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钒氮合金项目创业计划书范文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钒氮合金项目创业计划书范文参考.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MACRO.泓域咨询 /合肥钒氮合金项目创业计划书目录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7一、 行业壁垒7二、 行业的竞争状况8三、 钒氮合金产业概况9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11一、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1二、 钒氮合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12三、 行业基本风险特征14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5第三章 项目基本情况16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16二、 项目建设地点16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16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16五、 建设背景、规模18六、 项目建设进度19七、 原辅材料及设备19八、 环境影响19九、 建设投资估算20十、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1十一、 主要结论及建议22第四
2、章 建筑技术分析23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23二、 建设方案25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26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26第五章 项目选址分析28一、 项目选址原则28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8三、 创新驱动发展31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2五、 产业发展方向32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5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36一、 优势分析(S)36二、 劣势分析(W)38三、 机会分析(O)38四、 威胁分析(T)39第七章 法人治理43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3二、 董事45三、 高级管理人员49四、 监事51第八章 发展规划53一、 公司发展规划53二、 保障措施54第九章 技术方案分析56一、 企业技术研
3、发分析56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58三、 质量管理60四、 项目技术流程61五、 设备选型方案62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63第十章 节能分析64一、 项目节能概述64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65能耗分析一览表66三、 项目节能措施66四、 节能综合评价67第十一章 原辅材料及成品分析68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68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68第十二章 项目投资分析69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69二、 建设投资估算70建设投资估算表74三、 建设期利息7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7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75四、 流动资金76流动资金估算表77五、 项目总投资7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
4、8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7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79第十三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81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81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5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87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88五、 偿债能力分析8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0六、 经济评价结论90第十四章 项目招标及投标分析91一、 项目招标依据91二、 项目招标范围91三、 招标要求91四、 招标组织方式92五、 招标信息发布95第十五章 总结96第十六章 补充表格9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8综合总成本
5、费用估算表9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3建设投资估算表103建设投资估算表10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5流动资金估算表10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8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行业壁垒1、技术壁垒钒氮合金的生产工艺、原料配比以及研发技术是行业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随着特种钢材、高端钢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使得钒氮合金对下游钢铁冶炼行业几近于必需品,同时对钒氮合金的生产提出了较高要求。高质量、高纯度产品的开发,需要经过基础的配方研制、逐
6、步的工业放大试验以及工业应用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后再次试验等多个环节,最终才能实现产品及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此外,钒氮合金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与原材料品质与物料混合、配比,煅烧窑的温度控制、气氛控制、液压推进控制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2、资源壁垒目前我国钒矿每年开采量受上游采选企业影响,新进入者较难获得稳定、长期的五氧化二钒供应渠道,原材料供应受限,资源壁垒是阻碍市场新进入者的主要壁垒之一。3、资金和规模壁垒在钒氮合金生产过程中,须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其一般采用订单式生产,生产周期长,单笔供货数量较大,存货占用资金多。且其下游企业规模较大,普遍存在较长时间占用客户信用的情况,应
7、收账款的周转率相对较低,占用流动资金较多。因而,钒氮合金的生产对资金投入要求很高,具有资金密集的特点。而且,其通常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无法摊销在技术研发、固定资产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只有在成规模的情况下,行业才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研发与扩大再生产。二、 行业的竞争状况从国际产钒企业来看,俄罗斯耶弗拉兹集团(EVRAZ)通过早年的兼并重组,控股了美国斯查特卡尔(Stractcor)公司、南非的海韦尔德钢钒公司、捷克的Nikom公司。目前,俄罗斯耶弗拉兹集团处于世界钒产业的霸主地位。在中国国内,目前钒生产企业主要为攀钢集团,攀钢集团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多年的生产实践
