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化学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化学工业发展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化学工业作为技术与资本双密集型基础产业,以技术创新创造、改善物质与材料,在发展壮大自身产业规模的同时,也为信息、电子、能源、装备、医药、环保、农业、国防等行业与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与材料支撑,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十四五”时期是我省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和经济带建设等战略行动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化学工业也将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紧抓新机遇,满足新需求,直面新挑战,逐步实现产业中高端化发展。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结合我
2、省化学工业发展实际特点与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中“化学工业”指以石油、煤炭和化学矿等为原料进行一次或多次化学加工的产业,主要包括精炼原油产品、基础化学原料、化学肥料、农药、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制品、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橡胶制品、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规划期:20212025年。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 (一)行业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省化学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行业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入、进出口总值等指标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1行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一是行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大。“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
3、.82万亿元。其中,2020年,全省4535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05.49亿元,较2016年增长86.03%,年均增长13.22%。二是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稳固。2020年我省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产业总量15.37%,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市第二位。三是主要产品规模稳步扩大。“十三五”期间,我省化工行业主要产品年产量较“十一五”实现较大增长。2020年重点监测的21种(类)主要化学品总产量达到6495.30万吨。四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20年,全省化工行业实际完成固定投资2274.59亿元,较2016年增长133.09%,年均增长18.4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
4、787.01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省化学工业总资产增至12973.99亿元。五是国际经营战略推进良好。“十三五”期间,行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稳步推进,海外市场拓展仍是我省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2020年,全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402.37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45%,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6779.59亿元。一批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原料主产地或产品消费地投资设厂,优化产能区域配置,调整产品结构,以全球化视野实施跨国经营,取得较好业绩。六是行业效益水平稳步上升。“十三五”期间实现利润总额共计5174.61亿元。其中,2020年实现利润总额1221.33亿元,较2010年增长
5、68.55%,年均增长11.01%。“十三五”期间,各主要行业利润、利税指标均实现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2产业布局调整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省化学工业产业布局战略调整初步取得成效。全省化学工业以长江为中轴线向苏南、苏北两侧延伸,以沿江区域化工产业带、沿海区域化工产业带、资源开发利用化工产业带为重点,根据产业与产品技术、市场、规模、差异等特点,加快产业及产业链整合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三大产业集聚带以运营成本最低化、市场份额最大化、集聚效益最优化为原则,发挥各自资源与禀赋优势,区域间错位竞争、协调发展、共同提升的内生动力机制初步显现。3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以化工园(集中区)为重要载体的产业集
6、聚发展态势明显,基地化、集约化、规范化、链条化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全省63家化工园(集中区)已支撑起我省化学工业的半壁江山(园区内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均约占全省化学工业的50%)。园区内多种所有制企业集聚发展、协同发展,形成了企业间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一批化工园区重视物流信息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智能化、运营网络化、环保集中化理念与手段的推广和应用,在一定范围内与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结构有优势、专业技术有特色、安全环保有力度、管理服务有效率。4产业骨干支柱作用凸现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实施“3+1”化工产业发展战略,成果初显。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中端
7、精细化学品、生物能源化工等四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已达56%。其中,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和高中端精细化学品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合计升至49.26%、57.34%。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的骨干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指标对全行业的贡献率均超过80%。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我省石化企业占据14席。5. 创新驱动体系初步建立“十三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大力发展四大重点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打造了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了一
