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安全与“一通三防”安全管理(防爆车司机).ppt
《煤矿开采安全与“一通三防”安全管理(防爆车司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开采安全与“一通三防”安全管理(防爆车司机).ppt(3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煤矿开采安全与煤矿开采安全与“一通三防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王世栋二O一二年十二月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 1煤矿开采安全煤矿开采安全2 2通风安全管理通风安全管理3 3防瓦斯安全管理防瓦斯安全管理4 4防尘安全管理防尘安全管理5 5防灭火安全管理防灭火安全管理6 6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 1煤矿开采安全煤矿开采安全2 2通风安全管理通风安全管理3 3防瓦斯安全管理防瓦斯安全管理4 4防尘安全管理防尘安全管理5 5防灭火安全管理防灭火安全管理6 6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煤矿开采安全煤矿开采安全煤矿开采五大灾害:煤矿开采五大灾害:水水 火火 顶板顶板 瓦斯瓦斯
2、 煤尘煤尘煤矿地质煤矿地质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二、煤层顶底板二、煤层顶底板三、地质构造三、地质构造四、矿井井巷的名称及分类四、矿井井巷的名称及分类五、矿井生产系统五、矿井生产系统地球不是均质体,其物质组成的分布呈同地球不是均质体,其物质组成的分布呈同心圈层结构。大致以地壳表层为界分为外心圈层结构。大致以地壳表层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圈和内圈。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内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具体结构见下表具体结构见下表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一、地球的圈
3、层结构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地球(以地表地球(以地表为界)为界)外圈层(根据物质性外圈层(根据物质性质和状态的不同)质和状态的不同)大气圈大气圈水水 圈圈生物圈生物圈 内圈层(根据地震波内圈层(根据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提供的信息)地地 壳壳硅铝层硅铝层硅镁层硅镁层地地 幔幔上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下地幔地地 核核外外 核核内内 核核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一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的概念凡是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凡是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和
4、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地质作用。(二二)地质作用的分类地质作用的分类根据地质作用的能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根据地质作用的能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两大类: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二、地质作用二、地质作用(三三)内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内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1.1.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叫内力地质作用。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叫内力地质作用。2.2.按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内力地质作用分为按作用的性质
5、和方式,内力地质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二、地质作用二、地质作用(四四)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1.1.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日月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所引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所引起的风、雨、冰雪、冰川、河流、海浪等营力产起的风、雨、冰雪、冰川、河流、海浪等营力产生各种地质作用。生各种地质作用。2.2.外力地质作用分类外力地质作用分类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
6、、剥蚀作用、搬运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三、地壳物质组成三、地壳物质组成地地壳壳由由岩岩石石组组成成,岩岩石石是是矿矿物物的的集集合合体体,矿物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矿物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一一)矿物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到目前人们所认识的矿物已达到目前人们所认识的矿物已达20002000多种
7、。多种。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三、地壳物质组成三、地壳物质组成(一一)矿物矿物矿物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类:单体的形态与集合体形态。矿物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类:单体的形态与集合体形态。1.1.矿物单体的形态矿物单体的形态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三、地壳物质组成三、地壳物质组成(一一)矿物矿物2.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三、地壳物质组成三、地壳物质组成(二二)岩石岩石岩石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固态部分的基本岩石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固态部分的基本物质,它是天然产出的一种或多种矿物在物质,它是天然产出的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
8、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构造的集合体。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三、地壳物质组成三、地壳物质组成(二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1.1.岩浆岩: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层,如花岗岩浆岩: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层,如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玄武岩等。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三、地壳物质组成三、地壳物质组成(二二)岩石岩石2.2.沉积岩:由先形成的三大沉积岩:由先形成的三大类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类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作用形成的岩石。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特点是成层状态。其特点是成层状
