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地理课程标准及实践: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发展展望.docx
《2022地理课程标准及实践: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发展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地理课程标准及实践: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发展展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地理课程标准及实践:“立德树人”高度解读新课标摘要:本文基于国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开展了论述,针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领域进行了专门讨论,并研讨了跨学科学习、课程学习评价等问题。关键词: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一、课程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并贯穿于国家初中地理课程和高中地理课程。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彼此互为促进,构成缜密的课程体系。与高中地理相比,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更为直观,更贴切学生生活,更强调对地理课程的统领性。地理课程目标务必凸显立德树人的要求。结合国
2、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凸显育人要求,反对面面俱到的知识本位,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生发展、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人地协调是初中地理学习的核心,从世界观的角度探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要从低水平的协调上升到高水平的协调,由部门和区域的协调上升到整体的协调,由某个时段的协调上升到人地过程整体的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有主动的,有被动的,还有化被动为主动的。比如我国政府眼下所倡导的,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可考虑进行较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再有就是在超负荷开发的区域,应
3、逐步降低建设强度,促使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互为协调。空间性是地理学的根本属性,即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地理过程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通过对地理空间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明确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结合初中地理学习,需要强化陆地空间、海洋空间、航空空间、太空空间、网络空间等概念。空间是分层次的,空间层级不同,分析方法也不相同。要从科学的、动态的、可持续的角度谋划区域和城市的发展。综合性是对认知现象的整体辨析和分析提升,由此形成综合思维,加深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看待地理事物应该是多维的,而不是单维的,还要立足于观念整合和整体提升。针对具体的城市、区域,在分析多种现象、事物和
4、过程后,引导学生用一段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话进行科学概括。加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验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重视学生野外地理能力的培养,比如辨认方向、确定方位、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使用地图和GPS等。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不仅强调知识构架,更加看重能力培养,强调实践出真知,把大自然作为地理学习的大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地理课程的构建,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提升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核心素养,地理课程的架构,要更加关注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学生
5、能力的提升。借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结合世界、中国、家乡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有序展开地理课程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分析对比,综合思维,并将地理实贯穿于课程学习过程。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主线,鼓励学生了解新观念、新变化、新发展,把握国家、地区、城市和周边的变化,积极开展各类地理实践活动。二、自然地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对于地球全面的了解,运用更多的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结合动画演示和过程模拟,加强对宇宙环境、地球的认识,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了解太空探索的重
6、要意义。地球运动等学习内容难度偏大,可借助于地球仪、动画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还可上升到时差、国际交往、证券交易等相关领域。结合我国航天工程,加强对太空的探索,培养学生空间探究的兴趣。以自然地理核心理论为重点,为初中地理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加强的内容如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气候类型、河流湖泊、森林植被、洋流格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此外,海洋地理、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生态安全等,也要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强化自然地理整体性的学习,不能把自然地理各要素人为地割裂开来。对于流域而言,坚持全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经营,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
7、不搞大开发。更加重视长江、黄河、运河、黄土高原、喀斯特地区的保护和整治。初中地理课程的架构,重视环境过程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充分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美丽中国的建设。加强自然地理差异性的学习。区域之间的自然地理差异,可表现在高度、温度、降水、植被、风等诸多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分析,看一看区域自然地理主导因素到底有哪些。结合自然地理重大问题,积极借鉴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关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区域开发和产业建设强调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农则
8、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新路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自然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因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在于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概括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以投入较少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获取较大的区域发展收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置应关注以下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许多内容,与人文地理有很高
9、的关联度,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环境、城市、区域协调,有很多新变化、新项目、新要求,可作为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大到结构设计,小到活动主题。对于人文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可选择其中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理解的,融入具体课程之中。要把低碳绿色发展作为区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主旋律。2030年以前,我国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以前,我国要实现碳中和。人口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结合各地发展情况,经济上去了,收入上去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会随之下降。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提高生育率?
10、让每一个中国人,生的有意义,活的有保障,老的有尊严,才会让人放下后顾之忧,体验生命的奇迹和美好。人口地理的学习,侧重于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方面。在我国,房地产和开发区野蛮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人口红利可能逐渐消失。区域发展以绿色低碳为主题词,城市发展以精明增长为主旋律。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取代以往的城镇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协调处理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负面清单”,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在先为在后。我国产业发展以新基建为特征,逐步取代以往的传统基建。新基建包括七大领域,即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地理 课程标准 实践 我国 义务教育 课程 发展 展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