8、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化工企业取得国家、国际PTC授权发明专利1000余件,获得国家、省和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00余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0余家,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500余项,国家、省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500余件,新建国家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500余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新上市企业近百家。全行业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新成效,在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战略性新兴化工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6安全环保能力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生积极变化。全社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
9、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累计排放量比“十二五”分别下降10.1%、9.8%、12.9%、8.6%。行业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正常有效运行为抓手,全面管控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8423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企业完成达标创建,其中一级2家,二级444家,三级7977家,总达标率95.7%。践行责任关怀、安全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正逐步成为全行业的共同承诺和自觉行动,并不断推进。 (二)主要问题“十三五”期间,化学工业在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面临着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挑战,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装置产品同质化和低端化问题依然突出。
10、通用型和基础化工产品产能扩张过快,传统化工产品同质化、低端化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相当一部分生产装置全年开工率不足80%。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传统产品、传统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安全环保及社会压力持续增大。“十三五”期间,我省化工企业在生产、运输、储存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安全、环保事故,部分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造成多起生态环境事故。化学工业的社会容忍度与自然环境承载空间不断压缩,行业负面形象进一步恶化,民众普遍存在“谈化色变”心理。安全环保问题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压力已成为我省化学工业未来生存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3园区外化工企业生存环境越发严峻。“十三五”期间,
11、我省继续推进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关闭了2000余家生产规模较小、安全与环保风险较高的化工生产企业。但截至2020年底,我省仍有半数以上的化工生产企业散布在化工园区(集中区)之外。这些企业面临着劳动力、土地、能源、公用工程等生产要素供应方面的制约,环境容量指标日益收缩、安全生产措施要求日益提升的困境,以及技术改造及新扩建项目需求受到政策制约的窘境,已有产品与技术竞争优势难以维持,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大大削弱,而设备与技术无法及时升级、更新也将进一步加大安全与环保风险。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发展能否持续,已成为影响到整个产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4战略性新兴化工产业发展仍需加快。“十
12、三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形成了一批以新兴产业及其配套为主业的企业与集聚区,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大多数产品仍以跟踪和仿制国外先进产品为主,核心技术缺失,质量不够稳定,规格系列化、生产规模化能力偏弱,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多处于中低端水平。同时,由于市场应用开发和拓展不力,加之国外高端产品冲击,本土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产业升级裹足不前,企业赢利能力偏弱。5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仍需完善。行业整体技术研发创新实力仍然不强。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行业平均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企业对研发成果的消化能力不足,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偏弱;应用技术及公共研发检测装备平台建设滞后,系统集
13、成配套能力较差;企业高层次专业研发人才短缺,导致原始创新能力偏弱,缺少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撑。 (三)发展环境1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是新兴产业发展及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化学工业中低速增长。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缓慢复苏、增长的新阶段。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4%,其中,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达到4.6%,而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速将达到6.4%。这将为全球化工产业发展提供较好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亚洲,潜在的化学品和聚合物消费人口高达39亿,将维持其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增长中心的地位。未来十年,各国化工产业增速多将继续快于GDP增速,全球化学工业
14、仍然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二是原料路线多元化,推动全球化学工业产品结构变革发展。原料多样化为下游石化和化工生产装置提供了更多选择,将显著影响全球化工产业的利润分布格局,全球化学工业也将因此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204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将占28%、天然气占23%、煤炭占27%、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占22%。三是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推动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应社会消费快速增长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化学药物、生物基化学品和聚合物、高端专用化学品、环保包装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绿色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受到关
15、注,成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将得到快速发展。大型跨国石化公司也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力度,先进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和生物基丁醇等生产新技术成为研发和应用重点,有望在技术及产业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四是技术创新驱动成为行业共识,构成产业转型升级主驱动力。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成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均在加大研发投入。常规工艺通用化学品市场空间逐步受到压缩,而适应新应用、满足新需求的专用化学品、专用材料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度应用,推动行业整体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实现集中、高效、统一管理。
