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精.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精.ppt(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第1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n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阻碍了科学的进步。(英)(英)托马斯托马斯杨杨第2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1.1.19001900年以前一些著名学者对经典力学的批年以前一些著名学者对经典力学的批评评2.2.经典力学上空的经典力学上空的“乌云乌云”3.3.相对论相对论4.4.量子力学量子力学5.
2、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产生是一场革命第3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4n经典力学在18、19世纪用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些学者为经典力学所取得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如发明干涉仪的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说:“虽然任何时候也不能担保,物理学的未来不会隐藏比过去更令人惊讶的奇迹,但是似乎十分可能,绝大多数重要的基本原理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下一步的发展看来主要在于把这些原理认真地应用到我们所注意的种种现象中去。正是在这里,测量科学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定量的结果比定性的工作更为重要。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指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指出:未来的物理学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后第六位去寻找。”1n1
3、 李醒民著,激动人心的年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页第4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5n但是到了19世纪末,经典力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开始出现破绽。理论与实验事实不能符合。而且越是修补越不能自圆其说。经典力学出现了类似在16世纪托勒密地心说所遇到的困境。这种局面的产生颇引起了一些惊慌。由于在此以前的全部物理学都是架构于经典力学之上的,所以有人就说这是整个“物理学的危机”。这场“危机”发展的结果就导致了相对论与量子论的产生与发展,它们的产生构成了物理学的一场新的革命。第5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6第6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71 19001
4、1900年以前一些著名学者年以前一些著名学者对经典力学的批评对经典力学的批评第7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8n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一直有不少学者对它的某些观点提出批评,如牛顿同时代的惠更斯与莱布尼兹等。但是由于牛顿力学在解释天体运行等一系列事情上所取得的成功,牛顿的威望日隆,不同的意见很难流传,不能为社会接受。到了19世纪末期,经典力学逐渐露出矛盾,不同意见也就慢慢流传开来,其中有些意见是十分正确的。第8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911 赫兹论“力学原理的有限的有效性”n赫兹(Heinrich Hertz,18571894)是德国物理学家,1887年首先
5、发表关于电磁波的发生与接受的实验论文,并且确定了电磁波和光波一样具有反射、折射、偏振等性质,验证了麦克斯韦耳关于光是一种电磁波的理论。赫兹在1876年出版了一本力学原理(Principles of Mechanics)的书。在该书的导言中作者阐明了一个观点: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这样的科学,它的关于有限的自然领域的命题只能具有相应地有限的有效性;科学并不是一门产生关于自然界总体的世界观或关于事物本性的哲学。第9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0赫兹Heinrich Hertz18571894第10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1n赫兹接着说:“我们必须根据这些观点来评价各种物
6、理学理论及其阐述形式。它们也是我们在此据以讨论被称为力学原理的阐述形式的观点。”n“力学中最初所说的原理是不可溯原于其他力学命题、只能被看作是来自其他知识来源的直接后果的阐述形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超越一些错误地保有原理称号的命题,这些命题曾一度在特定的条件下被正确地称为原理。自拉格朗日时代以来,人们常常指出,重心、面积重心等原理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具有一般性质的命题。当力学变成以某种或更多一些的其他命题为依据来表述时,我们可以同样合理地说,另一些所谓的原理也不配这一称号,应当降入命题或系定理的行列中。”1n1 W.海森伯著,物理学家的自然观,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03106页第
7、11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2n赫兹在这里,已经不把力学的原理看作一成不变的,而看作发展着的、准备随时改进的东西,这已经同牛顿之后一些人把牛顿力学当作永恒不变的观点很不相同了。第12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312 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的批评n1883年马赫出版了他的专著力学史评,在这本书中马赫既充分肯定了牛顿力学的历史功绩,又对它的绝对时空进行了批评。他说:“一切质量、一切速度、一切力都是相对的。不存在有关相对和绝对的任何区别。”他还指出,确定时间依赖于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他引进了惯性质量的概念,认为重力质量可以从惯性质量导出。n牛顿的质量定义是容积和密度的积
