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
《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水安全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十三五”时期,在区正确领导下,本区水务投入持续增加,水务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务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本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新城的重要五年。面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需求与水务工程能力不足、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需要转变治水思路,从科学配置水资源、不断改善水环境、加强保护水生态、严格确保水安全
2、四个方面入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构建水资源统筹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安全保障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引导约束和服务保障功能,科学编制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为本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城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是本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专题规划之一。本规划依据市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以保障水安全为总体目标,积极转变治水思路,准确把握形势要求,统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灾害隐患等新老水问题,重点突出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创新促发展,全力打造供水、防汛、水生态、水治理保障体系
3、,是未来五年本区水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第一章“十三五”水安全保障现状第一节建设项目完成总体情况“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御等水安全保障工作,共安排了水资源配置及城乡供水、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防洪除涝减灾、水务综合管理等4方面18个项目,其中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城乡雨污合流改造、坑塘沟渠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地下水保护、分层标组建设、水利风景区运营管理、节水载体创建、防汛会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信息化办公、局域网建设13项已完成,河道排水能力提升、水源切换、污水处理厂网改扩建、水土保持工程、“以奖代补”资金发放5项受投
4、融资渠道收窄等原因影响未完成。经统计,“十三五”时期共完成投资43.97亿元,完成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投资8.79亿元。从投资结构看,防洪除涝减灾工程投资1.41亿元,城乡供水工程投资5.50亿元,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工程投资36.47亿元,行业能力建设及其他工程投资0.59亿元,分别占完成投资的3%、13%、83%、1%。综上所述,本区水安全保障建设已呈现以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为主,水资源配置及城乡供水、防洪减灾均衡协调发展的治水新特点。第二节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对“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主要评估8项,其中城镇供水普及率、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城镇建成区雨水管网覆盖率、城镇综合污水处理率、
5、黑臭水体治理6项指标已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项指标由于本区经济发展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阶段,受GDP数据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变化和统计部门统一核算创新的影响,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第三节水安全保障主要成就“十三五”期间,本区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创新为动力,集中建成一大批水务重大基础设施,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治水管水兴水的良性体制机制,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水安全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四位一体的跨越式发展,水务内涵大大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初步建成水资源及城乡供水、水环境与水生态、防洪除涝减灾、
6、水务综合管理4大水务体系,为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五年来,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5.3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在0.4亿立方米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全区76家公共机构全部完成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区内共38家单位(企业)、82个居民小区获得节水单位(企业)、节水型小区荣誉称号,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增强,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落实、政策引导、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共同创建”的全域创建局面,顺利通过部级节水型社会达标验收。二、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初步形成实施了农村饮水提质增
7、效和企事业单位水源转换工程,通过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双口、西堤头2镇27个规划保留村用上城市自来水,消除了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隐患,全区2000余家企事业单位生产生活用水由地下水改为引江水,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得到了有力保障。三、区域排水能力稳步提升实施河治理工程,扩建大4座泵站,新增排水能力27立方米/秒,显著提高了二级河道及骨干排水沟渠的外排能力。四、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施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城乡雨污合流地区改造工程、坑塘沟渠治理工程和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和管网建设步伐。建成2镇27个规划保留村的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完成建成区20个雨污合流片区的雨污分流改造、环内地
8、区101个雨污水混接点切改、环外地区29个雨污水混接点切改及污水管网补建、15个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8%,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立方米/日,全区污水处理总规模达37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3%,实现污水处理水质水量双提升;治理黑臭水体117处,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水体优良比例逐年上升,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严控地下水开采,2015年至2020年压采地下水共计1109万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现稳定及弱上升态势。五、河湖综合管理能力显著加强基本建立河(湖)长制的制度体系,形成区、镇(街、开发区)、村三级组织体系,全力推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实现了从“多
9、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区域内的河湖健康得到有效守护。六、水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机构创新完成相关职责界定、单位转隶、人员划转和权责清单移交,生产类事业单位创新初见成效,机构职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初步搭建了水务业务管理平台,梳理公共服务事项,健全涉水工程行政审批制度,深化“一制三化”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定了区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标准,推进水务工程标准化管理。完成防汛会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实现按水务管理职能信息化办公,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第二章面临形势与问题“十四五”时期,是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一基地三区”定位、全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本
10、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新城的重要五年。“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为融入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新进步;明确融入协同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创新开放、推动绿色发展、提高民生服务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等任务,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本区在水资源保障、水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和行业监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第一节供水安全性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城
11、区属重度资源性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0.36亿立方米,远不能满足全区用水需求,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引滦水、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和地下水。目前,外调水源存在水量不足、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工程安全影响供水等风险,供水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除中心城区以外,本区其他地区输水管网多为支状,尚未成环布置,各管网相互独立,缺乏有效衔接和连通,不能形成安全保障体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后,部分区域农业用水存在水源紧缺问题;部分农村和居民小区供水的水量、水质、水压均存在安全隐患;现状供水主要依靠外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再生水利用仅限用于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少量的工业用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水资源
