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林崇德-第二版--已修改未整理(共51页).doc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林崇德-第二版--已修改未整理(共5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林崇德-第二版--已修改未整理(共51页).doc(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一、先天还是后天 二、与环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三、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里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
2、成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 以认知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两个部分:一、人的认知过程 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方面:一、心理发展的社会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 二、生理因素的发展 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四、语言的发展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30年,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何林渥斯,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
3、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2)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4)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五. (1)种系心理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跟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刺激感应阶段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2)人类心理的特点:有意识的;社会性的;有语言功能的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六.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1
4、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C:弗洛
5、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
6、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2.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
7、的能力。3. 学前期 主动对内疚(47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4.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7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5. 青年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找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对“我是谁”、“将来发展如何”等问题的主观感受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
8、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7.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2550岁) 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8.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1. 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
9、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 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 3. 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艾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
10、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二、其他人的核心观点。(皮亚杰是重点) 1、华生(J. B. Watson) 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 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万能论 2. 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2、斯金纳(B. B. Skinner) 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调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教学机器跟教学程序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3、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自我增强,主动学习观察与模仿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强调工具和社会环境的
11、作用,明确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过程 2. 最近发展区思想:在有指导的情境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3. 提出内化学说 ,教育的意义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 (二)
1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平衡 (四) 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
13、,直辖市直辖市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客体永久性观点的产生。客体永久性:当客体消失时,仍能知道客体存在*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阶段; *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代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思维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
14、下三个水平,1.二元论水平;2.相对论水平;3.约定性水平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 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概念、优缺点再认) 1、 横断研究设计: 概念: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大量的资料,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减少费用,节省时间和人力。 缺点: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所呈现的组间差异结果中可能会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
15、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 2、 纵向研究设计: 概念: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优点是:它可以系统地了解同一些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变化,便于揭示量变和质变发展心理学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容易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局限性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历程中容易丢失样本。延续时间长和反复测查,可能会影响某些被试者情绪,从而影响某些数据的可靠性。 3、 聚合交叉设计: 概念: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优点:第一
16、,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设计等问题;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时间。4. 临床法概念:临床法是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一般做法为:第一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如此
17、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不足: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二、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特殊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生态化原则;第四章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一:胎儿宫内发育时期: * 胚种(芽)期(02周)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胚芽期是最早也是最短的阶段,以系统化的细胞分裂和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壁为特征。 * 胚胎期(38周)组织和组织分化期:受精卵此时被称为胚胎。胚胎发育成三层,它们最终会形成不同的身体结构。 *
18、外胚层皮肤、感觉器官、脑、脊髓; * 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结缔组织和循环、生殖、泌尿系统 * 内胚层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肝脏、呼吸系统 * 胎儿期(940周)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胎儿正式开始主要器官进行分化。胚胎此时被称为胎儿。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在婴儿期,各种动作都迅速发展起来,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准确的抓握动作与视、动协调给婴儿开拓着认识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也为手的动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使用工具,用动作姿势代替言语功能,从而使动作具
19、有了间接性和最初的符号功能。 2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发展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得好与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早期开始注意婴儿主要动作的训练。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粗细原则) 二: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个体心理的发展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
20、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三:对婴儿认知能力的认识(一)在婴儿的认知能力当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一直占主导地位 1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刺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2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
21、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刺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崇德 第二 修改 整理 5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