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精.ppt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精.ppt(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第1页,本讲稿共63页了解疫苗发展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帮助我们将来做得更好第2页,本讲稿共63页内容题要内容题要l一、疫苗的定义一、疫苗的定义l二、疫苗的原理二、疫苗的原理l三、疫苗的历史三、疫苗的历史l四、疫苗的发展四、疫苗的发展l五、疫苗的未来五、疫苗的未来第3页,本讲稿共63页4疫苗的定义疫苗的定义第4页,本讲稿共63页疫苗的定义:疫苗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疫苗是指利用病毒或细菌等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按其性质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过去曾习惯于把用细菌菌体制造而成的称为菌苗
2、,如:伤寒菌苗、卡介苗、流脑多糖体菌苗等;把用病毒或立克次体制成的叫疫苗,如麻疹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类毒素是把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经甲醛(福尔马林)处理后,使之变成无毒而仍保留其免疫性能的制剂,如: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等。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开始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抗原成分的方法制造免疫预防制剂,难以抗原类别命名。按国际惯用名称,凡自动制剂统称为“疫苗”。第5页,本讲稿共63页疫苗的现代定义可以是:通过注射或粘膜等途径接种的,可以诱导针对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从而获得保护或消灭这种致病原的蛋白、多糖、核酸、活载体或感染因子统称为疫苗。第6页,本讲稿共63页一类疫苗一类疫苗二
3、类疫苗二类疫苗 指政府指政府免费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的疫苗。指由公民指由公民自费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第7页,本讲稿共63页l(1)按性质划分:灭活疫苗、活疫苗,重组基因疫苗。l(2)按剂型划分:液体疫苗(DPT)冻干疫苗(冻干BCG)。l(3)按成分划分:普通疫苗,提纯疫苗。l(4)按品种划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l(5)按含吸附剂划分:吸附疫苗(吸附DPT),非吸附疫苗(MV)。l(6)接使用方法划分:注射、划痕、口服、喷雾用。疫苗的分类疫苗的分类第8页,本讲稿共63页疫苗的原理疫苗的原理淋巴
4、细胞与激活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第9页,本讲稿共63页淋巴液 血液 组织液 粘膜表面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致敏阶段疫疫苗苗机体B细胞T细胞反应阶段分化,增殖记忆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效应阶段病原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第10页,本讲稿共63页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个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个方面的因素方面的因素第11页,本讲稿共63页1、机体方面的因素、机体方面的因素l从接种者机体来讲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有:l被接种者机体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等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时,不利于抗体的产生和抗原的清除,相反如果免疫功能过强又会导致免疫病理损害或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或加重疫苗接种
5、的副反应。被接种者有营养不良(尤其是缺锌)时可使细胞发生免疫功能缺陷,影响疫苗接种效果。感染后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是常见的,这可引起一时性免疫缺陷,如重症伤寒。免疫物质丢失,如肾病综合症病人从尿中丢失IgG,烫伤病人从受伤的皮肤丢失蛋白质,胃肠道淋巴管扩张,可从胃肠道丢失淋巴细胞,脾摘除的病人丢失了大量巨噬细胞,都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从而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l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改变淋巴细胞功能,某些抗肿瘤的药物,如环磷酰胺也常改变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慢性病人,比如恶性肿瘤病人,常伴抗体反应减弱,细胞免疫反应低下,因而降低疫苗接种的效果。第12页,本讲稿共6
6、3页2、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l疫苗使用过程中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l、接种部位和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l、接种剂量: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除造成疫苗不必要的浪费外,还可能加重接种反应,甚至可能产生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l。第13页,本讲
7、稿共63页l、接种次数:减毒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产生充分免疫力(抗体)。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需注射3针,第1次接种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的IgG抗体,第2次注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全程3针注射才能使机体获得高水平抗体和牢固的免疫力。针次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针次过多,一方面造成疫苗浪费,增加被接种者痛苦和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疫苗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l、针次间隔: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般灭活疫苗类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周后逐渐下降,故一般间隔可为2
