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登泰山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登泰山记教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登泰山记教案回2022年登泰山记教案1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2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3 .体会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及难点1 .积累相应实词、虚词。2 .背诵全文。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
2、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 .朗读课文,正音。2 .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当其南北分者:在,正。乘风雪:趁,冒着。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及既上:到。苍山负雪:背负。明烛天南:名f动,照。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尽漫失:模糊缺失。极天云一线经:尽。僻不当道者:偏僻。3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一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第4段:人文景观。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四、布置作业:1 .课后练习一、二。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二、登山过程和路线。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默读课文,分析讨论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作者登山的路
4、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三、泰山日出问: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明确: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1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
5、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五、总结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6、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回2022年登泰山记教案2【素养目标】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审美鉴赏:品味的精彩语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文化传承: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时安排】三课时【知识储备】一、题目注解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
7、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二、作者名片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三、背景视窗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重点梳理】泰山之阳一一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一一阴:山的北面,水的
8、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一一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一一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一一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一一居:停留。戊申晦一一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一一极:尽,尽头。绛皓驳色一一驳:杂,错杂。尽漫失一一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一一僻:偏僻。明烛天南一一烛:名词作动词用,照【整体感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初感受。【文本赏析】1 .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2 .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3 ._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
9、描写了怎样的胜景?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限时检测】(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2 .在登泰山记中,“,”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3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4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5 .在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
10、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二)文言现象通假字1 .其级七千有余()2 .少圜()词类活用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一词多义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3.僻不当道者()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3.回视日观以西峰()限:1.越长城之限()2.崖限当道者()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有:1.其级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3.皆不及往()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日
11、: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3.是日()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特殊句式1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2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3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4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5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6 .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7 .复循西谷【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游大龙湫记戴名世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
12、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空,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
13、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濠濠,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
14、其处矣。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循锦溪而行循:沿着B.不可胜数胜:超过C,相去数十步去:距离D.形状顿异顿:立刻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倚天而滨海B.忽为风所遏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D.会于霞障之右3 .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乘云御风,恍惚仙去A.B.C.D.4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
15、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B.作者认为大龙湫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C.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D.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3分)(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3分)登泰山记答案:1 .示例: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第二段: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第三段: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第四段:返记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补记
16、泰山的自然景观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2 .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3 .先写:京师一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麓一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路线:中谷一西谷一山巅(险)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一晚日照城,汶水、徂徕
17、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一近)4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一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一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一须臾成五采一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一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一而皆若偻色彩点染一绚丽壮美文言现象古今异义1 .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 .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 .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4 .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18、5 .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通假字1 .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 .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词类活用1 .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 .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 .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4 .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一词多义当:1 .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2 .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3 .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余: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余始循以入(同上)余所不至也(同上)2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以:1 .余以乾隆
19、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2 .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3 .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限:1 .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2 .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道:1 .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2 .道少半(走,走路,动词)有:1 .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及:1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2 .及既上(等到,介词)3 .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云:1 .世皆谓之天门云(
20、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2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日:1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2 .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3 .是日(天,名词)漫:1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2 .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居: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乘: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或: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极: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视: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坐: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始:1.余始循以入(开始)判断句1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2 .郦道元
21、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3 .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4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定语后置句5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省略句6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7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8 .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
22、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9 .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10 .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11 .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12 .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13 B (尽)3.C (写的是锦溪小瀑布,写的是小龙湫,写的是作者的感受)4. D (“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5. (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从芙蓉村越过丹芳岭,到达能仁寺。(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着悬崖直流,没有这种变化的形态。回2022年登泰山记教案3教
23、学目的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体会描景特点。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教学。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_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二、作者介绍(投影)登泰山记选
24、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总集。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
25、语形成板书。泰山之阳一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一一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一一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一一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一一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一居:停留。戊申晦一一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一一极:尽,尽头。绛皓驳色一一驳:杂,错杂。尽漫失一一漫失:模糊、缺损。僻不当道者一一僻:偏僻。明烛天南一一烛:名词作动词用,照。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
26、及其最高峰一一日观峰。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3、思路(板书)交代泰山位置一记述登山过程一一描绘日出美景一一返记人文景观一一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综观全篇,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
27、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五、布置作业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2、背诵课文。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二)、精彩片段分析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明确:(板书)先写:京师一一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再写:山
28、麓一一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路线:中谷一一西谷一一山巅(险)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一一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一一(远近)2、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一一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一一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一一须臾成五采一一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一一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一而皆若偻色彩点染一一绚丽壮美
29、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
30、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三)、写作特点讨论、交流、举例分析。明确: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归纳总结;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五)、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一(3)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
31、动地写出景物特征。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_署名马彦英。附: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_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_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三者合一。桐城派的在思想上多
32、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方苞(16681749)中国清代散文家。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
33、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刘大櫆(16981779)中国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极重文的神气。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海峰先生诗文集书影姚鼐(17321815)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34、。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提倡义理、考证、三者的合一以“相济”。总结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概括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
35、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回2022年登泰山记教案4教学目标1 .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2 .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3 .辨别通假字:采、圜4 .理解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教学重点详略恰当的特点。教学难点侧面烘托的手法。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
36、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二 .介绍作者、作品。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
37、、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_,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四.分析一二段。1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2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当:在。其:指泰山。3 .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4 .道皆砌石为磴
38、磴:山路上的石台阶5 .余始循以入循:沿着、顺着。以:而。6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7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8 .明烛天南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9 .望晚日照城郭晚日:傍晚的太阳。(二)一词多义的解释。10 居A半山居雾若带然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C居十日D居庙堂之高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F其居仅仅足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11 限A越长城之限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C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D皆不可限以时月E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意思:界限;像门槛
39、;阻隔;限制;限度。12 乘A自京师乘风雪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13 道A道少半,越中岭B循东谷入,道有天门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F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三)内容分析1 .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2 .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答:高峻。3 .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4 .
40、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五.作业:读诵一、二段第二课时一.补充注释:1 .戊申晦,五鼓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2 .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3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从4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稍:依稀。5 .正赤如丹正:纯正6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承:承接7 .其远古刻尽漫失尽:全8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9 .生石罅罅:裂缝,前面省略“于”。(二)一词多义解释1 .或A回
41、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D或日:“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2 .极A极天云一线异色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C初极狭,裁通人D何使我至于此极也E南极潇湘F屋极有窗以达气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3 .视A回视日观以西峰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子孙视之不甚惜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E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4 .坐A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B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停车坐爱枫林晚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5 .始A余始循
42、以入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1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2 .道少半,越中岭3 .明烛天南4 .其阴,济水东流5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6 .山多石,少土(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1 .须臾成五采2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3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4 .至莫夜月明5 .其级七千有余6 .汝识之乎7 .余固笑而不信也8 .有大石当中流五.内容分析:1 .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答:日出前一风、雪、云;日出时一形、色、光;后一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
43、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一一泰山(高峻)。2 .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答:列举:有建筑一一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一一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3 .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答:写土质一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一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一冰雪,与人膝齐。写水一无瀑布。写鸟兽一无。六.作业:课后练习,背诵全文。回2022年登泰山记教案5教学目的:一、分析的结构了解的思想内涵。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教学重点:对思想内涵的了解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巩
44、固:抽学生朗读的第二自然段。二、讲授新课:1、抽学生朗读的第三自然段。2、窜讲的第三自然段:提问: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一一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一一天边有
45、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一一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日将出:稍见一一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一一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讲解第四自然段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讲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