8、,自身拥有采矿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钒生产企业。攀钢集团以其产品品种齐全、产品质量稳定、产量规模庞大,已成为中国钒产业的代表,并在国际钒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我国其他地区也分布着众多钒制品生产企业。由于钒氮合金行业存在其特有的技术壁垒和资源壁垒,具体表现在钒氮合金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与物料混合、配比,煅烧窑的温度控制、气氛控制、液压推进控制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目前我国钒矿每年开采量受上游采选企业影响,新进入者较难获得稳定、长期的五氧化二钒供应渠道,资源壁垒是阻碍市场新进入者的主要壁垒之一。三、 钒氮合金产业概况钒是一种高熔点稀有金属,作为非常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
9、”,是冶炼合金钢的重要原料,钒产量的85%用于铁合金和非铁合金,它可提高钢的强度、延展性和韧性,可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高速钢、工具钢、不锈钢和永久磁体等,用于生产切削、耐压耐磨等部件。钒合金广泛用于交通运输、机械、建筑、输油气管道、桥梁、压力储罐、钢轨、输电塔架等。高强度耐热的钒钛合金广泛用于航空、火箭和宇航工业。在化学工业中,用作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用来生产硫酸、精炼石油和制造染料的催化剂,还可用作吸收紫外线、热射线的玻璃和陶瓷的着色剂。钒在地壳中的总含量约为0.02%0.03%,排在金属的第22位,比铜铅锌含量要多。钒含量虽然不少,但是很分散,至今没有发现单独的钒矿。钒主要和一些金属矿共生,
10、已找到含钒矿物有65种,其中最典型的是钒钛磁铁矿和石煤。世界上钒年产量的90%是从钒钛磁铁矿中获得的,5%7%是从石煤钒矿中获得的,3%-5%是从废催化剂和石油烧渣等二次渣中提取得到的。我国90%以上的钒产品为钒合金,产品形式主要为钒铁、钒氮合金(氮化钒)、氮化钒铁。由于合金钢达到同样强度所需的钒氮合金含钒量远小于钒铁含钒量,因此,相对于钒铁,钒氮合金节约了钒资源,降低了钢铁冶炼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于氮化钒铁,钒氮合金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成本较低,且氮化钒铁相对钒氮合金仅节约12.5%左右的钒资源,目前钒氮合金产业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生产氮化钒铁。钒氮合金大部分用于生产铁合金,其消费量与市场规模与
11、钢材市场息息相关。我国钢铁表观消费量逐年上升,且在大多数年份钢材表观消费量的增速要快于粗钢表观消费量。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去产能与行业转型,建筑领域对高强度钢材需求的不断扩张,基础工业不断成长所引致的对工具钢、模具钢的大量需求,钢铁冶炼行业对钒氮合金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张,产销将保持良好增长的态势。第二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一、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钢铁行业对钒的消费导向。中国建筑钢材升级换代的产业导向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及2012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应用高强钢筋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13
12、年前加速淘汰强度335兆帕级钢筋,优先使用推广400兆帕级钢筋,推广使用500兆帕级钢筋的要求,将大大提高钒的应用水平。(2)钢铁领域对钒氮合金的需求旺盛除了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推动400MPa级钢筋的使用,还由于随着高强钢的推广使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含钒钢的使用领域将大大扩充,将进一步提升对钒的消费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推动钢铁的消费提升,尤其是含钒钢的推广使用,特别是汽车工业、建材工业等方面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将促进钒在钢铁行业的消费急剧增加。(3)钒氮合金是钒系列合金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对于钒铁,在达到相同的强度、韧性、延展性及抗热
13、疲劳性等综合性能的基础上,钒氮合金可以节约钒加入量30%-40%,进而降低钢铁冶炼企业的成本。而且,钒氮合金具有更有效的强化和晶粒细化作用,钒、氮收得率稳定,减小钢的性能波动,尺寸均匀、包装便利。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行业竞争加剧未来十年钒产品的消费需求仍会持续增加,中型与特色钒企业将批量涌现,业内竞争更加激烈,行业性市场过剩局面在未来几年仍有持续加剧之势,钒产品价格在稳定中保持下滑的趋势近期不会改变。(2)钢铁行业萧条对钒氮合金产业影响极大全球大约90%的钒以钒系列产品的形式消费于钢铁冶炼行业中,因此,钒的需求量及价格主要受钢铁冶炼行业的影响。近年来,全球钢铁价格大跌,处于历史低位
14、,钒的价格受其影响,近年五氧化二钒、钒氮合金的价格也处于下降趋势,处于历史低位。二、 钒氮合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1、提高工艺水平,保证产品质量我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的实现了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的同时回收利用,但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表外矿、尾矿中的铁、钛回收还大有潜力,传统的高炉转炉流程钒钛回收率较低。另外,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钛原料基地,但高端钒钛产品及相关新工艺的开发能力仍然不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此外,不同钒氮合金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虽然大同小异,但生产过程中原料配比、温度等各项指标对钒氮合金转化率、质量的影响较大。同时,对于下游钢铁冶炼企业,钒氮合金的添
15、加方式和混合方式,对于钢材的强度、韧性、可焊性、延展性及抗热疲劳性等综合机械性能,以及钢材机械性能的均匀性有较大影响。2、降低炉窑损耗炉窑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对耐火材料要求较高,目前使用的耐火材料寿命较短,耗材耗资较大,更换时对生产影响较大。目前需要进一步研发新型耐火材料,通过延长炉窑耐火材料的寿命,达到高效连续生产的状态。同时,通过研发效果更好的隔热保温材料,有效抑制红外热的辐射热和热量传导,减少热量损耗,间接降低炉窑能耗。3、生产流程自动化国内大部分生产钒氮合金的厂家使用的是较原始的人工计量配料,其劳动量大,五氧化二钒粉尘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人体伤害严重,称量过程中误差较大,造成产品质量分化
16、严重。为了实现钒氮合金质量一致、降低环境污染与人体伤害,称量和给料将向着高精度、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高精度计量与快速配料,实现钒氮合金原料配比的自动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跨越式发展。4、使用范围扩大化、高端化目前我国钒氮合金主要应用于III级螺纹钢(400MPa级钢筋),但其应用仍较为有限;欧美国家建筑用钢国家标准中已淘汰了HRB335这一等级的钢筋,均采用400MPa级以上的钢筋,并逐步向500MPa级钢筋方向发展。我国正在加速建筑用钢的更新换代,大力推广应用400MPa级钢筋,并使其成为主导钢筋。此外,欧美国家的钒氮合金有大量应用于工具钢等特种钢材,随着我国钢铁产业低端过剩产能的逐
17、步淘汰与退出,特种钢材、高端钢材的需求量将得到扩张,对钒氮合金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三、 行业基本风险特征1、下游行业发展放缓风险钒氮合金产业的下游行业主要为钢铁冶炼行业。钒氮合金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钢的强度、韧性、延展性及抗热疲劳性等综合机械性能。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用钢行业需求增速下降的影响,钢铁生产增速下降,钢铁表观消费量甚至出现负增长,钢材价格仍处低位。下游行业发展放缓对于钒产品定价和市场开拓带来压力。2、行业竞争加剧未来十年钒产品的消费需求仍会持续增加,中型与特色钒企业将批量涌现,业内竞争更加激烈,行业性市场过剩局面在未来几年仍有持续加剧之势,钒产品价格在稳定中保持下滑的
18、趋势近期不会改变。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二)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