8、周。若为吸附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6周为宜。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宜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当然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1周岁内完成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第14页,本讲稿共63页l、起始月龄: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在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如在免疫起始月
9、龄前接种,由于来自母体抗体的干扰或个体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l、加强免疫: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应该适时进行适当的加强免疫,以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在18-24月龄、4周岁,百白破在18-24月龄应进行加强免疫,如不进行加强免疫,待免疫力下降到一定水平,也会感染发病。第15页,本讲稿共63页l、联合免疫: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联合免疫不当,
10、除会降低疫苗免疫效果外,还可引起各种副反应。l、操作规程:接种时没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忽略疫苗本身的特性,如局部消毒的酒精未干而接种活疫苗;接种活疫苗用酒精擦拭针头;用热开水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等,都有可能将活疫苗杀死而影响免疫的效果。l、疫苗的贮运:各种疫苗均应按照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尤其是活疫苗对热比较敏感,因此对它应更严格的冷藏和冷运,做到苗不离冰,否则疫苗效价下降,将直接影响免疫效果。l、接种率:人群接种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免疫效果,接种率愈高则群体的免疫水平也愈高。有效的免疫屏障形成后,方可阻断疾病的传播。第16页,本讲稿共63页3、疫苗方面的因素、疫苗方面的因素l疫苗本身影响疫
11、苗效果的因素有:l、疫苗的性质:抗原的性质不同,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和形成抗体的速度及维持时间也不同,活疫苗接种类似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不仅接种剂量小,针次少,所得到的免疫效果也较好,并能维持较长时间。l、疫苗菌、毒种的抗原型:疫苗的型别与相应疾病的病原型别和当地流行的病原型别有关,病原型别单一,且很少发生变异的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免疫接种的效果较好,反之,则差。另外,接种疫苗的型别必须与当地流行的病原型别相符,如型别不符,则没有免疫效果(有交叉免疫作用者除外)。l、疫苗的效价和纯度:疫苗中的有效抗原成分越纯,所含其他非抗原成分越少,疫苗的效价高,则效果就好。如流脑多糖疫苗的效果比菌体疫苗
12、好,其原因就在于疫苗中的有效抗原成分纯度高。l、疫苗中是否含有佐剂:许多研究证明不同的佐剂对起始免疫反应的促进作用不一样,而且加佐剂后抗体滴度可以提高,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第17页,本讲稿共63页疫苗的历史疫苗的历史第18页,本讲稿共63页(一)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一)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 “疫”:流行性传染病,免疫即免于发生传染病。尽管近代才出现“免疫”这个词,但是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认识了免疫现象。公元前5世纪希借半岛的战史中,描述了在传染病流行时,由患过该病的人来护理病人和埋葬尸体的事例。公元384年,晋朝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第19页,本讲稿
13、共63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公元10世纪,唐、宋时代已有接种人痘的记载。当时,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4种。采用痘痂直接放在健康人鼻子内,或把痂皮先行烘干,研成粉来再吹进鼻内,也有把天花病人的衣服或涂有天花疤浆的衣服给小儿穿。第20页,本讲稿共63页 这种人痘苗,有时苗(生苗)与种苗(熟苗)之分。取其痂为苗是名时苗,专用种痘痘痂为苗是名熟苗,其苗传种愈久,则苗力提拔愈精,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犹存,所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7次,精加选练,即为熟苗。这种反复地选痘苗的方法,基本符合现代疫苗选育的科学原理。第21页,本讲稿共63页 1688年,俄
14、国派人到中国学习种痘技术,以后人痘法传入俄罗斯并采用针刺法。18世纪初,爆发俄土战争,人痘法由俄国传入土耳其。1721年人痘法开始在英国使用。1743年德国推行人痘接种,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使用。1744年人痘法传入日本,1763年传入朝鲜,并传入亚洲其它国家。第22页,本讲稿共63页(二)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二)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第23页,本讲稿共63页巴斯德(Louis Pasteur)琴纳(Edward Jenner)柯赫(Koch)第24页,本讲稿共63页1、爱德华、爱德华琴纳和牛痘苗的发明琴纳和牛痘苗的发明 1796年5月14日,琴纳(英国医学博士)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实验。他把
