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自查报告.docx
《202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自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自查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自查报告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注意城乡教化均衡发展,不断加大重点镇、农村中心社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下面是我整理的农村义务教化学校布局调整自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农村义务教化学校布局调整自查报告一 根据市委胡书记、纪委张书记的重要批示,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化局就农村义务教化状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化调研。调研组先后赴榆阳、横山、靖边、米脂、佳县等县(区),深化14个乡镇、12个部门、4所农村中小学及12个农村教学点,实行座谈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视察、入户走访等形式,分别与分管教化的县乡领导、教化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和老师、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了
2、不同层次的座谈了解,比较全面地驾驭了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义务教化状况。现将调研状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一)布局调整的基本状况 1、学校状况。从区域布局看,全市义务教化阶段学校747所(不含203个教学点),其中城区146所,占19.5%,乡村601所(不含203个教学点),占80.5%。农村义务教化阶段学校601所,其中小学457所,全部在农村。初中144所,全部在乡镇。 2、学生状况。全市义务教化阶段在校生325725人,其中城区198547人,占61.0%;乡村127178人,占39.0%。农村义务教化阶段在校生127178人里面,小学寄宿生44533人,占
3、农村义务教化阶段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9.35%(小学只在农村寄宿);初中寄宿生51269人,占义务教化阶段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7.6%。农村义务教化学生中有近一半人是寄宿生。 3、老师状况。全市基础教化专任老师38766人,其中榆林城区6018人,县城(镇区)25907人,乡村6841人。小学专任老师16488人,其中榆林城区1792人,占10.87%;县城和乡镇9825人,占59.58%;乡村4871人,占29.24%。专任老师学历达标率幼儿园97.5%,小学99.99%,初中98.88%,中学96.22%。 (二)布局调整的主要特点 从2023年我市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各县
4、(区)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化资源奢侈、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惊慌的现状,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学校数量呈现削减的趋势。2023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底,榆林市义务教化阶段学校从2023年的5064所削减为747所,其中初中由237所削减到198所,小学由4827所削减到549所,亦即农村小学只保留了原来的11.4%。 2、学生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且向城区流淌趋势明显。2023年到2023年底,全市义务教化阶段在校生由728302人削减到325725人,11年削减了402577人,下降了55.3%。其中小学削减31256
5、7人,占42.9%;初中削减90010人,占12.4%。 2023年到2023年,农村小学在校生由449035人削减到31878人,削减417157人,削减92.9%;而榆林城区小学由19485人增加到40141人,增加了20656人,增加106.0%。农村学生向乡镇学校流淌,乡镇学生向城区学校流淌趋势明显。 3、学校规模呈现城区扩大,农村缩小趋势。由于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小学306所,校均在校学生104.2人,县镇小学214所,校均在校学生682.7人,榆林城区小学29所,校均在校学生1384.2人。农村203个教学点,其中学生6人以下的占总数的2/3。 (三
6、)布局调整的主要成效 1、城乡教化差距相对缩小。我市农村中小学经过布局调整,一大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被调整和撤销,教化资源进一步集中,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教化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化的均衡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23年起先,我市组织开展“阳光师训”和“名师大篷车”活动,每年组织有省、市级骨干老师组成的“阳光师训”“名师大篷车”讲师团,实行送培到县的方式,深化各县区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有力促进了城乡学校的管理互动,实现了信息共用、资源共享、发展共进。同时兴建的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市上补贴给各学校建立了肯定规模的大棚蔬菜和养殖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7、得到了明显改善。 2、教化资源明显优化。在布局调整之前,农村中小学“校点多、规模小、效益低”是制约农村教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批边远乡村的小学生集中到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片完小或中心小学就读,有限的优质教化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避开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化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宽带网络全接入,以佳县通镇李家塔小学为例,该村地处省道边,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小学设有13年级课程,有学生64名,老师8名,调整后吸纳了周边10个村40多名寄宿学生,学校文体活动室及器材齐全,并配置有计算机,开设了信息技术教化课程,音、体、美等薄弱学科也配备了专业老师,四周
8、被撤并校的学生和李家塔小学的学生同享到较为优质的教化资源。 3、经费保障机制日趋完善。仔细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主动推动义务教化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加大教化投入。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教化经费170亿元,是过去五年的3.2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化项目实现全覆盖,全市通过“普及中小学试验教学”达标验收,城乡寄宿制中小学集中供暖问题得到解决,“蛋奶工程”覆盖城乡全部义务教化寄宿制中小学。2023年,启动实施了义务教化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完成建设项目55个,119个校安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二是不断提中学小学公用经费标准。2023年,全市小学、初中公用经费分别为
9、240元、300元;2023年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00元; 2023年小学和初中分别达到800元和1000元,实行城乡一体的公用经费核拨政策。三是推行义务教化“零收费”政策。2023年在全省领先实施义务教化“零收费”,实行市、县区按比例分担经费的方法,年投入1.5亿元,受益学生达30多万人。 4、农村师资建设逐步加强。近年来,全市为加强农村老师队伍建设做了一些很好探究。一是实施了大龄老师提前离岗政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因身体缘由不能坚持教学工作的,可自愿申请提前离岗,享受在职工资待遇,不再占编占岗。2023年以来,全市共有1847名老师执行了提前离岗政策,空出编制补充了新老师,