16、五是践行责任关怀,安全环保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方向。“责任关怀”行动自1992年起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对促进化工企业与行业加强经营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促进社区和谐、推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化工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成为化学工业新增长点,各国均在大力鼓励和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各大公司也纷纷将其列为未来发展战略重点。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工贸易便利化、管理规范化成为趋势。WTO框架及各类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将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学品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未来一段时期,自贸区区域范围将不断扩大。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化学品安全说明(MSDS)等成为国际化学品生产贸易有效管理
17、的主要制度与文件;同时,欧盟、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出台一系列化学品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制度在保障全球化学品安全的同时,也制造了相当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国际石化产品贸易发展的掣肘。2国内化学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一是化学工业依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化学工业于2013年结束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发展,开始中低速发展,但总体增速仍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层推进,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将为化学工业带来新的更大的需求市场,产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二是化学工业进入全面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关键期。以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改造传统化学工业,淘汰落后装备、工艺和产
18、能,提升产业整体发展内涵,成为行业共识。随着国家新环保法、新安全生产法以及水、土壤、空气等环境行动计划政策的实施,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行业低碳发展水平,成为主要方向。三是资源、市场、价格、汇率等市场波动对产业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化石能源和相关生产资料价格的剧烈波动,给化学工业运营成本控制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化学工业不仅要面对经济放缓、市场疲软所带来的压力,还需承受来自中东、中亚、北美等地区低成本石化产品的冲击。同时,新的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波动区间加大,汇兑风险加剧,将对我国石化企业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19、四是产业基地化、集群化、链条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十三五”末,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计380多家,行业企业入园率达到45左右。园区内企业对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园区在经营业态变革、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化学工业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及互联网应用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营销、智能管理、智能运营,取得长足进展。五是海内外融合、协作发展成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化学工业将深度融入该国际分工协,并在产业价值
20、链分工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逐步提升。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逐步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向“自主或合作研发技术”,找准承接转移的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六是技术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驱动是未来化学工业转型与发展最有力的引擎。行业将通过技术创新稳固并强化已有优势,加快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并取得重大突破,为在更长时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建立多层次、多纬度的灵活、高效的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组织体系,以变革与优化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将是化学工业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21、全省化学工业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坚持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为着力点,推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调整存量,提升增量,优化总量”的发展导向,按照“两带两极”的总体空间布局,实施做强沿海、升级沿江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践行社会责任,推进产业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共进;坚持统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与资源供应,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产业整体制造能力;坚持全行业提质增效升级,
22、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生产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推进我省从石化大省向石化强省的新跨越。 (二)发展原则1. 坚持区域协调江海联动发展按照“两带两极”的总体空间布局方案(两带:沿江石化产业带、沿海石化产业带;两极:大石化产业基地、新区石化产业基地),发挥两极辐射带动与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沿江、沿海两大石化产业带,并赋予其不同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注重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做强,更加注重沿江石化产业带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集群发展,更加注重打造两带两极间产业差异化、科学化、协同化发展格局。2. 坚持增量提升存量调整联动发展变革我省石化产业
