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方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为认真落实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耕地保护条例的任务要求,以及省委省系列部署要求,围绕“都城地”建设,切实做好全市黑土耕地保护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全市黑土耕地基本现状我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黑土区核心区域,全市耕地面积2838万亩,其中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暗棕壤为主的典型黑土耕地面积2600万亩。全市黑土耕地基本现状为:一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1982年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4.45%,到2007年该指标已下降到3.38%,年均下降0.043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市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与建设,土壤有机质下降速度减缓,到2015年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
2、402%,年均下降0.03个百分点;二是土壤养分趋于失衡。由于长期追求高产高效,种植结构不尽合理,造成土壤养分过度偏耗。目前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93克/千克,比1982年降低9%;有效磷含量平均为39.58毫克/千克,比1982年增加1%;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65.45毫克/千克,比1982年下降25.8%;三是土壤生物群落及活性降低。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有机物料施用不足,加之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黑土耕地原有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土壤生物及微生物总量减少,土壤活力减弱;四是土壤耕作层变浅。由于长期使用小马力机械作业,加之水蚀风蚀和农
3、机具碾压,导致犁底层上移,耕作层变浅;土壤紧实度不断加大,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二、任务目标到2023年,全市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深松整地面积达到755万亩,有机肥施用量达到400万吨,建设海伦市、北林区、望奎县、绥棱县、青冈县5个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示范面积90万亩以上。在示范区通过农艺、农机、工程、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黑土耕地质量,通过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信息化综合施策,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黑土保护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05个百分点以上,旱田耕层厚度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
4、田耕作层达到20厘米左右。三、技术路径根据黑土耕地的地形特征、自然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农业生产实际等因素,将黑土耕地划分为平原旱田、坡耕地类型区、风沙干旱类型区、水田等4个类型区。(一)平原旱田类型区。主要分布平原中东部,主要土类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涉及10个县(市、区)。该区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耕作层不优,犁底层变厚,玉米连作土壤偏耗大。主要技术路径:建立以玉米大豆为中轴的二二制或三三制科学轮作制度;实施秸秆翻埋全量还田;采取种养结合,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到2023年,力争实现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0.1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达到25-30厘米。(二)坡耕地类型区。分布在平原部的
5、西区,10个县(市、区)均有分布。该区域自然土壤属性为耕作层薄,土体砂砾较多,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技术路径:采取横坡打垄、垄向区田、修筑地埂植物带、梯田等措施,固土保水;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免耕覆盖等措施,培肥地力。到2023年,力争实现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0.05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达到20厘米以上。(三)风沙干旱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平原西部,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黑钙土等。该区风蚀严重、干旱、土壤结构不良、保水性差、肥力低,作物单产水平不高且不稳定。主要技术路径:强化农田林网建设,防风固土;扩大秸秆覆盖免耕等保护性技术措施,防风培肥;加大有机肥投入量,提升地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保护利
6、用地下水。到2023年,按照省标准,力争实现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0.04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达到15-20厘米以上。(四)水田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南。土壤类型主要以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为主。该区土壤结构不良、透水性差、养分低;土壤酸化加剧,井灌区地下水位下降。主要技术路径:严格控制井灌稻种植规模,保护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田间节水、排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水稻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节约用水。到2023年,按照省标准,力争实现耕地土壤有机质提高0.05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达到20厘米左右。四、重点任务(一)耕地保护工程。1.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7、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机制,坚持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管理。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级年度考核重要内容,落实主体责任,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强化土地规划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核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建设用地剥离的耕作层土壤主要用于土地复垦、苗床用土和改良中低产田。2.优先在“两区”开展耕地保护工程建设。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开展耕地保护工程建设,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
8、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积极推进“两区”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高产稳产“两区”,巩固和提高“两区”综合生产能力。将“两区”耕地的基础设施管护主体责任落实到经营主体,加强“两区”耕地用途管控,确保“两区”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工程、农艺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黑土耕地退化。西部干旱区域,重点防治土壤风蚀,固土培肥,提升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实施地表覆盖及保护性耕作,采取种植覆盖作物、秸秆全量覆盖还田;采用免耕播种机原垄卡种、大垄或平作种植;采取深松与耙地结合的“少耕”耕种方式,减少土壤扰动,逐步建立土壤良好结构。对缓坡耕地实施地