9、态。如砾石、砂岩、页岩、石灰如砾石、砂岩、页岩、石灰岩、煤等。岩、煤等。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三、地壳物质组成三、地壳物质组成(二二)岩石岩石3.3.变质岩:受变质作用或高温高压作用已变质岩:受变质作用或高温高压作用已改变了成份和性质的岩石。改变了成份和性质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如大理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等。等。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三、地壳物质组成三、地壳物质组成(二二)岩石岩石由于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多期性与漫长性,由于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多期性与漫长性,三大类岩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
10、用等三大岩石相互关系三大岩石相互关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四、地史的概念四、地史的概念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1.1.概念:概念:1)1)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地层单位,代表一定地层单位,代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地层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地层依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顶底界面具有严依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顶底界面具有严格的等时性。格的等时性。2)2)地质年代单位地质年代单位时间单位,代表地史时间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间范围。中一定时间范围。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四、地史的概念四、地史的概念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2.2.二者
11、具有对应关系二者具有对应关系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宇宙宇宙界代界代系纪系纪统世统世阶期阶期时带时时带时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二、地层单位分类二、地层单位分类年代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地质年代单位3.3.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第一节第一节地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等第二节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煤的形成及煤系一、煤的形成二、煤系的概念一、煤的形成一、煤的形成 (一一)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演化而形成的。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演化而形成的。煤层的形成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煤层的形成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1)古植物条件古植物条件(
12、2)(2)古气候条件古气候条件(3)(3)古构造条件古构造条件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一、煤的形成一、煤的形成(二二)成煤作用成煤作用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全部过程叫成煤作用。这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全部过程叫成煤作用。这个过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个过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成煤作用分为二个阶段:成煤作用分为二个阶段:p泥炭化(腐泥化)阶段泥炭化(腐泥化)阶段p煤化阶段(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煤化阶段(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二二)成煤作用成煤作用1.1.泥炭化(腐泥化)阶段泥炭化(腐泥化)阶段植物繁殖、死亡、堆积,在微
13、生物作用下不断分解、化合、植物繁殖、死亡、堆积,在微生物作用下不断分解、化合、聚积,高等植物形成泥炭,低等植物形成腐泥。聚积,高等植物形成泥炭,低等植物形成腐泥。1)1)腐泥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1)(1)概念概念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在湖泊、泻湖、海湾等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在湖泊、泻湖、海湾等还原环境中转变成腐泥的生物化学作用叫腐泥化作用。还原环境中转变成腐泥的生物化学作用叫腐泥化作用。(2)(2)腐泥腐泥含大量水分的黑灰、黑褐色冻胶淤泥状物质。含大量水分的黑灰、黑褐色冻胶淤泥状物质。一、煤的形成一、煤的形成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一、煤的形成(二二)成煤作用成煤作用1.1.泥炭化(腐泥化)阶段泥炭化
14、(腐泥化)阶段2)2)泥炭化作用泥炭化作用 (1)(1)概念概念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复杂的生物化学、物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为泥炭的过程叫泥炭化作用。分为二个阶段:理化学作用转变为泥炭的过程叫泥炭化作用。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沼泽浅部植物遗体受氧化、分解。第一阶段:在沼泽浅部植物遗体受氧化、分解。第二阶段:随积水深度增加,氧化环境被还原环境代替,产生第二阶段:随积水深度增加,氧化环境被还原环境代替,产生腐植酸和沥青质,形成泥炭。腐植酸和沥青质,形成泥炭。(2)(2)泥炭泥炭黄褐、黑褐色,无光泽、质地疏松状物质,风干黄褐、黑褐色,无光泽、质地疏松状物
15、质,风干可作燃料,也可作化工原料和肥料。可作燃料,也可作化工原料和肥料。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一、煤的形成一、煤的形成(二二)成煤作用成煤作用2.2.煤化阶段煤化阶段泥炭或腐泥形成后,由于地壳下降而被其泥炭或腐泥形成后,由于地壳下降而被其它沉积物覆盖,则进入了煤化作用阶段。它沉积物覆盖,则进入了煤化作用阶段。此时生化作用停止,代之以物理化学作用。此时生化作用停止,代之以物理化学作用。这个过程包括了二个连续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二个连续过程:1)1)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泥炭泥炭(腐泥腐泥)在温度、压力在温度、压力作用下,经压实、脱水、固结转变成褐煤作用下,经压实、脱水、固结转变成褐煤(腐泥煤腐泥煤)。
16、2)2)变质作用变质作用褐煤继续在温度、压力、褐煤继续在温度、压力、时间影响下转变为烟煤、无烟煤、天然焦时间影响下转变为烟煤、无烟煤、天然焦或石墨。或石墨。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一、煤的形成一、煤的形成(二二)成煤作用成煤作用3.3.成煤过程成煤过程古植物成煤过程古植物成煤过程 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二、煤系的概念二、煤系的概念(一一)煤系的概念煤系的概念 指在一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指在一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且连续沉积的一套含煤岩系。且连续沉积的一套含煤岩系。(二二)煤系地层煤系地层在煤的形成过程中,煤层上下同时形成许多在煤的形成过程中,煤层上下同时形成许多岩层,这些夹