23、发展模式,由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调整、增量提升、总量优化”并举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节能环保等四大重点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产品和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限制传统化工产业发展,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落后生产装备和落后生产工艺。3. 坚持安全、环保与效益联动发展坚持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有效推行清洁低碳安全生产,加大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和绿色工艺推广。发展原子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副产及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率。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两化融合,提升产业本质安全水平与智能化运营能力。推动人口密集区、安全环保敏感
24、区域及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化工企业转型、转移或关闭。4. 坚持创新创业创质联动发展提升并强化创新驱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创业,鼓励企业培养、引进并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技术与产业、创新与效益并举的实效导向原则,实现技术与产业、创新与人才、创业与转型、创质与增效有机结合。5. 坚持国际合作内外联动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化工资源整合和经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引导部分产能有序转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协作
25、,以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等综合实力在国际产业体系中获取更大话语权。鼓励兼并重组,深化国内外多边合作,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吸纳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引进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模式,建设总部经济,搭建重点产品全球研发平台体系。 (三)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推进存量调整、增量提升、总量优化计划。传统化工产业存量60%以上完成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10%以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到2025年,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至70%左右。总量进一步优化提升,全省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5%左右,202
26、5年主营业务收入接近3万亿元。 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通过集聚发展与产能转移、打造“两带两极”格局,沿江及内陆地区化学工业现有产能20%左右向沿海地区升级转移。到2025年,沿海石化产业带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化学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进一步规范化工园区建设与发展。到2025年,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优化提升取得初步成效,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5家,500亿元以上化工园区20家。化工园区对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同时,培育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2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建成8至10个大型石油化工、
27、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节能环保生产与研发基地,并打造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创新创业创质工作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主导行业或国家标准制订的创新型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开发、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进一步加大全行业研发投入,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1.5。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到2025年,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超过55%。 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效提升。进一步提升行业环境友好化发展水平。到
28、2025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8%、20%,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化学需氧量(COD)、有机挥发物(VOC)、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氯碱、纯碱、合成氨、硫酸、炼油、烯烃、轮胎等单位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本质安全化水平。全面实施化工园区(集中区)风险评估和常态化预警。开展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化工企业、化学品储运场所及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的安全风险评估及隐患整治,健全区域危险化学品行业风险联动联控机制。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我省化
29、学工业将按照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世界技术制高点、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产业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集团,打造较强的产业国际投资、运营和贸易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品牌,推进化工强省建设。 (一)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节能环保等四大产业。农用化工、基础化工、橡胶制品、生物能源化工、化工装备等行业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技术改造与工艺提升,实现生产规模优化、产品换代升级和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化。1. 石油化工主要任务:实现原料来源多样化和产品系列多元化;提高石油资源利用
30、效率;推动油品质量提档升级;强化烯烃、芳烃、有机原料保障工程;推进石化产业基地联动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提高劣质原油加工能力,利用甲醇、天然气、轻烃等多种原料拓展烯烃芳烃加工能力;通过深度加氢脱硫、吸附脱硫、催化重整、芳烃抽提、甲基叔丁基醚脱硫、柴油加氢改质、加氢裂化、渣(蜡)油加氢以及烷基化、异构化、轻汽油醚化等装置建设,提高汽柴油等油品清洁度和增产高辛烷值组分;推进绿色工艺开发与应用,着力在提高渣油加氢与焦化能力比、完善硫磺回收和催化裂化脱硫脱硝除尘、加强油气回收、提升轻烃回收和综合利用能力、深化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和提升。重点围绕催化裂化、新型分离过程、新型反应过程、新型催化材
31、料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与应用。以国内外市场应用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功能性材料与专用化学品为主要目标,积极发展相关配套基础化工原料。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实现原料资源多元化、投资渠道国际化、炼油规模超大型化。新区石化基地重点协调南北炼油产能的科学布局,以及炼化、烯烃、芳烃一体化发展,下游产品高值化发展。大石化基地建设与新区石化基地调整优化联动推进,在调整、关闭、搬迁、建设等方面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保障我省清洁油品、基础化工原料供应稳定。2. 化工新材料主要任务: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氟硅材料、3D打印材料等专用、高端化工新材料及其配套化学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特别