10、有效解决了农村老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优化了老师资源配置。二是设立老师培训专项经费。从2023年起先,市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老师培训经费,重点开展农村骨干老师、骨干班主任、薄弱学科和寄宿制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三是进一步提高老师待遇。市政府确定,从2023年起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老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10%,并为农村地区老师每月增加不低于200元的交通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不再从绩效工资中提取,由各级财政按每月小学不低于300元、初中不低于400元的标准专项预算列支,调动了广阔老师爱岗敬业、安心从教的主动性。 5、学校布局调整相对敏捷。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
11、前提下按部就班,稳妥推动。对于须要撤并或复原的学校,都是根据“一校一议”的原则实行听证会,参与听证会的代表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代表,以及教化教学专家。以公开表决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撤并或复原的看法,切实保证群众充分参加并监督决策过程,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义务教化的权利。2023年8月,郭家伙场村小学和牛家梁镇的其他9个村小学被撤并至镇上的明德小学和九年制学校。但没过一年,由于辐射半径超过10公里,低年级的学生来回不便、寄宿困难等缘由,2023年8月,又复原了牛家梁镇8个农村教学点,起先接收旁边一年级的适龄儿童入学。再如只有1名学生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靖边县有6所,米脂县
12、2所;10名以下学生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靖边县28所,米脂县27所。 考虑城乡人口流淌、学龄人口改变、农村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化条件保障实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2023年-2023年全市安排新建34所小学(农村18所),13所初中(农村10所);撤并教学点23个,小学78所,初中12所;复原教学点45个,小学27所。可以说,我市学校布局调整具有敏捷性、机动性,生源没有后才撤并,生源增加后再复原。 二、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在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需醒悟地看到,当前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小
13、、教学点经费短缺。目前,实行城乡一体的公用经费核拨政策,根据小学每生800元,初中每生1000元划拨经费。由于学校规模的差异导致运行经费的巨大差异,村小、教学点经费严峻短缺。农村小学校均学生104.2人,县镇小学校均学生682.7人,榆林城区小学校均学生1384.2人。后者分别是前者的6.6倍、13.3倍。规模不经济导致运行成本高,学校规模越小,办公经费越惊慌。 2、村小、教学点办学条件简陋。近几年,我市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县域义务教化均衡发展的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客观上讲,全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化仍旧极不均衡,根据陕西省义务教化阶段学校办学标准,“非完全小学教学及教
14、学协助用房设置一般教室、多功能教室(兼科学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完全小学设置一般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艺术教室)、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兼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化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心理询问室以及教学协助用房。”城区学校尚能基本达标,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省定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基本上是一间一般教室、一块黑板、几张桌凳,没有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更谈不上有多功能教室(兼科学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部室。 3、农村学校师资受编制约束短缺问题突出。我市老师编制严格根据省上标准执行,农村一般小学的教职工和学生比为1:23,城市一般初中的教职工和
15、学生比为1:15(县镇1:17)。但事实上,一方面是伴随布局调整,寄宿学生近半,迫切须要增加心理辅导老师、生活老师、校医、养分餐老师以及校内平安岗等编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规模小,目前已经超编。教化部门无法按学生数改变及实际需求配置师资。如靖边县10名学生以下的村办学校或教学点28所,米脂县27所。根据1:23来配置老师,配置1名老师就超标了,但依据实际状况,又不得不超配。我市目前乡村小学在校生32977人,乡村小学专任老师4871人,师生比1:6,远超1:23标准,致使县区面临老师总数超编,实际需求短缺的问题。 4、村小、教学点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因为村小和教学点地处偏远、人口相对较少的
16、村子里,学校小、学生少、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大多数老师、特殊是刚毕业的新老师,由于各种缘由,不愿到村小和教学点工作。县乡教化部门综合考虑平安、婚姻问题等因素,新老师基本上分到学生相对集中的寄宿制学校任教。村小和教学点老师年龄偏大(基本上是民办转正的老师),学问老化,教学任务繁重,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如横山县党岔镇麻地沟教学点有1名老师,12名学生(一年级6名,学前班6人),1名老师兼任2个学段的全部课程。佳县王家砭镇雷家洼教学点有1名老师,6名学生(学前班3人、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1名老师兼任3个学段的全部课程。 5、部分年龄偏小儿童走读远或被迫寄宿。根据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化学校布局调
17、整的看法,我市执行“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走读为主,确有须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依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农村出现部分年龄小的学生因教学点撤并带来走读远或者只能寄宿的现象。靖边县杨桥畔镇学区赵校长介绍草沟村有4个学龄儿童,复原教学点投资太大,得20多万元,依据摸底,这个村5年后才能续上孩子,5年后是否在村里上学还是未知数,因此不能复原教学点,4个孩子目前在距离草沟村3公里左右的学校上学。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现象,寄宿学生远离父母,缺少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化的协作,其身心健康成长受到不利影响。 6、进城上学加重了农夫的经济负担。据统计,全市因伴读外出的劳力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农村义务教育 学校 布局 调整 自查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