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docx
《2023年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 当品尝完一本著作后,想必大家有不少可以共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应当如何去写读后感呢?我在此整理了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篇1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闻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德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德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
2、他的为人处事中。 根据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须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哀痛,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行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根据这个规则进行,仍旧参与宴席,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来宾时,阮籍一如平常的参加,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擅长表达,没有把自己的哀痛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哀痛并不假,是当时大
3、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哀痛可能就不会是哀痛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哀痛远比实际的哀痛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哀痛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须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哀痛,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潇洒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赞扬,着实可悲可叹! 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篇2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珍宝,而世说新语就像多数宝藏中的一颗绚烂的明珠。世说新语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刚起先读世说新语,总是整个吞枣着看,
4、有些字词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作为“小书虫”的我被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更加细致起来,遇到不懂的词句也会耐性的查古汉语词典。大部分文言文不仅好玩,而且也带着很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行?”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犯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行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
5、歆说:“起先我之所以迟疑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状况紧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时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事实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状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肯定要遵守。我们应当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当被人们所鄙弃的。 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篇3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洁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索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特别客观的书,特别敬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
6、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备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用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起先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备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挚友。 我特别
7、艳羡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好像总是那么悠然,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然奢侈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悠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然生活,内心或许特别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悠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终要讲其中我最喜爱也最感到怀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
8、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名著世说新语小学生读后感篇4 读完世说新语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这两篇都是讲“孝”,但完全是两种风格。 一四讲的是王祥的继母很恨他,他却爱继母,当王祥得知继母恨他时,他竟然求继母处死自己。我认为这种孝,太过头了,一个孩子将来的路还很长,只是因为继母恨自己,仅仅为了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将来,这还算是“孝”吗?王祥的继母假如没有醒悟过来呢?这世界上又会少一个智者吗?要是天下全部的人都变成这样,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继母已经暗中派人去砍他了,这么一个恶人,敢在她面前恳求处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处死的。那时,
9、这个所谓有孝心的人,岂不是成为一个很做作的、会被后人笑话的人了吗? 相反,我认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过头的“孝”。 故事讲的是陈遗的母亲喜爱吃锅底焦饭,他任职州郡主簿时,常带一只口袋,把焦饭放在里面,回家送给母亲。后来,他被迫去打仗,那几斗焦饭来不及送回家,就带到军队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战败时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焦饭活了下来。陈遗把送给母亲的焦饭在战败时吃了,这是对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会认为这样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认为,假如陈遗硬是要把饭给母亲,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样。吃了那些饭,既能让别人知道他很孝顺,又能使自己活下来,这不是很好吗?何必像王祥一样做作?这才是“孝”。 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名著 世说新语 小学生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