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相关工作要求和省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稳中求进、进中突破,“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扎实开
2、展,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数量质量双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不断提升,欠薪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有序。人社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专栏1 “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指标2015年基数“十三五”规划
3、目标2020年完成数一、人才队伍建设1人才资源总量(万人)107514001400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4806506103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7:25:688:26:667.4:28:64.64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220320321.85人才贡献率(%)35.540二、就业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5154006067城镇登记失业率(%)2.933.52.79三、社会保障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368441004355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4.49598.361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195520055571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59912失业保险
4、参保人数(万人)1260140016871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9302000254614社会保障卡发卡数量(万张)467750006065指标2015年基数“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完成数四、劳动关系15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798991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49494其中:调解结案所占比例(%)707078注:内为5年累计数。(二)发展环境。“十四五”到203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今后五年,是我省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的基础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率先推动全省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个别行业及群体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新技术对就业结构性影响逐步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了社保扩面征缴难度,人口老龄化加剧了社保可持续运行的压力;技能人才总量和素质难以充分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新业态劳动用工政策供给和管理相对滞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劳动关系风险隐患进一步显现;城乡居民之间、
6、不同地区行业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不同群体社保待遇不够平衡;信息化发展对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着眼“两个大局”,肩负起“五大历史使命”,深刻认识我省发展格局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把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特征,增强“窗口”意识,立足省情、聚焦重点、严守底线,切实加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努力打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健全更可持续的社
7、会保障体系、更高水平更有活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更具特色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企事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更便捷更优质的人社公共服务,争当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我省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人社力量。(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人的现代化发展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导向,对照人民群众新期盼,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8、需要,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牵引人社全领域各方面改革,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人社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高效协同、系统集成”的“数字人社”,推进人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统筹协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又促进前后政策衔接平衡;既着眼当前,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又放眼长远,谋划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增强
9、改革创新精神,把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围绕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勇立潮头”,寻求突破,持续增强人力社保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以安全稳定为基石。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把防风险、守底线作为重中之重,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堵塞安全漏洞,强化民生保障政策托底功能,保持就业和劳动关系局势稳定,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统筹安全和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大局。(三)主要目标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扩大就业规模,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培训、托底安置就业和帮扶,实施零
10、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实施职业技能培训500万人次。更加健全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失业保险体系。到“十四五”期末实现法定人群基本全覆盖和应保尽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社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更高水平更有活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全面贯彻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高层次
11、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技能”行动,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到“十四五”末,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680万(含在管理岗位的专技人才)和1150万。更具特色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进一步提高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纠纷就近就地多元化解,更多劳动人事争议终结在调解仲裁阶段。深化“无欠薪”行动,全域治理欠薪问题,全面实现农民工工资无拖欠,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根治欠薪标志性成果。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企事业
12、工资收入分配机制。优化工资结构,健全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健全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更加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以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为工作重心,努力促进我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推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更便捷更优质的人社公共服务。以人社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基本形成覆盖全民、城乡一体、均等可及、智能服务、高效运行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厅”,公共服务数字化模式成为全国示范标杆。到“十四五”期末,省市县三级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职责定位更为清晰、力量配置更趋优化,服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增强。专栏2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指
13、 标2020年基数2025年规划目标属 性一、就业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500预期性2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预期性3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500预期性二、社会保障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43554500预期性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6871800预期性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5462750预期性三、人才队伍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含在管理岗位的专技人才)610680预期性8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45.355预期性9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80预期性10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数(人)16121100预期性11技能人才总量(万人)10131150
14、预期性12高技能人才数量(万人)321.8400预期性13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140预期性14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100预期性四、劳动关系15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8080预期性16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492预期性17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99预期性指 标2020年基数2025年规划目标属 性五、公共服务18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张)60656265预期性19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5070预期性注:内为5年累计数。三、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
15、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扶持,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着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交出就业高分报表。(一)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将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制定实施发展改革、社会管理等重大政策和安排重大产业、重大工程项目时,充分考虑对就业吸纳能力、就业环境、就业质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财政、金融和就业政策协同机制,探索实施与企业稳岗扩岗相挂钩的财政补贴、贷款支持等政策。压实政府促进就业主体责任,健全县以上政府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完善就业工作督查激励机制。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
16、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保障就业政策顺利实施。(二)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鼓励市场主体吸纳就业,激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稳定性。加强用工服务保障,实施裁员和缺工重点企业清单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减负稳岗。顺应新业态快速发展趋势,大力支持灵活就业。深化“十省百市千县”省际劳务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劳务对接信息平台,畅通省外务工人员来浙就业通道,重点做好对口地区务工人员就业帮扶。大力开展以县乡为单位就近劳动力余缺调剂。进一步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同等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三)突出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17、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鼓励各地根据发展实际有序引进高校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引导毕业生到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就业。实施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帮扶计划,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统筹做好妇女、退役军人、农民工和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推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四)全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长效投入机制。推进创业孵化基地高质量建设。强化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创业精准服务。深化“奇思妙想行”创业活动
18、,联动举办创业大赛、讲师大赛、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培育一批创业典型,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五)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构建覆盖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主体和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推动就业数据跨部门共享,形成集统计、监测、分析、预警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深入研究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等对就业的影响,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动态监测,及时分析预测就业市场变化。健全就业形势定期会商研判机制,落实就业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六)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聚焦数字安防、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现代纺织和服装等产业集群和养老、家政、快递等民生服务业以及其他重点产
19、业,以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大规模开展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形成市场培训和政府补贴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培训。支持规上企业建设一批培训中心,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专栏3高质量就业专项行动01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培训见习实习,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优化政策扶持,促进毕业生创业创新;做好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实现专项招聘活动常态化;加强岗位推荐、培训指导、创业扶持精细化管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00%实现就业。02就业困
20、难人员精准帮扶计划每年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万人。规范就业困难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推动政策应享尽享。联动社会救助,推进“一件事”办理,建立困难人员帮扶快速响应制度。强化一对一服务,实施岗位对接、技能培训、政策落实全程跟踪反馈。按需开发储备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03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计划支持重点群体从事个体经营,合理扩大社区服务等非全日制就业规模,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岗位信息采集和统计监测制度,并把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招聘、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等专业化服务。开展差异化职业培训,提升灵活就业人员技
21、能水平。04促进大众创业项目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每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亿元,扶持创业3万人。支持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创业园等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基地,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10个。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探索建设一批创业指导工作室,每年培训3万人次。四、构建更加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安全规范原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加强应保未保人员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持续推进精准扩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适龄
22、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工伤保险保障对象由企业职工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扩宽实习生和超龄就业人员的参保范围。研究适应新业态的参保缴费政策,促进和引导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二)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适时调整各项制度参数和缴费费率,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居保基金省级管理制度,推进城乡居保制度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政策。加快修订省失业保险条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23、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创建工伤预防常态化工作机制。(三)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根据国家部署,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调整待遇,让参保人员合理分享发展成果。统筹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落实城乡居保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继续提高个人缴费水平,推动参保人提高个人账户积累,合理设置梯度补贴制,提高政府缴费补贴,激励多缴多得。探索城乡居保提档补缴政策,鼓励参保人员增加个人缴费积累,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适时适度调整失业、工伤保险待遇。将失业保险享受对象由失业人员扩大到所有参保职工和企业,将支出范围从保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 事业 发展 十四 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