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小学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策略.docx
《城镇小学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小学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策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镇小学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策略一、问题起源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教育品质。意见还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这就揭示了在劳动教育中家庭、学校的不同作用,需要协同发展,缺一不可。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
2、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当下需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新时代浙江劳动教育体系。我们学校地处武义县城,是一所百年老校。目前,农村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40%,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都是生产劳动的一把好手,而且在乡下拥有自留地,有的家庭还拥有家庭农场。除此之外,武义还是有机茶之乡,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作为“10后”的孩子,他们与土地日益遥远,“进田间”“进地头”的劳动,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参加的事情。而农村家长具备娴熟的劳作技能,兼具淳朴善良的品质,若能让他们成为学生的“劳动教育老师”,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还能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依据区域资源
3、优势,结合学校发展目标,明确了以童蒙养正、劳动育人作为基本定位,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以劳动教育为支点,融合德智体美四育,促进五育融合下的学生健康、全面成长。通过家、班、校、社的合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推进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的培养。构建家、班、校、社融于一体的系统化、序列化劳动课程,使劳动实践指向于学生大脑的开启、身体的舒展、心灵的愉悦、德性的养成以及美的创造。二、基于家校社共同体的 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统筹规划实施,提升劳动课程育人功能新时代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从目标到内容到评价,都应更多地转向对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精神品质培养的内涵设计,而不能还停留在沿用或坚
4、守过去的劳动技术教育的思想及方法上。对于“劳动精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四个词的解释,即“勤俭、奋斗、创新、奉献”,这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明确了具体内涵。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需通过生动活泼的事例,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因此,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需从原先的过于关注劳动技能培养转向劳动素养的培育。目前国家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应保持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但并不是指利用每周的这一课时去简单“完成教学任务”。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倡导:“劳动教育需要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因此,
5、教师需要转变“一课一课去教”的思维,学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各学科课程,以及学校、社区、家庭等资源,统筹规划,整体实施。为此,需要打通课程边界,树立全员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我校把劳动教育列入学校毓秀课程,确定每个双周的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为劳动教育课。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保证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二)以“四维劳动岗位”为载体,促进劳动教育落地学校以四级岗位设置推进劳动教育。这里的岗位是指随劳动任务而定的,要求学生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一项或多项责任以及为此赋予个体权力的综合。学校为学生分别量身定制了学校、班级、家庭、社会四个不同场合的劳动岗位,分别开展“主题式劳动学习”“项目式劳动
6、实践”“亲情式劳动联盟”“创新式劳动挑战”以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四维劳动岗位体系示意图详见图1)图1 四维劳动岗位体系示意图在明确具体任务后,分年段层级推进,具体要求如下:(1)每一位学生每个学年度必须掌握26项基本劳动技能。各年级结合学生年龄实际制定本年级劳动技能培养方案,确定本学期本年级学生必备劳动技能,并积极落实劳动技能指导方案。(2)除了具备以上基本的劳动技能要求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身和班级、家庭的实际情况,在生活小窍门和特殊劳动技能上进行拓展。(3)对应本年级基本家务劳动技能,除了学会技能以外,每位同学要根据自身、班级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每月认领一项日常自我劳动、校内劳动、家务
7、劳动、志愿劳动进行劳动技能实践。每月第一周可以由教师、家长协助帮教,其余时间均需自觉独立完成并保证质量。(4)制定各年级劳动时间表。13年级学生,平均每天劳动3040分钟;46年级学生,平均每天劳动4060分钟。以劳动岗位为载体,以家校合作的形式驱动劳动实践的实施,以岗位定人员,责任落实到人,达到人人参加劳动,我的岗位我负责的目标,使劳动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大循环,并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操作的回归,也让劳动教育实现了真正落地、落实。(三)创新劳动形式,促进劳动品质提升融入新型的学习方式也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中,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是目前公认的值得推荐和采纳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
8、主题或项目设计,让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真实的、综合性任务中经历劳动过程,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学科知识、技能,并在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制定了不同的劳动形式,使劳动变得有趣、鲜活、生动,因地制宜。1.校本劳动课程开展“主题式劳动学习”学校除了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外,更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精心的课程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促成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以“毓秀茶艺”的主题式学习为例,该课程分学段分别设定不同的学习内容,低学段以认识、感知为主,体现趣味性,走进茶园认识茶叶、画茶画、学茶礼;中学段以了
9、解、掌握相关知识为主,走进企业学习茶的冲泡方法、茶美食的制作、茶具的设计与制作;高学段以综合实践为主,体现实践性,可开展茶叶制作、设计包装自己制作的茶叶、电子小报制作、茶产品的推销等实践活动。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不相同却相互衔接,这样的安排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茶艺知识的整体构建,也有利于教师对实践活动教学的整体把握。另外,在校本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科渗透,科任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传递正确劳动教育观念。如学校的以“植物盆栽”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利用互联网等渠道了解自己喜欢植物的盆栽方法。在栽种花草果蔬的过程中,提醒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镇 学家 劳动教育 共同体 建设 实践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