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华南师大附属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华南师大附属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华南师大附属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 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 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 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 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
2、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 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狭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 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 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 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L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
3、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 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 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 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 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 力量。杜
4、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 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 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 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
5、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 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 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 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狭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 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 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
6、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 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 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 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 “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 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 团结一心、同仇敌陶、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 歌,表现出一
7、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C (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后文“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可知此句前面衔接的是“过早地脱掉棉衣”, 由此排除ABD三项。)18 .B (原句中有三处语病:一是“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中,“提高”“疾病”搭配不当;二是成分残缺,“增强机 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中,“增强”缺乏宾语;三是“避免不生病”不合逻辑,“避免”是一个否定词,“不”也 是一个否定词,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否定词,句子所表示的就是肯定的意思。
8、).拟人(1分)。“病毒乘机偷袭人体”中“乘机”“偷袭”赋予病毒人的特点(人格化),其意思是“趁敌不备, 突然袭击”,所以该词的表达效果可归纳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春之交病菌侵袭人体的迅速、隐蔽和危害”, 又由于本句是从反面说不春捂的后果,可以深入到本句的深层含义,即突出了要春捂的原因,有说服力。20 .雪泥鸿爪(丰功伟绩)精雕细琢 惟妙惟肖【解析】第一处,填写“雪泥鸿爪九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 语境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所以,此处填写“雪泥鸿爪”。另外从贡献上也可填写“丰功伟绩”。但 全段都是从人物刻画角度描绘的,“雪泥鸿爪”最正确。第二处,填写
9、“精雕细琢工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语 境是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革命者精心细致的刻画,与后面的“寥寥数笔”相对比,所以,此处填写“精雕 细琢”。第三空处,填写“惟妙惟肖”。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语境是说形象刻画十分生动传神,非常 逼真,所以,此处填写“惟妙惟肖”。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 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 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
10、 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二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 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 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 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 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 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下列对唐宋诗
11、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1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 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
12、,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 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 的说法更具说服力。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人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 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2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泗卓茕
13、。”“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 处。(4分)3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菌茗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 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 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
14、论。(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异乡(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 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 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 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 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 标赛选手。”旁边的手
15、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 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 ”他的剑 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 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 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itn6tRATELLANZA,U6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 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
16、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 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 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工“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 呢? ”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 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 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
17、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 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 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
18、,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 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 ”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 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 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
19、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 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 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 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 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 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RA
20、TELLANZA”“ABNEGAZIONE”: 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 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 态度,“我”感到很伤心。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 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
21、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 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8 .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 非常恼怒。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 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 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8 .小说开头所描写的
22、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分).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犯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 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 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昔者晁错尽忠为汉
23、,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 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 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 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 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 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
24、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 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 于累其君,则天子将 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 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9 .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
25、而不平者也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期,原指服丧一年,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 强近之亲”就是这个意思。B. “山东”,指靖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靖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文中沿用 了这一说法。C.“七国。是指西汉封国。西汉初年封国与郡县制共存,国与郡在地方行政级别上大致相等,其主要行政 官员
26、并称“郡国守相D. “天子”,文中指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西汉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汉 景帝前元三年),因晁错的“削藩”政策而引发“七国之乱工11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在这篇史论中,对晁错“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还是采取赞成的态度的,对晁错的出发点是忠于君国 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可的。B.苏轼在这篇史论中的主要观点,不是对晁错的失败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错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 危不惧的精神,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c.晁错提议“削藩”的本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 以致在七国以“清君
27、侧”为名发动叛乱时,杀晁错来说服他们退兵。D.苏轼这篇史论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却积贫积弱,隐藏忧患。作者论 史,是希望在有所作为铲除积弊的同时,也能借鉴历史教训以成就大事。12 .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13 .文中总结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结局? (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小题。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
28、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迭咏的结构形式,各章基本上相同,而只换了几个字。但又不是单纯 重复。而是递进式的复沓。B.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 ”然后分别以“问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 互助友爱的情意。C.重章叠唱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15 .联系全诗。作者以普通士兵的口吻,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6分)(三)古诗文情境式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29、8分)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 是:,O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O(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 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捽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9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11分)“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
30、脱掉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 态。(),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病菌乘机偷袭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由于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所以寒气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 薄”。秋冻,指立秋后天气转凉,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从而增强 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不生病。特别对儿童而言,秋冻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还能提高其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 益。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1、3分)()A.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B.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C.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D.由冬季转入初春,气温变化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乍暖还寒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此时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不生病。B.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生病。C.此时加强防寒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从而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产 生。D.此时加强防寒
32、锻炼,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 疾病的产生。20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3分)觉醒年代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 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 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 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
33、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 o四、写作(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 为君子之大德。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 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工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
34、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现代文阅读(36分). D (颠倒了二者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 厚的人生意蕴:)1 .C(A”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错误,材料第二段分析唐诗宋词所写内容时、是以“诗言志亦诗 缘情”为理论依据的。B原文是说“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D”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 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表述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没有指出这样容易解读过度。). D (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
35、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 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势。)2 .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3 .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苗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 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 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
36、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 识的结论。6.B。“我,感到很伤心”于文无据).C (“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理解错误)7 .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2分)。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 (1分),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1分),同时也为全文 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1分)。8 .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远离战场的米兰城, 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而他们的希望是和平和疗治好战争的创伤;战争的创 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
37、世界里。【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结合作者的身份,联系题目“在异乡”中“异乡”的含义,从多个角度分析。 如小说叙述者的角度、故事发生地米兰的角度、与正常人“隔绝”的伤员的角度等。意大利的米兰对一个受 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战争的前方和作为后方的医院,是异乡;“我”的希望“在异乡”,少校“向着窗外, 凝望着”的也是情感上的“异乡”。二.古诗文阅读(40分)10.C (结合“自将”“至危”“居守”“至安”分析,为两个句子,而且应该句式内容对称的,“至危”“至安”后面需 要断开,排除AD; 己”作为“难首”“择”的主语,“择”前面需要断开;“以其至危”中的“其”为代词,指天子, “以前面可以不断
38、开,排除Bo故选Co句意: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 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 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H.D (“西汉第三位皇帝”错误。应该是第六位。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徐州沛县(今 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 (即窦太后)。)12.C (“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错误。结合“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 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分析,从前晁错弹精竭虑效忠汉
39、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 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 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文中的“不以察”是指不察七国动机,不是“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13,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得分点: 悲,以,有以,取。悲:以为悲,为悲痛;以:介词,因为;有以: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 取,此处意译为造成)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得分点:以,按照; 固,本来;重违,难违,反对;议,建议)14 .原因是引发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压力和受到政敌(袁
40、盎)中伤。作者认为晁错如果勇于承担责任, 主动带兵平叛,是有成功的可能的。参考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 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 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 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魅,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 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 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
41、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 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从前晁错婵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 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 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 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
42、得成功。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 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 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 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 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 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 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
43、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 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 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 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 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 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15 .D (“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 的力度。).全诗以普通士卒自问自答的口吻,表现了士卒们豪爽、乐观、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同仇敌惰、勇敢无 畏的爱国热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普通士卒自问自答的口吻。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 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 ”“与 子同泽! ”“与子同裳!”“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