19、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第三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合肥钒氮合金项目项目单位:xxx有限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占地面积约95.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本报告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概况、市场需求预测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劳动定员、项目实施
20、计划、环境保护与消防安全、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和准确的依据。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部门与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任务、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法规等;2、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签订的意向性协议等;3、当地的拟建厂址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4、有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标准定额资料等;5、由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6、相关市场调研报告等。(二)技术原则1、
21、所选择的工艺技术应先进、适用、可靠,保证项目投产后,能安全、稳定、长周期、连续运行。2、所选择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可靠,并注意解决好超限设备的制造和运输问题。3、充分依托现有社会公共设施,以降低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4、贯彻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消防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5、消防、卫生及安全设施的设置必须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的法规和要求,符合行业相关标准。6、所选择的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应是优化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投资,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科学论证项目的技术可靠性、项目的经济性,实事求是地作出研究结论。五、 建设背景、规模(一)项目背景钒是一种高熔点
22、稀有金属,作为非常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是冶炼合金钢的重要原料,钒产量的85%用于铁合金和非铁合金,它可提高钢的强度、延展性和韧性,可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高速钢、工具钢、不锈钢和永久磁体等,用于生产切削、耐压耐磨等部件。钒合金广泛用于交通运输、机械、建筑、输油气管道、桥梁、压力储罐、钢轨、输电塔架等。高强度耐热的钒钛合金广泛用于航空、火箭和宇航工业。在化学工业中,用作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用来生产硫酸、精炼石油和制造染料的催化剂,还可用作吸收紫外线、热射线的玻璃和陶瓷的着色剂。(二)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该项目总占地面积63333.00(折合约95.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
23、积107393.63。其中:生产工程73294.79,仓储工程14278.81,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9195.92,公共工程10624.11。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吨钒氮合金的生产能力。六、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七、 原辅材料及设备(一)项目主要原辅材料该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包括粉状五氧化二钒、片状五氧化二钒、石墨粉、氮气、偏钒酸铵、石墨碳粉、硫酸、氮气。(二)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全封闭拌合机、真空卸料机、复式热解炉、粉碎机
24、。八、 环境影响项目建设区域生态及自然环境良好,该项目建设及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环保批复的控制性指标要求进行建设,不要在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本项目如能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落实以上针对主要污染物的防止措施,那么污染物的排放就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从而保证不对环境产生影响,从环保角度确保项目可行。项目建设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从环保角度上,本项目的选址与建设是可行的。九、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3444.4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5826.2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22%;建设
25、期利息318.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5%;流动资金7299.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83%。(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5826.27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21270.0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802.22万元,预备费754.01万元。十、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652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56063.65万元,纳税总额4683.39万元,净利润6654.1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2.71%,财务净现值2440.69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78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
26、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63333.00约95.00亩1.1总建筑面积107393.631.2基底面积38633.131.3投资强度万元/亩248.022总投资万元33444.432.1建设投资万元25826.272.1.1工程费用万元21270.042.1.2其他费用万元3802.222.1.3预备费万元754.012.2建设期利息万元318.192.3流动资金万元7299.973资金筹措万元33444.433.1自筹资金万元20457.173.2银行贷款万元12987.264营业收入万元652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56063.656利润总额万元8
27、872.217净利润万元6654.168所得税万元2218.059增值税万元2201.2010税金及附加万元264.1411纳税总额万元4683.3912工业增加值万元16208.6813盈亏平衡点万元31315.14产值14回收期年6.7815内部收益率12.71%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2440.69所得税后十一、 主要结论及建议通过分析,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从发展来看公司将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工艺条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代替目前产品的产业结构。第四章 建筑技术分析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建筑工程采用的设计标准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建筑抗震设防分
