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化税制改革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docx
《中国深化税制改革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深化税制改革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深化税制改革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涉及面广,错综困难,表现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全部制结构、收入安排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主要问题是:1.产业结构总体格局不合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阅历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即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有序地发展。劳动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的改变,按第一产业、其次产业、第三产业依次逐步转移。产业结构的重心也按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业轻重结合高技术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依次演化,反映出产业结构
2、演化的一般趋势。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与世界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改变的一般规律有明显差距。从产值结构看,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明显偏低。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中第一、其次、第三产业产值之比为18.6:49.3:32.1,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1,不仅低于美国(72.0)和日本(61.0),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62.8)、印度(45.9)和泰国(47.7)等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GDP中第一、其次、第三产业之比为15.9:50.9:33.2.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3.2,仍旧大大低于世界的
3、平均水平。从总体看,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靠农业,我国的服务业还相当落后,产业结构总体格局还停留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看,我国的农业仍旧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23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但农业防灾、抗灾实力差,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增长不够稳定,近年来又出现了农业增产减缓的迹象。2.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异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形成“城市富、农村穷”的状况。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呈现出扩大的发展趋势。城镇居民和乡村农夫的
4、收入差距,比率和肯定额都在扩大。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3元,两者相差209.7元,两者之比为1:2.57.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两者相差4027元,两者之比为1:2.7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干脆导致了我国城乡消费市场的严峻失衡,干脆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启动,成为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慢的主要缘由之一。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还突出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程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从全国范围来说,东南沿海地
5、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向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东、中、西部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是52.5、29.7和17.8。到2000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已下降到13.58。这种“东部富、西部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也严峻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城市经济,国民经济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城市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在75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为38
6、左右,而我国在1998年城市化水平仅为30.4,巴基斯坦1995年已达到33,印度尼西亚1996年是32。据联合国预料,2023年,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将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供应了一半以上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但这些乡镇企业的就业职工大部分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夫,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向城市集中,职业非农业化了,居民身份并没有城市化,存在大量“两栖人口”,造成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城市化进程滞后又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3.地区性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可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可以是各地区违反地
7、区分工,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前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后者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我国产业结构非合理趋同的主要缘由:一是体制缘由。二是地方政府行为。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国家制定2023年远景规划过程中,征求各地区经济发展建议时,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和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低水平过度重复、分散、小规模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行政性条块之间的重复建设,如曾出现过一个县建设40多家水泥厂、一个省有十几家汽车制造
8、厂的状况。4.加工工业生产实力过剩。目前所说的产品和生产实力过剩,主要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产品和生产实力过剩,而很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而又为社会所须要的产品和生产实力则供应不足,有些不得不依靠进口。过剩与供应不足并存是产品和生产实力结构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据原国内贸易部等单位对全国443种工业消费品供求状况的跟踪调查表明,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均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到1998年,几乎80的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的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半数产品的生产实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纺织行业的过剩生产实力达60,彩电生产实力已高出市场需求量60,空调生产
9、厂家的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的开工率只有42.4。原来我国炼油实力已经达到2亿吨,30的实力已放空,但一些地区和企业还在扩大炼油实力。5.行业集中度普遍过低。国内外阅历表明,钢铁、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均属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行业集中度普遍较高。但在我国,这类产业的经济规模都不容乐观。美国财宝杂志按2000年营业收入额排列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石化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企业仅排在第68位。说明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不经济。汽车制造业,国际上公认的单个汽车企业的最低有效经济规模为40万辆至60万辆。我国汽车生产厂家却是极度分散,整车生产厂家仍旧多达120多家,汽车改装厂家多达50
10、0多家,汽车生产厂家的数目超过了美国、西欧和日本汽车生产厂家数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但生产规模却特别小。我国年产量超过20万辆的只有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和东风集团三家,与世界上大汽车公司的年产量都在100万辆以上规模形成显明的比照。钢铁企业,国内外专家公认的单个企业最小经济规模标准是年钢铁产量300万吨至500万吨,而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多,平均年钢铁产量规模只有5万多吨,远远低于最小经济规模标准。我国行业集中度普遍较低,规模经济效益不能发挥,制约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6.消费结构的冲突。人类的消费资料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我国城镇居民吃、穿部分用
11、的需求基本满意,但在向以住、行和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性消费为重点的需求结构升级中遇到困难,从而出现了低层次消费过剩,高层次消费不足的“消费断层”现象。目前,社会上极度富有的人的年消费额只占其收入的一小部分,对这一部分人来讲,除别墅、汽车、旅游等已在消费的项目之外,消费的进一步升级尚不明确。城镇的中低收入者正处于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打算期,面对多项改革,不确定性增加,即期消费明显削减;住房消费虽然已经起先启动,但尚未成为真正消费热点;汽车进入城镇居民家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对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问题不是品种、质量、档次的问题,而是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从总体看,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在