12、保障能力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第二节排涝减灾仍存在短板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排水管网与雨水泵站配套不匹配,建成区部分区域排水不畅,现状排水能力尚有不足;机场排水河、中泓故道等二级河道部分堤段存在超高不足、堤身薄弱等险情,威胁汛期排涝安全;部分涵闸桥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河道出口泵站排水能力不足,需扩建改造。排涝减灾能力与平安城高标准建设的新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节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尽管本区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水环境承载力仍较弱,农村生产面源污染、城镇排水初期雨水污染依然存在,部分二级河道及干支排水沟渠水质在个别月份不能稳定达到地表
13、水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用水没有保障,水系连通工程还有待提升,水体循环不足,河湖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河湖水生态系统还需加强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生态宜居美丽城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第四节水务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需提升水务一体化管理职能尚未完全实现,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还需重点强化河湖水生态环境监管的体制机制、从水厂到龙头全过程供水行业监管、“厂、网、闸、站、河”一体化城镇排水监管,进一步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主动优化营商环境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还需继续深化“放管服”、“一制三化”创新,不断优化“政务一网通”等服务措施。
14、在节约用水、河湖健康、水土保持、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清晰、水安全管理不精细、智慧化水平不高、执法力度不够严等问题,管理队伍、管理设施、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区发展的新需求。第三章“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坚持用系统观念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
15、限,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加快水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激发水治理效能,实现本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新城提供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节水优先。立足区情、水情,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重点突破,着力谋划破解事关人民群众安全与健康、事关全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水资源保障问题,严格落实节水优先的根本方针,深入发挥水资源的约束引导和服务保障功能,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空间均衡。统筹城乡和区域水务发展关系,统筹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着力减小
16、或消除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水务基础设施差距,从全局综合目标出发,系统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防洪减灾与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进行系统深层次治理。坚持多措并举、科学施策。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采取蓄、引、提、调等工程措施,研究制定节水用水、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统一调度等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保障用水安全;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的重大工程布局。坚持创新创新、科技驱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进创新,突破现状,破除制约水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发挥水务科技的技术保障和引领作用,扩展高新技术的应用面,融合水务发展科技元素,推动水
17、务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水务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务发展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第三节发展思路及目标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创新促发展”这一条主线,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积水、水生态环境等问题,突出外调水、当地水、非常规水“三水”并用,通过抓节水、保供水、防洪水、排沥水、治污水“五措”并举,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打造优化配置、节约高效的绿色水务,清水
18、畅流、河湖健康的生态水务,供水无忧、洪涝安澜的安全水务,为本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综合考虑水安全面临形势与问题,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分步实施与整体规划相统一,今后五年水安全保障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坚持节约优先,推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步退还挤占河湖生态用水。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压减高耗水产业。以节水标准、定额为依据,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监控管理考核力度,推动各行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各行业节水,建立全社会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保障城乡供水,实行最严格的水
19、资源管理制度,以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抓手,以外调水和当地水联合调度为重点,完善城乡供水体系,高效利用外调水,科学存蓄利用地表水,统筹用好再生水,保障发生中度干旱(P=75%)时农作物在播种期和关键生长期的用水需求,确保供水安全。积极防范供水风险,遭遇特殊干旱年份,实施应急调水。到2025年,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供水保证率达到97,自来水供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全区年总用水量控制在1.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市级部门下达指标。逐步构建节约高效、城乡一体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
20、一配置更加高效,城乡用水得到可靠保障。防汛安全保障效能不断提升。提高水灾害防御能力,以河道堤防达标治理建设为重点,巩固防洪屏障;结合海绵城市工程,加快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和外排泵站建设,提高城市排水除涝能力;结合河道治理,加大河道深渠调蓄能力;提高组织保障能力,健全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区、乡镇防汛责任制,实现责任体系的全覆盖、无遗漏;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加强军地、跨区、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联合指挥、信息共享、统筹调度的联动配合机制,科学增储防汛物资。到2025年,完善二级河道治理,大部分城区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新建及改造区域排水标准。逐步建设蓄排统筹、
21、洪涝同治的防汛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强化水污染源头监控,加强初期雨水治理,以增加河湖水体流动性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以协同治理“六河五湖”为契机,以实施水系连通为抓手,以河流生态廊道建设为依托,建设生态补水净化工程,修复水体生态,维护河湖健康;控沉压采,加强水土保持,构筑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到2025年,在综合治理水污染的基础上,强化区域协作,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河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
22、率达到100%。持续推动深层地下水水源转换,严控开采深层地下水,到2022年底,除应急备用水源、计划拆迁村生活井及水源无法到达地区机井外,其余地下水开采量归零,地面沉降快速发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达到我市地面沉降防控目标。逐步打造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河网水系有效连通,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湖水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水治理能力持续提高。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提升依法治水管水兴水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能力,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满意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绘制智慧管水“一幅图”,完善水位、水量等数据智能采集设施,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管”提升管水能力;下好创新兴水“一盘棋”,深化体
23、制机制创新,完善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逐步打造创新引领、智慧高效的水治理能力保障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立有利于水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严格依法治水管水,初步建立符合资源型缺水地区特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管理体制,管理服务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基本形成水务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实现水务管理能力现代化。第四章工程补短板主要任务第一节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十四五”时期,以现状供水工程体系为基础,完善供水管网系统,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多源联调”,实现“丰枯互济”,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一、水资源供需预测及配置(一)需水预测需水构成主要分三大类,一是生活需水,
24、二是生产需水,三是生态环境需水。生活用水、农业生产需水采用指标法,工业需水采用趋势法。按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1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4万人,农村人口6万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67万亩,工业需水年增长率控制在2%左右进行测算,到2025年全区正常年份需水总量为1456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需水4100万立方米,生产需水7210万立方米,生态环境需水3250万立方米。(二)供水预测可供水水源包括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外调水、再生水。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根据近5年城区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用水量,综合考虑城区水利工程调蓄能力、河道自身生态需求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25年城区当地地表水及入境水可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 保障 十四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