32、是要加快空白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及系列化,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重点发展方向:新型催化制备聚烯烃技术,茂金属聚烯烃、聚异丁烯(PI)、聚乙烯辛烯(POE)等特种聚烯烃高端专用料制备;特种环氧树脂、长碳链聚酰胺、特种工程塑料改性;绿色轮胎用稀土系顺丁橡胶(NdBR)、溶聚丁苯橡胶(SSBR)合成橡胶、生物基合成橡胶、高性能弹性体、特种橡胶制品、高性能密封、阻尼等专用材料;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对位芳纶纤维、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聚苯并双噁唑纤维(PBO)、丙烯酸
33、酯类橡体与丙烯腈苯乙烯接枝共聚体(ASA)等高强高模量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解用离子交换膜、光学聚酯膜、高性能聚酰胺类反渗透膜、高通量纳滤膜、高性能气体分离和净化膜、高孔隙率无机膜、高电导率固体氧化物电池膜等膜材料制品及原料;氟硅材料、聚全氟乙丙烯、苯基硅树脂;新型脂族异氰酸酯、特种聚氨酯材料、低导热系数聚氨酯、高性能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薄膜和记忆材料;陶瓷膜等高效分离膜材料、超硬无机材料、高端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核级石墨材料、新型无机纤维和摩擦材料;PM2.5过滤材料、功能性及高分子等先进复合材料、新型防腐涂料、生物基可降解绿色新材料等。积极推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前沿新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34、。支持在石墨烯、黑磷制备和应用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方面实施集群攻关,推进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国内领先地位的石墨烯产业集群。3. 高端专用化学品主要任务:以先进集成智能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主线,满足应用市场高性能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定制化要求,实现生产规模化、产品绿色化、规格系列化、应用商品化。重点发展方向:电子化学品:集成电路用248nm光刻胶、10-12级高纯试剂和气体、高纯高官能度聚酰亚胺和液体环氧树脂封端材料;印刷线路板用耐高温特种树脂、聚酰亚胺薄膜、特种聚酯薄膜、导电涂料、干膜抗蚀剂、液态感光成像阻焊剂等;电池用PVF背板膜、与燃料电池配套的含氟质子交换膜等材料。表面活性剂:
35、重点发展含氟、硅、硼的特种表面活性剂、织物整理剂、高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胶黏剂:重点发展环保型、无溶剂有机硅胶黏剂,航空航天、太阳能电池、风电、核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用特种高性能品种。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重点发展生物法、有机微量元素、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重点发展特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天冬氨酸类缓释阻垢剂、壳聚糖等天然高效螯合剂和絮凝剂。助剂:重点发展高固含量、水性化、粉末和辐射固化等环保型涂料和耐高低温、高抗污染等功能性涂料;替代有毒有害的环保型塑料助剂、农药助剂等;满足绿色轮胎和高性能橡胶制品橡胶加工助剂。其它: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用光敏染
36、料、信息热压敏染料、新型纤维和新型印染工艺的高端染料和有机颜料、生物识别和医学诊断荧光染料、高性能无机颜料等高端染颜料品种;纳米无机填料、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绿色高效能催化剂、环保型皮革化学品、专用油田化学品、造纸用化学品、高效酶制剂、高性能纤维用油剂、原创性新药化学原料及医疗试剂、高端专用精细化工中间体等品种及新型绿色合成技术。4. 化工节能环保主要任务:培育和推广化学工业节能技术、节能材料、节能产品和装备,建立技术领先、应用普及、效益良好、前景广阔的新型化工节能环保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方向: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重金属固体废物处理、烟气脱硫脱硝、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废
37、水处理、多功能组合式化工废水处理、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低浓度有机废气和恶臭治理、化工危险废物焚烧和安全处置、高含盐废水废渣节能处理与MVR系统膜材料和膜组件、热耦合多相催化净化技术及装备、高效滤料及生物填料、绿色环保药剂、高性能环保催化剂、水生态、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雾霾防治、汽车尾气净化、海洋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副产物与“三废”资源化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资源高值化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新型节能环保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重点培育和推广化学工业节能技术、材料、产品和装备,构建能源高效、分质梯级利用绩效评估体系。支持建立能源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
38、的总承包公司;鼓励建设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站;积极打造一批技术先进、配套健全、发展规范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与服务产业链。5. 农用化工按照“一控制、两减少、两淘汰、三优化、四提高”(控制总量规模,减少企业总数、减少过剩产能,淘汰高毒农药、淘汰落后装备,优化整体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发展原则,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公用工程、环保设施的资源共享,提升省农用化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方向:农药行业,重点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绿色农药原药和环保型农药制剂及助剂,积极发展种子处理剂、
39、环保型熏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果鲜剂、小宗作物用农药、生物农药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品种。化学农药重点支持发展含氟和含氮杂环、手性化合物,以及原创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调整农药原药和制剂产量比例,支持农药制剂用绿色助溶剂的开发与生产,推进农药剂型向水基化、粒状化、缓释等高效、安全与环境友好方向发展,鼓励开发生产和推广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释剂等新型农药以及配套的新型助剂。鼓励生物农药产品研发与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适用性和生产规模。重视农药及其中间体清洁化生产工艺、“三废”资源化利用和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严格控制有毒有害溶剂和助剂的使用。化肥行业,重点发展高效、液体、微