28、类标准4、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7、建筑地面设计规范8、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9、钢结构设计规范(二)建筑防火防爆规范本项目在建筑防火设计中从防止火灾发生和安全疏散两方面考虑。一是防火。所有建筑均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室内装修均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使火灾不易发生,即使发生也不易迅速蔓延,同时建筑内均设置了消火栓。防火分区面积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二是疏散。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物间距、道路宽度等均应满足防火疏散的要求,便于人员疏散。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空间尺寸、结构选型及构造处理根据工艺生产特征、操作条件、设备安装、维修、安全等要求,进行防
29、火、防爆、抗震、防噪声、防尘、保温节能、隔热等的设计。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并执行工程所在地区的建筑标准。(三)主要车间建筑设计在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本着“实用、经济”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立面造型简洁大方、统一协调。认真贯彻执行“适用、安全、经济”方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力求作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约建设资金和劳动力,同时,采用节能环保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四)本项目采用的结构设计标准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钢结构设计规范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8、设置钢筋混凝土
30、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9、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五)结构选型1、该项目拟选项目选址所在地区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本项目按当地基本地震烈度执行9度抗震设防。2、根据项目建设的自身特点及项目建设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对该区域建筑结构的要求,确定本项目生产车间采用钢结构,采用柱下独立基础。3、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二、 建设方案(一)结构方案1、设计采用的规范(1)由有关主导专业所提供的资料及要求;(2)国家及地方现行的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程及规定;(3)当地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2、主要建筑物结构设计(1)车间与仓库
31、: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砌外墙作围护结构,基础采用浅基础及地梁拉接,并在适当位置设置伸缩缝。(2)综合楼、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砼框架结构,(二)建筑立面设计为使建筑物整体风格具有时代特征,更加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更加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建筑外形设计时尽可能简洁明了,重点把握个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美与逻辑美,并注意各线、面、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方向、形体、质感、虚实等多方位的建筑处理手法。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本期项目建筑面积107393.63,其中:生产工程73294.79,仓储工程14278.81,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9195.92,公共工程10624.11。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单位
32、:、万元序号工程类别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投资金额备注1生产工程19702.9073294.798926.941.11#生产车间5910.8721988.442678.081.22#生产车间4925.7318323.702231.741.33#生产车间4728.7017590.752142.471.44#生产车间4137.6115391.911874.662仓储工程8499.2914278.811474.422.11#仓库2549.794283.64442.332.22#仓库2124.823569.70368.612.33#仓库2039.833426.91353.862.44#仓库1784.8529
33、98.55309.633办公生活配套2016.659195.921409.913.1行政办公楼1310.825977.35916.443.2宿舍及食堂705.833218.57493.474公共工程8499.2910624.11946.03辅助用房等5绿化工程7713.96148.32绿化率12.18%6其他工程16985.9140.907合计63333.00107393.6312946.52第五章 项目选址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合肥,古称庐州、
34、庐阳、合淝,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0年,合肥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166,建成区面积528.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936.9881万人,城镇化率达82.28%。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中部、江淮之间、环抱巢湖,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
35、试点城市、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2021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加快“五高地一示范”建设,全面提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功能,加快建成国际化新兴特大城市。“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36、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五县(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前六,四城区跻身全国百强,国家级开发区争先进位。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国家实验室率先挂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改革开放显著突破,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启动建设,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地方参与国家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国有资本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改革成为全国经验。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米”字形高铁网络基本形成,轨道交通4条线联运、
