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广播剧沉浸式传播探讨.docx
《网络文学与广播剧沉浸式传播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学与广播剧沉浸式传播探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网络文学与广播剧沉浸式传播探讨【摘要】广播剧自20世纪30年月在我国诞生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其含义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本文认为广播剧从广播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转变为一种网络文学IP沉醉式开发的混合模式。广播剧如今作为一种沉醉式开发的形式,具有肯定的沉醉式传播特征,但是其特有的听觉沉醉又使其区分于多感官结合的沉醉式传播。因此,本文对这种仅具有听觉沉醉感的传播形式进行讨论,探究其沉醉式传播的特征,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沉醉的形成、受影响的表现、传播特征。【关键词】广播剧;沉醉式传播;网络文学;沉醉式开发一、广播剧的演化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录制推出的危急开创了广播剧的先河。然而相
2、比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例如电影、音乐等,广播剧仅有不到百年的进展史。我国广播剧的进展始于20世纪30年月,在之后也有较为繁华的进展时期。但是当电视、电影渐渐普及后,广播剧也慢慢被人遗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进展,移动媒体快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各种丰富的娱乐形式占据着人们的日常,广播剧在其中的地位日渐衰微。然而,在2022年,自猫耳FM推出商业广播剧后,我国便迎来了广播剧进展的另一个高潮。笔者认为,广播剧的崛起,其必定带有肯定的时代特征。在传播或艺术领域的讨论中,广播剧的相关讨论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但仍存在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广播剧的进展讨论。在1993年,顾金荣便已提出,在广播剧艺术进展历程中
3、,其观念的拓展和更新使传统的广播剧不断受到严重的挑战。用新的思维来解构广播剧,不时地冲击着广播剧编制上的传统模式1。可以说,顾金荣敏锐地捕捉到广播剧的进展已在结构上开始发生转变。约二十年之后,唐亚娟认为广播剧是戏剧艺术和传媒文化中一种永不消逝的文艺品类2。张梅莲与其也有相像的观点,广播剧是适应广播进展和宣扬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是广播领域重要的节目形式3。此时期,广播剧仍旧被定义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广播剧具有了新的表现形态。2022年,网络广播剧渐渐出如今人们的视野中。徐伟东及刘国君认为网络广播剧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并且仅在互联网上制作和传播的广播剧艺术形式4。虽然
4、传播和制作是由互联网来承当,但广播剧的本质属性在很多学者看来,照旧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技术的进展不断拓宽广播剧的外延。刘家思认为广播剧是随着无线电科学技术的进展和广播的发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和戏剧样式5。广播剧渐渐开始形成表达本身特点的形式。王明光认为广播剧是指在广播播送中,主要由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剧种6。杨雪梅和贾蓓也同样认为广播剧是以广播电台或音频媒体作为制作和播出平台,由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演出,以人物对话和解语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深气氛的戏剧作品7。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微广播剧开始出现。张秋玲和蹇福洪认为微广播剧是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
5、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收听、具有系列制作体系支持的故事情节完好的短剧8。同时於春和朱佳伟明确指出了微广播剧的特点,微广播剧是一种时长较短,适合在移动终端、移动电台、社交媒体上播放的新型广播剧9。董慧临进一步明确微广播剧即为时间长度为5分钟左右的迷你型广播剧10。虽然距广播剧的诞生已有近百年,但广播剧在人们心中的定位,照旧是一种表现形式,技术的进展使它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态,但却没有使它自身的属性发生转变。二、广播剧的突破顾金荣早在1993年就指出了广播剧的小说化趋势。首先,他将广播剧分为以下几种类别:试验广播剧、“原素材广播剧、散文化广播剧、心理化广播剧、小说化广播剧11。当时的广播剧作品,
6、大部分为小说改编而成。今日活跃在各媒体平台的广播剧,基本均为小说改编,更为精确地讲,是由网络文学改编。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22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作者达1500万人,读者达4.32亿人。2022中国网络文学进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总体营业收入342亿元,其中网络文学主营业务收入达159.3亿元,同比增长23.3%,版权运营收入占比11.1%,较2022年实现了翻番。因此,在网络文学市场中,用户已不再满足于文字的体验,开始追求更为多样的呈现形式。网络文学的IP开发便应运而生,其中最为胜利的是网络文学IP的沉醉式开发。网络文学IP沉醉式开发,主要是通过内容结
7、合相应的技术表现形式,带给用户“沉醉的体验。刘玲武和曹念童结合近几年网络文学IP开发的实践,将目前的沉醉式开发分为三种类型:主流开发模式中的沉醉模式、主题式开发中的沉醉体验、沉醉技术与文化隐喻高度结合的沉醉场景的构建12。广播剧的进展经受三个阶段,最开始为电台广播剧,后出现网络广播剧,到今日进展为商业广播剧。其中商业广播剧分为泛IP联动产品和大制作产品两种。泛IP联动产品主要包括网络文学的IP改编产品。因此,本文认为在以上三种沉醉式开发类型中,广播剧应主要属于主流开发模式中的沉醉模式这一类型。广播剧是通过改编网络文学小说,由配音演员完成对人物的配音,并运用肯定的制作技术完成的仅通过声音来表达内
8、容的作品。广播剧虽然只有音频的形式,但其具有完备且贴合性强的背景音乐、场景音乐、动作音乐、人物对话等,带给听众沉醉式的体验。主题式开发中的沉醉体验,在广播剧的影响下会有更进一步的进展。广播剧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会创作出声音,同时还会有人物形象的创作。并且还会有相应的周边产品和场下活动,这些体验是伴随着广播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广播剧也应属于主题式开发中的沉醉体验这一类型。如今的广播剧,不再仅仅是之前众多学者所认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网络文学IP沉醉式开发的混合模式存在。笔者认为,广播剧在过去几十年的进展中始终处于衰落的境地,根本缘由在于对于广播剧的定位过于狭窄。如今是一个多元
9、融合进展的时代,任何一种事物都不行能不依靠其他事物而获得更好的进展。将广播剧置于整个网络时代中,它将会迎来更大的进展空间;只有让广播剧跳出固有的进展环境,它才会迎来突破性的进展。三、广播剧的传播分析杭云与苏宝华在虚拟现实与沉醉式传播的形成一文中提及沉醉式传播的概念。他们指出虚拟现实的沉醉性13。沉醉性,是指让参加者或使用者感觉自身完全处于某一个被特定营造的环境中,强调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他们认为虚拟现实传播沟通的沉醉性主要表达于使用者身体的感知系统和行为系统14。对基于虚拟现实的沉醉式特征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参加虚拟现实的场景,可以使用户与技术构造的环境产生一种沉醉式互动。杭云和苏宝华指出,这
10、种互动,将把人带入一种在潜意识层面接收与发出信息的状态和模式,他们将这种传播与接收信息的状态和模式称之为沉醉式传播15。此后,李沁也提出沉醉式传播的概念。沉醉式传播immersivecommunication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全部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它是使一个人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过程。它所实现的理想传播效果是让人看不到、摸不到、觉不到的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16。笔者思索,这种沉醉式传播是否存在于广播剧的传播之中。李沁所提出的沉醉式传播强调人与媒介的极度融合,强调传播效果的无处不在。广播剧作为网络文学IP沉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文学 广播剧 沉浸 传播 探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