17、有煤层的岩层是在同一个成岩层,这些夹有煤层的岩层是在同一个成煤时期形成的,称为煤系地层。煤时期形成的,称为煤系地层。第二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第三节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一、煤的性质一、煤的性质1、煤的物理性质:、煤的物理性质:光泽、颜色、条痕、硬度、脆度、比重和光泽、颜色、条痕、硬度、脆度、比重和容重、导电性。容重、导电性。2、煤的化学组成:、煤的化学组成:有机质和无机质,主要元素有:碳、氢、有机质和无机质,主要元素有:碳、氢、氧、氮、硫、磷。氧、氮、硫、磷。第三节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变质变质程度程度光光泽泽颜颜色色硬度硬度脆度脆度容重容重导电导电性
18、性褐煤褐煤无光无光泽泽暗淡暗淡沥沥青光青光泽泽褐色褐色黑褐色黑褐色2.02.5脆度脆度较较小有一小有一定定韧韧性性1.051.2不良不良导导体,体,导导电电性随性随变质变质程程度增高度增高而增加而增加烟烟煤煤长长焰煤焰煤沥沥青光青光泽泽褐黑色褐黑色2.81.21.4气煤气煤强强沥沥青光青光泽泽弱玻璃光弱玻璃光泽泽黑色黑色黑灰色黑灰色肥煤肥煤玻璃光玻璃光泽泽2.6最大最大焦煤焦煤强强玻璃光玻璃光泽泽2.5瘦煤瘦煤金属光金属光泽泽2.6无烟煤无烟煤似金属光似金属光泽泽灰黑色灰黑色钢钢灰色灰色3.54.0最小最小1.351.8良好良好第三节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煤的主要物理性质
19、变化表煤的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表二、煤的工业分类二、煤的工业分类1 1常用的煤质指标常用的煤质指标评价煤质的主要指标包括:水分评价煤质的主要指标包括:水分W W、灰分(、灰分(ashash)、挥发分)、挥发分(volatilityvolatility)、胶质层厚度)、胶质层厚度Y Y、发热量、发热量Q Q、硫、硫S S和磷和磷P P的含的含量以及含矸率等。量以及含矸率等。2 2煤的工业分类煤的工业分类我国现行的工业分类,是以炼焦煤为主的分类方案,分类我国现行的工业分类,是以炼焦煤为主的分类方案,分类指标主要用挥发分和胶质层的最大厚度指标主要用挥发分和胶质层的最大厚度y(mm)y(mm)为指标划分为
20、指标划分煤的种类,从无烟煤到褐煤分为十大煤种,即无烟煤、烟煤的种类,从无烟煤到褐煤分为十大煤种,即无烟煤、烟煤(贫煤、瘦煤、焦煤、肥煤、气煤、弱粘煤、不粘煤、煤(贫煤、瘦煤、焦煤、肥煤、气煤、弱粘煤、不粘煤、长焰煤)、褐煤长焰煤)、褐煤 。第三节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第四节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的埋藏特征 按煤层厚度分类按煤层厚度分类 煤层煤层 地下开采地下开采 极薄煤层极薄煤层 0.3-0.5m0.3-0.5m 薄煤层薄煤层 0.5-1.3m0.5-1.3m 中厚煤层中厚煤层 1.3-3.5m1.3-3.5m 厚煤层厚煤层 3.5-8.0m3.5-8.0m 巨厚煤层
21、巨厚煤层 8.0m 8.0m 第四节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的埋藏特征一、煤层赋存状态一、煤层赋存状态第四节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的埋藏特征一、煤层赋存状态一、煤层赋存状态按煤层倾角分类按煤层倾角分类 煤层煤层 地下开采地下开采 近水平煤层近水平煤层 45 第四节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的埋藏特征第四节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的埋藏特征一、煤层赋存状态一、煤层赋存状态按煤层稳定性分类按煤层稳定性分类煤层稳定性指煤层形态、厚度、结构和可煤层稳定性指煤层形态、厚度、结构和可采性的变化程度。按照矿区采性的变化程度。按照矿区(或井田或井田)的煤的煤层变化程度层变化程度(即稳定程度即稳定程度)
22、划分为四类。划分为四类。稳定煤层;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 不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第四节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的埋藏特征第四节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的埋藏特征一、煤层赋存状态一、煤层赋存状态按煤层的结构按煤层的结构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石层,煤层可分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石层,煤层可分为:为:1)1)简单结构简单结构2)2)复杂结构复杂结构第四节第四节 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的埋藏特征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 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1 1、煤层本身的赋存状况;、煤层本身的赋存状况;2 2
23、、煤层围岩和地质构造。、煤层围岩和地质构造。在煤层的赋存条件中,对煤层开采影响在煤层的赋存条件中,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的是煤层的结构、煤层的厚度、煤层较大的是煤层的结构、煤层的厚度、煤层的倾角、煤层的层理、结核、化石等。的倾角、煤层的层理、结核、化石等。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一、煤层的结构一、煤层的结构 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矸层,可将煤层分为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矸层,可将煤层分为简简单结构煤层单结构煤层和和复杂结构煤层复杂结构煤层。煤层结构对采掘造成重要的影响,如采掘复杂结构煤层结构对采掘造成重要的影响,如采掘复杂结构煤层时,其表现为:煤层时,其表现为:1 1、
24、增加煤炭中的含矸量、灰分,影响煤质;、增加煤炭中的含矸量、灰分,影响煤质;2 2、在炮采炮掘面,增加装药量;、在炮采炮掘面,增加装药量;3 3、在综采综掘面,增加截齿的磨损;、在综采综掘面,增加截齿的磨损;等等等等 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二、煤层厚度二、煤层厚度 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根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可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可采厚度。采厚度。总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矸层总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矸层厚度的总和。厚度的总和。有益厚度:
25、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总和。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的煤层厚度,又称最小可采厚度。除经济技术因素外,的煤层厚度,又称最小可采厚度。除经济技术因素外,可采厚度的大小还受煤种、煤炭资源状况以及地质条可采厚度的大小还受煤种、煤炭资源状况以及地质条件的影响。件的影响。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一、煤层的赋存状况及分类二、煤层厚度二、煤层厚度 达到可采厚度的煤层称为可采煤层,可采煤达到可采厚度的煤层称为可采煤层,可采煤层具有开采价值。根据开采技术的特点,可采煤层具有开采价值。根据开采技术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开采 安全 一通 安全管理 防爆 司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