8、。马赫批评这个定义,说他第一是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第二是假定存在一个共同的、等质的“物质的量”,这种概念对于不同的化学物质是行不通的,它们不能用同一尺度测定。第13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4马赫对质量的论证他的惯性质量是这样进行的:n1。在由重力的关系 来确定重力之比 时,是假定不同物体的质量用相同的尺度来测量的。n2。在由 相同的条件下的重力之比来确定质量之比 时,这种质量的概念牵涉到反作用原理,或者用别的附加条件。n3。用“对称原理”,或即形形色色的守恒定律,来确定质量的办法应用于形质不同的物体是不妥当的。马赫认为,力学经验给出的是物体的加速度,加速度相等的物体具有相同的
9、质量。n注:马赫这里引进了惯性质量的概念。后来爱因斯坦指出有两种定义质量的方法:马赫定义的是惯性质量。另一种是由同一重力场中两个物体所受的力来定义,称为引力质量。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是经验事实,经典力学不能给出论证。第14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5n在牛顿力学中假定了绝对空间,也称为惯性空间,或惯性参考系。但是如何判断一个参考系是否惯性参考系是很困难的事。牛顿为了说明如何区分,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特别举了一个“水桶实验”的例子。不管水桶转与不转,当水旋转起来时水面总是凹下去的。他解释说水与桶的相对运动不是水面下凹的原因,真正原因是水在绝对空间中的加速度。第15页,本讲
10、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6n马赫批评牛顿对“水桶实验”的解释说,牛顿水桶实验水面下凹,是它同宇宙远处的大量物质之间有相对转动密切相关。反过来,如果水不动,而周围的大量物质对它运动,则水面也同样会下凹。如果设想把桶壁的厚度增大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让桶壁转动起来,而桶内的水没有通常意义之下的转动,没有人有资格说出,这实验的结果如何。马赫自己相信,这一怪桶的旋转将真地对桶内的水产生一个等效的惯性离心力作用。第16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7n马赫对牛顿的绝对时间也提出了批评。马赫反对绝对时间的概念。他认为“同时”这一物理概念,归根结底是观察的同时。n马赫对经典力学的批判,
11、后来深深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称马赫的力学史评为“真正伟大的著作”,称马赫为“广义相对论的先驱”。第17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8马赫马赫Ernst Mach18381916 第18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192 2 经典力学上空的经典力学上空的“乌云乌云”第19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0n1900年4月27日,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在为旧世纪送别和迎接新世纪的长篇学术报告: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乌云中,认为经典物理理论本来是晴空万里,但是在上世纪末出现了两朵“乌云”。他这里所说的经典物理本质上就是经典力学。所说的两朵“乌云”
12、,一朵是关于“以太漂移”的否定,另一朵是研究热辐射所遇到的困难。物理学针对这两个难题,在随后的岁月里出现了两个革新方向,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第20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1开尔文开尔文Kelvin1824-1907第21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22 21 1 以太以太n什么是以太呢?它是一种假想的物质。星球之间吸引力的思想一旦确立,人们对于力的这种超距作用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17世纪由笛卡尔与牛顿等大科学家主张,空间不可能是虚无的,它是由一种名为“以太”的物质所充满。星球之间的吸引力就是由这种物质来传递的。n以太是怎样来传递力呢,这一点,是很难检测的,从太阳或
13、星球传来的光线自然也是由以太传递的,而光是容易检测的。第22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3n大约在以太概念提出来稍后,惠更斯与胡克等人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并且用波动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以及油膜的虹彩现象。其时由于主张微粒说的牛顿的威望极大,赞同波动说的人很少。因此,在整个18世纪里,以太仿佛被遗忘了。牛顿虽然主张光的微粒说,可是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中给出波速与弹性系数和密度的关系,这一点恰好可以给波动说者用来发展自己的主张。到了19世纪,随着弹性力学、波与振动知识的积累,波动说又复活了。第23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4n光既然可以被看为波动,就一定有传播的速
14、度。最早测定光速的是丹麦的天文学家罗默(Ole Rmer,16441710)。他是在观测木星卫星的周期时,发现当地球远离木星与地球迎向木星时,木星卫星的周期有差异而间接计算得到的。通过简单计算,他得到的光速是3.15 米/秒(后来用更精细的方法测量得到的光速是 c=米/秒)第24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5n光速既然有如此大,它又是通过以太传播的,根据已有的波动理论,以太的刚度就要非常大而密度又要非常之小。显然以太这种怪物质与人们以往熟知的物质很不相同。就需要去认真的探索。于是在整个19世纪探索以太行为的研究成为当时的热门研究课题。当时不管是研究光学的,还是研究弹性力学的、研究
15、振动与波的,都卷入进来了。通过以太的探求,光的波动说取得了更为丰富的进展,不仅可以解释光的干涉、偏振和双折射等一系列现象,而且可以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波长,进而利用光波长度进行精细的长度测量,进而随着电磁学的发展又证明了光是一种电磁波。第25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622 以太面临的难题n以太既然是一种物质,按照经典力学的理论它自己就应当可以有运动、有速度,它既然包围着地球与别的星球,这些星球运动时以太也应当被带着跑,或者至少有一部分被带着跑。但是实验事实却和经典力学的这些当然结果相矛盾。n英国天文学家布莱德雷(J.Bradley,16931762)为了看到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产生
16、的光行差现象,1725年12月到1726年12月间,进行了不间断的恒星观测。所谓光行差现象是在地球上观察同一颗恒星时,在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中,望远镜的方向也应当作周期性的改变。这是由于地球以速度为30公里/秒绕日公转,所以望远镜应当向地球运动的方向倾斜一个角度 ,而且有 ,为地球的运动速度,c为光速。由此可求出 ,与实际观测的结果完全符合。这说明地球的运动丝毫没有带动以太,因为如果地球带动了以太的话,所观察到的角度 应当小或者为零。第26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7n光行差的观测结果不支持光的波动说,但是有不少学者想出办法拯救波动说。其中较有名的,如英国的流体力学家斯托克斯提出