9、埂植物带、横坡垄作、垄向区田及免耕覆盖等保土耕作措施;坡度大的区域,采用以梯田、地埂植物带、暗管排水、营造坡面防护林等综合整治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对耕地中的侵蚀沟,采取沟头修筑跌水、沟头埂,沟底修筑谷坊,沟坡营造水保林等措施;对小型沟可以采取填埋技术措施,恢复耕地。(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1.推行科学轮作。落实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任务,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轮作技术模式。以大豆为中轴作物,推进种植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加快建立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三、三”轮作制度,既发挥大豆固氮作用,又实现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恢复和提升地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品质,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同
10、时在一个轮作周期内,可减少秸秆产出量,有效解决玉米秸秆量大、综合利用率低等难题。通过米豆轮作,大豆亩均可增产10%左右。2.推行深(耕)松整地。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的情况下,以渐进打破犁底层为原则,疏松深层土壤,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秋季根据当地土壤基础条件和降雨量特点,用大马力拖拉机带专用深松机实施整地作业,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机械化深松作业间隔为3年一次,作业深度30-35厘米,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实现春旱秋防。同时,通过深翻深松旋耕免耕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保护性
11、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构建高标准耕作层,改善黑土地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保水保肥能力。3.实施秸秆还田。按照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要求,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把作物秸秆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和有机质再还回土壤,实现取之于田、还之于田。配置大马力机械、秸秆还田机械和免耕播种机,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秸秆覆盖免耕还田等。旱田采取在秋季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撒田间状态下,实施机械翻埋模式、覆盖模式、机械灭茬及联合整地碎混模式等方式实现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碳储存和腐殖质,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板结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采取在秋季利用水稻联合收割机配备秸秆切碎装置,收获水稻时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于土
12、壤表面并翻埋土中,春季直接泡田进行搅浆整地,保护土壤,培肥地力。4.推广有机肥施用。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通过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生产有机肥,逐年增加施用量,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及有益菌群数量,形成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土体结构,促进土壤养分释放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对畜禽粪便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因地制宜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鼓励其与种植合作社对接,积造利用有机肥,控污增肥,将无害化处理后的畜禽粪便还田利用。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将畜禽粪便肥料化生产,通过专业机械施用到农田或
13、商品有机肥销售。引导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造和足量施用有机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实现优质优价,解决农民不想用、不愿用的问题。同时,发展一定数量的绿肥,通过绿肥肥田,绿肥喂养畜禽,其粪便还田,扩大有机肥源。5.推广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工程、农艺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防止黑土地退化。对平原漫川漫岗耕地,采用深松耙地的保护性耕种方式,增加土壤库容量。实施秸秆直接覆盖还田,减缓地表径流形成的水蚀。缓坡耕地实施地埂植物带、横坡垄作、垄向区田及免耕覆盖等保土耕作措施;坡度大的区域,采用以梯田、地埂植物带、暗管排水、营造坡面防护林等综合整治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对耕地中的侵蚀沟,采取沟
14、头修筑跌水、沟头埂,沟底修筑谷坊,沟坡营造水保林等措施;对小型沟可以采取填埋技术措施,恢复耕地。(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1.实施农业“三减”行动。深入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农业“三减”行动计划,实现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做到有机、无机与生物肥相结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推广应用分期、分层及侧深、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应用配方肥、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要进一步扩大病虫监测点覆盖面,提升科学防控指导能力水平,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和环保剂型,更新施药装备,推
15、进喷头和喷头体的更换,开展专业化防治,按照防治指标,科学、规范施用农药,减少盲目打药和农药浪费,提高农药利用率。到2023年,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植保机械作业实现全覆盖,化肥施用量比2017年减少10%,除草剂用量减少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与同等病虫害发生年份相比下降1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5%以上。2.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明确地方主体责任,构建“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支持”的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严格落实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营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体责任,农药生产经营者建立销售回收台账,农药使用者不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各地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的农药废弃物回收
16、模式,切实推动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积极推进县(市、区)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奖励制度,实行统一无害化处置销毁。建设乡村农药清洗及废弃物回收网点,推行精准配药、包装物清洗回收、农药残液集中无害化处理,净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3.开展农用残膜回收处理。把农用残膜回收处理作为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实施地膜新标准,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从源头上保障农田残膜可回收。建设农田残留地膜回收网点,试点地膜覆盖减量化、地膜产品标准化、地膜捡拾机械化、地膜回收专业化、残膜回收利用片区化等“五化”利用模式。扶持发展地膜回收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补贴地膜收集消化成本,促进地膜回收加工利用。加强
17、地膜回收机具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形成区域地膜机械化捡拾综合解决路径。在农膜使用重点区域开展农膜回收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建立废旧农膜收储运和加工利用体系,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四)水利化建设工程。1.加强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加快阁山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旱田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建立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系统。依托灌区骨干工程,实施田间配套建设,统筹布置固定渠道,提高灌溉渠道质量。优化灌溉布局,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推进地表水置换地下水,科学利用水资源。水田区东中部地区灌溉保证率在80%以上,西部干旱地区保证率在70%以上,已
