索,本文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提出四个主张:一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形成有套路的预 习;二是以
2、小组合作形式为主,实践指定的预习套路;三是以学生个体为主,自觉运用预习套 路;四是以个性化为主,创造性运用预习套路。这些主张对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起到了 很好的引领作用。一、以教师指导为主,形成有套路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自主学习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 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思考价值、又有吸 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 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3、。具体说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好习惯,如下: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 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 “读”在预习中是不能忽视的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 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用 工具书,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
4、特别是一些多义字, 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 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 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文中有一句话“把铁路修到拉 萨去。”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 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教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 时间
5、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 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学生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 动脑筋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 时代背景的。对此,教师都要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学生进行表扬, 以此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学习威尼斯小艇这 篇文章时,学生在预习后发现课文最后一小节写“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便提出了 这样的问题“威尼斯怎么会入睡呢? ”笔者当场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有价值,接着让学 生带着问题再读
6、课文,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这种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十分感兴趣,讨 论十分认真、热烈。所以在集体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的面较广,而且许多小组都解决了 问题,效果很好。设置好这一层面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 学生。据此设置好“三度”,即深度、坡度、密度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精研大纲,熟悉教 材,摸清学生,做到胸有成竹。设置这一层面的问题,教师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进而发现、 解决问题;二是使学生了解知识、疑点、难点,通过反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 目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三是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练就
7、自学能力。二、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实践指定的预习套路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指导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 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学习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 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将自己的口头 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了 “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这样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不再 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汇报,而是由小组来完成,荣誉感加强了,初步地具有了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习中对自己的要求也相应严格了。每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胆子比较大,有的 胆子比较小,有的自尊心比较强,而有的则没那么强
8、。有的学生敢大胆地向教师提出不明白的 问题,但有一部分学生怕问得不对,则选择问自己的同学或朋友,甚至不问。在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后,学生懂得了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给以帮助,在别人有了错误的时候不指责、不埋怨, 使这些学生又多了一些良师益友,敢于向他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成绩后就会 相应的提高。例如:笔者在教中彩那天这一课时,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 一位学生在小组里说:“我读懂了 父亲打电话的时.刻,是我家最富有的时亥J。这句话的意 思。父亲打电话的时候,车还在家里,所以还很富有。”笔者听了正想说话,结果有两三个组 员已经大声的说:“不是!”有一位学生接着说:“父亲打电话说
9、明了父亲决定把车还给库伯, 因为他做了诚实、有信用的人,所以他富有,这种富有是品质上的富有。”其他几个组员则同 声说:“对! ”在其他小组里也发生过相类似的情况。这可以说明,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同一 个问题有不同见解时,组员会提出来进行讨论,甚至争辩。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大家对 某一位学生的意见发表见解,在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 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就会更全面、更深入,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三、以学生个体为主,自觉运用预习套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小组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
10、两个阶段 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学阶段。 例如:1 .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 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 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如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 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等等;2 .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
11、放,可让学 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 听、唱一唱等。四、以个性化为主,创造性运用预习套路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 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的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 能力。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 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 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 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
12、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例如穷人一课 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 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 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要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 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 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 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
13、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学生 对学习语文逐渐产生了兴趣,对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严肃、认真地完成。在上 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课前预 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一段时候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 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总之,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 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 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 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 的。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蒋宗尧.中小学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中心小学5190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