17、在行星的表面上,以太与行星表面有相同的速度,在离开行星一段距离后,以太可以认为是静止的。他把以太看成一种黏性流体,而且假定流动是无旋的,那么观测到的光行差就符合这样一种情况。第27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8n1851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菲索(Armand-Hippolyte-Louis Fizeu,18191896)设计了一个实验,用来检验光在运动物体中是否发生变化,即检验运动的物体是否携带以太前进。他将一束光通过半透明的反射镜而分为两束,一束是透过反射镜的光让它逆水流而行,另一束是反射镜反射的光让它顺水流而行,两束光经过同样长度的流水管后汇合产生干涉。实验先对水静止时进行,后
18、对水流动时进行,观察两种情况下干涉条纹的变化。n夫瑞奈尔的理论结果与菲索的实验表明,以太是存在的,由光行差观测结果说明它不能被行星表面的空气带动,它却能被透明的水带动。第28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29n既然按照菲索的实验结论,水可以带动以太,英国的天文学家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18011892)便制造了一架装了水的望远镜。他推论,望远镜随地球运动,那么以太也必被望远镜中的水带动。这样观察到的光行差现象也必与不装水的望远镜不同。但是实际观察结果却与不装水的望远镜并无两样。艾里的实验与菲索的实验得到了矛盾的结果。说明经典力学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了。第29
19、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0n美 国 的 实 验 物 理 学 家 迈 克 耳 孙(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8521931)与莫雷(E.W.Moley)经过多年筹划与重复改进实验,于1887年7月最后进行实验,目的还是在于检验地球运动是否带动以太。他们的实验是将一束光分为两束,使一束沿着地球运动前进的方向,另一束垂直于地球前进的方向,经过几次反射后进行干涉。他们预计如果地球能带动以太,则当垂直的两个方向互换后应当看到干涉条纹的移动是条纹宽度的0.4倍。整个实验装置飘浮在水银上,设计得十分精密。实验结果和预料相反,没有发现条纹移动。他们的实验又一次说明地
20、球运动没有带动以太。n这些结果表明按照经典力学理论构造的光是以太传播的理论已经矛盾百出了。支持以太动的和静的实验都有,但事实是二者不能并存,非此即彼。第30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1迈克耳孙(迈克耳孙(Albert Abraham 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852Michelson,185219311931)第31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23 3 相对论相对论第32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3n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3,141955,4,18)是瑞士藉犹太人。幼年时家搬到慕尼黑居住。他在
21、初学讲话时,进展不快,甚至使人觉得他很迟钝。上学后学习成绩也平平,由于他的希腊文与拉丁文学习成绩很差,只对数学感兴趣,所以老师劝他退学,并且说他不会有多大出息。大学是在瑞士的苏黎世工学院毕业的。毕业后,有两年没有固定的工作。他曾在报上登广告愿为私人作家教,每学时3法郎。后来在1901年找到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一个低级职员的位置,同年他加入了瑞士藉。3 31 1 爱因斯坦传略爱因斯坦传略第33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4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第34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5第35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6n爱因斯
22、坦是在几乎与学术界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开始了他的业余研究工作,他的工作也不需要实验设备。1905年他刚满26岁,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德国的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5篇论文。在同一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他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的物理助教授,1911年到了德国普拉克大学,1912年又到苏黎世工学院任教。1913年由于普朗克的推荐,他到柏林的威廉大帝物理研究院工作。第36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7n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理论。n1933年由于希特勒的排犹政策,爱因斯坦在德国受到歧视,并且成为纳粹的捕杀对象,他便毅
23、然出走受聘到美国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工作。1940年爱因斯坦加入了美国国籍。n1939年,他写信给美国罗斯福总统建议组织生产原子弹。这个建议被采纳使美国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地造成了原子弹。n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金,但授奖的理由是他对光量子理论方面的贡献而没有提及他的相对论贡献。大约是因为在当时,相对论还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还有不同意见。第37页,本讲稿共81页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六38n爱因斯坦平时语言诙谐、不拘小节。他喜爱拉小提琴,而且有相当的水平。n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谈到他自己:“上帝在恩赐聪明才智的时候真是铁石心肠。他赐给我的只是骡子般的犟劲。也别这麽说!他终究给了我高度灵敏的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对论 量子力学 诞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