15、青年挤奶女工手上感染的牛痘浆给1名8岁男孩接种于左臂。接种后孩子感染良好,种痘部位出了牛痘,结痂留下瘢痕。同年7月1日(接种后第七周),他在这个男孩右臂接种天花脓疱液后,未发生天花,从而证实中痘能预防天花。第25页,本讲稿共63页l1796年5月14日,英国医生詹纳(EdwardJenner)进行了一项推动公共卫生革命的试验。他在一名8岁男孩James Phipps的胳膊上划了2个小口,置人取自感染牛痘(牛奶工人中一种常见的轻微疾病)妇女皮疹溃疡部位的物质。6周后,詹纳给这个男孩注射了天花的疱疹液,但孩子并未患天花。2年后。1798年,詹纳总结了23个临床病例,以证实他最初的实验并发表了论文:
16、“对天花,在英国西部一些乡村尤其是格洛斯特郡发现的一种疾病也被人们称作牛痘的起因和后果的调查”。在世界范围内,这篇论文导致免疫学这门分支学科的诞生。第26页,本讲稿共63页2、列文虎克(、列文虎克(Anang Van Leeuwen Hotk)和)和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的发现。l对于传染病的病因过去曾有许多的猜测和推理。直到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后,传染病的生物病因学说才得到公认。列文虎克(1632-1723)青年时常到邻近的眼镜工匠处学习磨镜技术。1676年,他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在齿垢、尿、静水和雨水的样品中,发现“极其微小”游动的小生命,从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看见微生物的人.第2
17、7页,本讲稿共63页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Louis Pasteur是一位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他证明乳酸和酒精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1878年,他提出了传染病的细菌学说。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他认为,微生物减毒或灭活后若能保持原有的某些特性,动物接种后可能偶染微恙而不致死由此可获得抵御这一微生物的能力,从而得到制备减毒活疫苗的方法。第28页,本讲稿共63页l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巴斯德等伟大科学家的巨大贡献,使这一时期成为免疫接种的标志性年代。19世纪后期,巴斯德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l1881年,他利用高
18、温培养获得了炭疽杆菌减毒株,并制成了炭疽疫苗。l1877年他发明了鸡霍乱疫苗。l1885年,巴斯德制成狂犬疫苗,巴斯德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来减弱微生物毒力,获得减毒疫苗,为实验免疫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此以后,各种疫苗应运而生。第29页,本讲稿共63页疫苗的发展疫苗的发展免疫预防的发展时期第30页,本讲稿共63页l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迅速发展,促使更多的免疫预防制品问世,由于有些微生物不易减毒,有的即使毒力消失,往往其免疫原性也随之消失,同时也可能存在着毒力返祖的问题。于是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灭活疫苗的研究,大批灭活疫苗相继问世。第31页,本讲稿共63页l1798年天花疫
19、苗问世l1884年,Salmon和Smith用加热灭活的猪霍乱免疫鸽子,证明可保护活菌攻击。l1885年首次在人群中使用减毒活病毒(狂犬病)疫苗l1890年,Kitasato和Behring用三氯化碘处理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减弱其毒性,用以注射动物,制成能中和毒素的抗毒素,建立血清疗法,并为制备类毒素打下基础。l1892年,Haffkine研制成霍乱活疫苗。第32页,本讲稿共63页l1896年,Kolle报告用56lh灭活霍乱菌,制备成霍乱疫苗。l1897年,Haffkine采用70lh灭活鼠疫杆菌,制备成鼠疫疫苗。l1895-1898年,Pfeiffer、Kolle和Wright
20、几乎同时分别将伤寒疫苗用于人体。l1913年,Behring提倡用白喉毒素和抗毒素免疫。l1915年,Widal开始使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第33页,本讲稿共63页l1921年,Calmette和Guerin研制成功卡介苗(BCG)并正式用于人体。l1923年,Glenny和Ramon提出用白喉类毒素作人群免疫;同年,Madson首选使用百日咳疫苗。l1924年破伤风类毒素(TI)问世l1926年百日咳疫苗问世l1927年,Ramon和Zoeller将破伤风类毒素(TT)作预防接种。l1930年,Theiler成功地将黄热病病毒在鼠脑内传代;1932年,他将强毒通过鸡胚组织培养传代,获得了
21、对猴和对人的弱毒株。1937年制成17D黄热病减毒活疫苗。1909年第1个减毒活细菌疫苗卡介苗(BCG)问世,预防结核病 第34页,本讲稿共63页l1932年,Sellard和Laigret研制成黄热病疫苗。l1933年,Weigl研制成功虱肠斑疹伤寒疫苗。19381940年则采用鸡胚卵黄囊制备。l1937年,Salk研制成功最早的流感灭活疫苗。l1945年,Theiler制造成黄热病疫苗。l1949年后由于组织培养工作的开展,以及免疫化学、免疫生物学的发展,更多的疫苗和提纯疫苗开始用于人类。第35页,本讲稿共63页l1954年,Salk制成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l1955年注射用脊髓
22、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开始使用l1956年,Sabin制成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l1960年,Enders研制成功麻疹减毒活疫苗(MV)。l1962年,Weller研制成功风疹减毒活疫苗。l1962年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开始使用l1963年麻疹疫苗开始使用l1966年Takahashi等研制成功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第36页,本讲稿共63页l1967年,Wiktor研制成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l1968年,Gotschlich研制成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1971年又制成A群脑膜炎球菌疫苗。l1973年,Takahashi研制成水痘疫苗。l1976年,Maupas等研制成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疫苗 历史 发展 历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