40、量元素、全水溶性、生物、缓(控)释、复合型颗粒肥和药肥等;重点发展多肽、涂层和含硫等尿素新品种;提升新型肥料包裹材料和制剂的生产水平。推广应用高效率、大型化脱硫脱碳、变换、气体精制、氨合成和新型催化等先进净化和合成技术。鼓励化肥企业实践肥化结合的发展模式,利用合成氨、氢气、甲醇等资源衍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化工原料和精细专用化学品。推动肥料企业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6. 基础化工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构建要求,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差异化发展,建立产能过剩行业和不符合区域规划定位的基础化工原料行业规模控制和产能退出机制。重点发展方向:双氧水氧化法制环氧丙烷、氯丙烯直
41、接氧化法合成环氧氯丙烷、醋酸加氢制乙醇等技术工艺。重点推广清洁化单元工艺技术以及加氢还原、绝热硝化、绿色氧化、绿色催化、定向氯化、分子筛吸附分离等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创新灵活原料路线,实现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原料综合利用率和装置竞争力;支持基础化工产业与下游产业集群化建设,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发展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基础化工产品;推进基础化工副产物和“三废”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7. 传统精细化工主要任务:实施总量控制,淘汰落后产能;以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安全环保和资源利用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传统精细化工结构。重点发展
42、方向:支持传统精细化学品向技术含量足、性能优、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等方向发展。加快实施产品终端商品化、规格系列化、市场导向化发展,提高产品综合性能与质量稳定性。鼓励开发、应用柔性生产系统、微反应技术、新型催化技术、高效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前沿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鼓励企业实施连续化生产工艺与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化原料、清洁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实现“三废”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鼓励企业提升检测分析、配方设计和技术应用水平,强化服务质量,满足不同行业对精细化工产品的个性化需求。8. 橡胶制品主要任务:控制普通轮胎规模,提高绿色化和高性能轮胎比重;加
43、快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高铁等配套的高端特种功能和专用橡胶配件材料。重点发展方向:低滚动阻力绿色轮胎、智能轮胎、缺气保用轮胎、民用航空轮胎、非充气轮胎、自修复轮胎等高性能、特种轮胎产品。应用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等新材料开发制造汽车用高端密封、减震等功能制品;开发生产与高铁、大飞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橡胶及热塑性弹性体制品;开发生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需求的橡胶制品;开发无卤、纳米与智能电网相关联的特种电线电缆制品;开发轨道交通及高层、节能建筑用低耗及无卤阻燃橡胶密封件和新型环保节能橡胶制品等。推进旧轮胎翻新及废旧橡胶制品回收再生利用。完善与提升轮胎及橡胶制品智能制造体系,建设轮胎行业
44、全数字化“智能工厂”,积极发展橡胶制品3D打印全自动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和绿色化。9. 生物能源化工主要任务:开发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基化学品与材料产品,发展高端生物医药、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生物催化剂及化学法难以生产的高端专用生物化学品、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提高绿色新能源使用比重。重点发展方向: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二氧化碳共聚物塑料(PPC)、聚己内酯(PCL)、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基增塑剂、高性能低成本淀粉基塑料、3D打印用生物材料、生物法制备多元醇及聚酯和聚酰胺材料;生物基燃料和油脂化学品、纤维素乙醇、聚乙烯、乙二醇、对
45、二甲苯、异戊二烯、丁二烯及聚合物与合成橡胶、生物农药。大力发展先进动力电池及电池液、轻量化材料、核级关键材料等。重点推进新型高效生物催化剂、生物转化酶生产工艺、新型生物反应器和传感器技术、生物新型高效分离介质技术、蛋白药物分离与纯化介质技术、酶法合成医学产品及中间体技术、生物提取药物及中间体产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成果产业化。积极推进高效智能装备的推广与应用,建设生物能源化合物技术转化公共应用服务平台。 10. 化工装备主要任务:推进专用、高端、智能、大型成套装备的开发与制造,改变以通用型设备、零部件为主的化工专用装备发展现状。重点发展方向: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大石
46、化、大煤化、精细化工等行业发展需求,在油气管道建设、页岩气开发、MTO装置、炼化设备成套装置、专用化学品柔性生产装置等领域的关键、核心与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并制造气体化学品液化和储运、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反应热交换器、大型反应塔、大型干燥设备、挤压造粒机、特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以及机电仪一体化智能装备。 (二)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省化学工业将重点完成以下任务:1. 优化“两带两极”,实现科学合理布局通过有序规划和科学推进,为实现省化工产业“两带两极”协同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空间。更加注重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做强。要利用优良的临海港口优势条件,重点
47、建设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原料多元化烯烃和芳烃产业,发展石油化工纵深产品及基础有机化工,特别是为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等产业配套的基础原材料,推进现有传统精细化学品的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国内外技术水平先进的石化产能转移;加强对苏北内陆地区关联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沿海化学工业在污染排放、能耗总量、资源利用等综合指标方面争取达到同期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更加注重沿江石化产业带的转型升级。要利用沿江区域的市场和人才优势,汲取发达国家化工园区的先进管理发展理念,有序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化工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提高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安全生产等准入条件;率先实施现有存量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的减量、淘汰、改造与提升。沿江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石油化工、基础化工、农药、化肥和传统精细化工类项目。要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延伸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的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复合材料、新型生物材料和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特色。更加注重石化基地前期基础工作和后期建设。连云港地区是“一带一路”和“经济带”重要交汇点。作为“一带一路”先导区和国家规划布局的七大石化基地之一,新区要全力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原油码头、储备库及园区公共基础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