18、建成高标准农田水田区排水标准达到十年一遇,旱田区达到五年一遇,其他地区达到三年一遇。实现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达到绿色生产规范要求。2.发展节水灌溉。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本前提,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从严控制地下水开采,合理确定农业发展目标和农业生产布局。在水资源超载区,退减不合理灌溉面积。不同部门投入的取用地下水建设项目,必须申请办理取水许可。严格控制井灌稻发展,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调整种植
19、结构,减少旱地耗水作物种植,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发展喷灌、滴灌、坐水种等节水灌溉技术,转变用水方式,解决旱作区农田季节性干旱问题。到2023年,示范区全部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五)农机化建设工程。1.推广全程机械化。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全面提升作业机械动力、作业效率和质量标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推广和使用,装备大中型动力拖拉机、秸秆粉碎机、翻转犁、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机、有机肥抛撒车等配套农机具,提升农机装备配套水平,主要农作物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2.提升农机化新技术应用率。玉米重点示范推广秸秆还田耕种及保护性耕作新
20、技术、大垄密植高产机械化耕作新技术,在秸秆还田、机械定量追肥、机械高效植保等技术方面实现大的突破。水稻重点示范推广钵体育苗机械插秧提质增效机械化技术、侧深施肥新技术,在高留茬搅浆整地、智能规模化育苗、航化绿色植保、低温调制烘干等技术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小麦重点示范提质增效综合机械化技术,在平作精细整地、精量播种、定量施肥、航化植保和机械喷灌等技术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大豆重点示范密植栽培综合机械化技术,在深松整地、大垄及窄行密植播种、机械高效除草等技术方面实现大的突破。马铃薯重点示范综合机械化创高产技术,在大垄秋深松整地、机械精量播种、高效超低溶精准施药、联合收获等技术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六)田间配
21、套建设工程。1.完善农田输变电设施设备。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依托农电改造骨干工程,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电井以及信息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2.完善田间路网。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固定或移动附属设施。原则上以现有路改造提高为主,适当拓展连通路和断头路,满足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需要。3.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按照田、水、路、林整体配置和农机生产要求,适当调整田块规格,开展田块田面平整,削高填低等,完成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三项任务,使田块规格达标,耕作田块平整
22、,连片成方。(七)农业信息化工程。1.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耕地主要土壤亚类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按照每10000亩栅格化设置耕地质量监测辅点。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建设田间监测小区,补充一批专用设备,实现自动化监测、远程无线传输和网络化信息管理。2.完善生物灾害监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反应快速、用药减量、作物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植保体系建设。组建全市抗病性监测中心,建设监测信息接收管理平台,开发完善病虫害在线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和预测预报系统。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应用,选择“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3、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绿色防控。加快推动高效施药机械的配备,更换标准喷头和喷头体,扶持建立多类型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并承担公益性统防职能,推行统防统治和专业化防治,确保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强化市、县两级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加快市、县三级检测机构建设和认证步伐,建立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开展耕地质量、土壤肥力和面源污染监测,提高土壤质量、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化水平。(八)建立现代耕作制度。建立科学的耕作栽培制度,提高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的配套融合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
24、产出率。围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结合“三、三”轮耕制度,重点推广“一翻(松)两免(卡)”耕作模式,“一翻”指秋季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10厘米,均匀抛撒田间,用大型拖拉机带翻转犁进行全量秸秆翻埋还田,耙后起垄,春季垄上精量播种作业。两免(卡)指在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基础上,采取连续两年免耕原垄卡种,用免耕播种机直接在有作物秸秆和残茬的地表一次性完成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物或机械中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三年一个周期,从第四年开始循环耕种。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黑土耕地保护行动领导小组,建立黑土耕地
25、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黑土耕地保护协调指导和组织推进落实。市农委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黑土耕地保护工作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组合出拳的工作机制,确保黑土耕地保护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加大政策扶持。各县(市、区)要将黑土耕地保护及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列入重点投资领域,优先安排和实施。推进深松机械、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械、有机肥抛撒机械等农机购置敞开补贴,落实金融、税收、贷款等扶持政策,加大黑土耕地保护的政策、资金力度。(三)强化队伍建设。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为黑土耕地保护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队伍结构,积极推进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提高各级农技人员的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增强服务黑土本领,构建适应我市实际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四)建立监督评价体系。严格落实省耕地保护条例和省水土保持条例,强化各级和土地管理者、经营者履行保护黑土耕地的责任,建立黑土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制度,对地方各级履行保护职责开展考核。加强黑土耕地保护计划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并将结果与下一年度安排建设任务和资金挂钩,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