37、9条线在建,东部新中心等五大片区启动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6%,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PM2.5、PM10浓度连续七年“双下降”,林长制、河(湖)长制全面推行,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加快建设,巢湖全湖水质达到类,美丽合肥新画卷逐步呈现。民生福祉显著增进,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三连冠”,法治合肥建设全国先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六年“双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蝉联“九连冠”。党的建设显著加强,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正气充盈、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不断
38、完善。“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我市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新兴产业集聚等优势,在全国创新发展中抢占先机、勇立潮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重构、我国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有利于我市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巩固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位势。城
39、镇化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有利于我市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能级,辐射带动合肥都市圈发展。国家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有利于我市用好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试点等改革开放平台,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有利于我市吸引优质要素资源,打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三、 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全球科创新枢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高端创新要素密集、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国际创新交流活跃、创新成果辐射广泛。建设区域发展新引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更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承东启西、
40、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战略位势充分彰显,带动合肥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建设美丽中国新样板,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靓的美好图景精彩呈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成为合肥重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建设城市治理新标杆,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宜居城市、韧性城市、平安城市、法治城市建设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广泛形成。建设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基本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
4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首位度在全省加快提升,人均生产总值加快跻身长三角城市前列,综合实力加快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协同发力,前瞻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接续突破,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更加集聚,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全球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42、,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增强,建成5个左右国家级产业集群,“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五、 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落实省科创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一)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积极争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全面提升性能,支持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雷电防护与试验研究重大试
43、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争取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和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路径,推动在量子科学、磁约束核聚变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形成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二)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科学等重大综合研究平台以及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筹建合肥科学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中国脑计划合肥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与
44、大院大所大学合作,提升已有协同创新平台整体效能,力争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达50个。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链条,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户,涌现更多瞪
45、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构建更加开放、便利、精准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力度,不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完善编制周转池、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构建更为高效的海外人才引进和国内人才境外交流服务网络,精准做好人才安居、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五)完善创新生态体系落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任务。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攻关项目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成用好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争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应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满足项目科研、生产要求,社会经济效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