12、50左右,属于温饱型稍高,而世界上极富有型国家的同类指标都在20以下(如美国、加拿大等)。为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我国消费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如何促进城镇居民将长远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散点消费转化为热点消费(住房、汽车、旅游等)等问题。7.全部制结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国有经济改革的同时,激励多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全部制结构已经发生了重要改变。但是,目前国有资产的战线仍旧过长,功能错位的问题在某些领域仍旧很突出,使政府担当着沉重的负担和陷入巨大的社会风险逼迫之中。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难。其他全部制形式也
13、存在着规范、提高等问题。二、现行税制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方面的分析“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已经确定: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引入现代工业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把一部分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产品用新技术武装起来,提高内在质量,增加竞争实力,更多地占据世界市场的份额;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四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五是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确定税收,经济结构确定税源结构,经济增长确定税收增长。税收又对经济结构有反作用,税收制度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税收制度建设
14、顺应经济结构的改变与发展的须要时,税收制度就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巩固与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动的促进作用;当税收制度不符合经济结构的改变与发展的须要时,就会阻碍经济结构的巩固与发展,会干脆影响经济的增长。面对“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有:(一)税负水平不合理。国际上通用的税收负担衡量指标是宏观税负,指一个国家在肯定时期税收收入总额占同期GDP的比重。衡量一个国家税负水平凹凸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纵向比较,二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九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加强,我国税收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
15、97年起起先出现明显回升的趋势,1997年为11.1,1998年为11.8,1999年为13.0,2000年为14.1,但是,2000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也只是大体上复原到“七五”末期和“八五”初期的水平(1990年为15.2、1991年为13.8),税负水平并不高(见表1)。横向比较。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多在3040,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总体多在1020,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不仅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1997年印度为16.2,巴西为29.2)。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导致了税收的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受到肯定的限制,会干脆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16、的力度。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然而从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大口径宏观税负”来看,又明显偏高,一般估计纳税人的实际财政负担在25左右,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税负水平。这反映了我国纳税人的非税负担明显偏高,比重过大,导致总体财政负担过重,纳税人难以承受。政府公共收费是建立在与受益者进行干脆利益交换基础上的一种收入机制,是政府(特殊是地方政府)公共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政府公共收费也是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收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大部分都限制在10以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征税与收费始终并存。在安排经济时期,收费项目并不多,数额不大,税费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收费方面的冲突并不突出。改革开放
17、以后,由于多种缘由导致我国的收费渐渐增加,近年来呈现出急剧膨胀的发展势头。据初步统计,1999年,全国性的部门、行政事业收费及各类基金项目共有800项左右,总金额约6600亿元左右,占财政收入比重约50。我国省以下各级政府还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定政策的收费问题,有的地区的收费总量甚至超过了税收。收费的膨胀和乱收费的增加,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一是加重了企业和公民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减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扰乱安排秩序,侵蚀了税基,“费挤税”的问题日益严峻;三是影响了投资环境,特殊是影响了外商投资的主动性;四是收费的膨胀和乱收费的增加还会引发政府部门行为的不规范,产
18、生腐败行为。收费的膨胀和乱收费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害,充分表明,推动税费改革已经刻不待时。但是,费与税收的各自特性和作用又确定了完全的“费改税”是行不通的,收费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与税收同时客观存在。推动税费改革,关键在于对现行税费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通过进一步完善税制,逐步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提高。同时,切实实行有效措施,减轻企业和公民的非税负担,达到从总体上减轻企业和公民财政负担的目标。另外,从微观税负水平看,我国的一些税种存在法定税率偏高,实际负担率偏低的问题。应通过削减不适当的或过时的税收实惠,加强征收管理,适当降低法定税率,逐步缩小法定税率与实际税率之间的差距,并使我国的税率水平与
19、多数国家的税率水平相协调。(二)税制结构不合理。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须要的税收体制。8年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对税制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现行税制结构本身也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详细表现是:一是流转税、所得税的比例不合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管理水平的制约,我国税制结构中流转税占肯定主导地位的状况近年来没有明显的改变。2000年,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项税收之和为8852.78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70.2;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项之和为2431.17亿元,仅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
20、的19.3,流转税所占比重过大,所得税所占比重过小。这种商品劳务税过高配置的税制结构,从政策效应看,政府过度依靠对商品劳务课税,虽然有利于税收筹集资金职能的实现,但同时极大地限制了所得税调整功能的广度和深度,使税制结构在体现税收公允安排功能方面的发挥空间非常有限。二是其他税种配置不够科学、合理。例如,有些税种重复设置,如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运用税与车船运用牌照税未能合并;有些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未能调整,如增值税与部分营业税的部分税目,城镇土地运用税与资源税,筵席税与营业税等;有些依据经济发展须要开征的税种未能开征,如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
21、产和赠与税等;对某些特定目的税也没有作出必要的调整,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各税种之间的科学合理地协调协作、充分发挥税制整体功能作用受到肯定的影响。特殊是有些税种的缺位,如社会保障税等,会干脆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三)主要税种普遍存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1.增值税。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第一,由于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销售货物时就存在重复征税,实际税负高于法定税率问题。其次,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不利于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更新,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第三,生
22、产型增值税造成行业税负不均,不利于公允竞争。由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多,所支付的税款多,不能抵扣,税负上升,限制了资本在各个行业之间的流淌,降低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活力。另外,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从表面上看,我国增值税的税率是17和13两档税率,并不太高。但是,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能完全抵扣,即使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按17予以退税),产品中仍隐含着税金,减弱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消费税。现行消费税的主要问题是税目的设置与社会消费结构发展改变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协调性差,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
23、整。一是征收范围过窄,有些须要限制的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不利于环境爱护的消费品,没有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或没有从高税率征税;二是现行税法中规定对一些非消费品和一般消费品征税,如酒精、汽车轮胎和护肤护发品等,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3.营业税。营业税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激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够有力。对一些公益性较强、社会急需发展的经营项目,如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赐予的实惠扶持政策还不够有力。环保产业作为社会新兴产业须要重点扶持,没有刚好制定实惠扶持政策。二是对高消费调整不够有力,如对高档洗浴、高级美容美发、高级医疗服务、宠物服务等高消费特别行业、项目,没有用高税率计征营业税。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深化税制改革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 深化 税制 改革 促进 经济结构 调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