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核心素养”深度解读及案例评析.docx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核心素养”深度解读及案例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核心素养”深度解读及案例评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核心素养”深度解读及案例评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与2010年版课标相比,本次课标修订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2、”“思维能力”“审美创造”。2022年版课标对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作了概括性解释。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
3、地、最佳的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
4、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追求的文化。其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内容。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个要素。1.文化认同通过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
5、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思辨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浸润和对话中自主建构的过程。2.文化积淀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富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经典文本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本口诵心惟、熟读精思,并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而拥有数量丰富、品位高雅的文化记忆。3.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先进性,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懂得尊重和包容。4.文化参与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文化认同是
6、文化自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丧失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认同带来接纳,接纳形成积淀,长期积淀使文化自信更坚定、更执着。文化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自信不是迷信,不是盲从,自信是在文化的感受、分析、比较、判断等一系列理解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过程。文化参与则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表达与行动证明,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文化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表2所示。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与发展呢?以笔者执教的枫桥夜泊教学片段为例:师:夜半时分,这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
7、面,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上。你听,钟声悠悠传来,似乎在对张继说些什么。孩子们,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钟声的诉说。注意,此时此刻,你化身为寒山寺的钟声,你就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来到客船,你想对孤独的张继说些什么。(屏幕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师:好!那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生:(朗读)张继啊张继,不要觉得孤独,天地间万物虽若有若无,可现在有钟声陪你作伴,有何可愁的呢?放下一切不开心之事,放下人情的冷,放下不应有的愁与仇,心静自然凉。(掌声、笑声)师:好一个放下!唯有放下,才有快乐;唯有放下,才有自在。(笑声)生:(朗读)张继啊张继,你心里想说的那千言万语只
8、有我这钟声能静听;你那孤寂的心情,也许只有我这钟声能明白;你那思乡的情感,也许只有我这钟声能体会。那么,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师:好一个深情款款的钟声。生:(朗读)张继啊张继,不要忧愁,不要孤寂,这钟声能带给你快乐的心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烦躁,不要发愁,拾起快乐和自信,保持好心情,挺过这个难关,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掌声、笑声)师:这是激励的钟声,令人振奋,让人昂首向上!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老师相信,随着钟声一起消失的一定还会有张继的生:(齐答)愁眠。师:我们终于明白,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生:(齐答)钟声。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生:(齐答)钟声。师:温暖张继这颗心
9、灵的,还是生:(齐答)钟声。师:孩子们,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生:(齐读枫桥夜泊)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向我们悠悠传来。四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屏幕出示陆游宿枫桥诗句)生:(齐读)师: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屏幕出示高启泊枫桥诗句)生:(齐读)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屏幕
10、出示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诗句)生:(齐读)师: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到了现在,这钟声还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生:(齐读)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在该教学片段中,笔者围绕“钟声文化”这一核心意蕴,以文化的时间性为纵轴线,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钟声在时间维度上的文化意蕴,体悟其中的人生智慧与生命境界。教学实践证明,要引导学生感悟时间性的文化意蕴,就必须打通文化意象跟学生生活、个体生命之间的管道。从学生对钟声的拟人化想象中,我们发现了这种打通的可能,也发现了这种打通的路径,更发现了这种打通的无限魅力。由该案例出发,我们大体可以提炼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11、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1. 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丰厚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经典的文化文本为载体,在日积月累的诵读过程中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枫桥夜泊的教学,一方面选择张继的枫桥夜泊作为核心文本,引导学生多层次、多频度地诵读,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则是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核心,在时间流的顺逆转换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典文本,形成一个以“钟声”文化为内核的“经典文本群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其文化底蕴。2. 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所谓语言浸润,就是围绕经典文本,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文化理解和认同,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和植入,而是
12、在语言浸润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与融入,是一种柔性的教化、隐性的濡染。枫桥夜泊一课,笔者先以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基点,逆时间而上,逐一拈出清代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代高启的泊枫桥、宋代陆游的宿枫桥等诗句,让学生沉浸在钟声文化的时间长河中。结课时,又反其道而行之,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基点,顺流而下,让学生又一次沉浸在钟声文化的时间长河中。通过这样一种回环复沓式的语言浸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认同钟声文化的巨大魅力。3.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推动文化传播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承载着我们民族共同的生命体验与文化感悟。因此,意象的感受与分析,总是跟文化内涵的理解连在一起。枫桥夜泊这首
13、诗,核心意象无疑是“钟声”。但是,要让学生感悟并传达钟声的文化意蕴绝非易事。笔者的做法是,将“钟声”意象拟人化。通过这样一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努力打通历史意象与当代生活的管道、古人生命与学生生命的管道,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性转化。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钟声文化的理解是深刻的,其语言的表达与表现又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应该说,这是钟声文化在儿童情境、当代语境中的一次有效传播。二、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
14、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具有深厚感情。”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语文课程中的“语言”不仅指社会的理性语言,更是指具体语境中含有个人理解体验在内的言语和优质的母语语感。它是社会约定与主体建构的统一,是共同规则中的语言和具体运用中的言语的统一。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等几个部分。1.语料积累所谓语料积累,是指在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中,识记、储备并整理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这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里的“米”,既指表达素材的
15、储备,也指语言材料的收藏,两者缺一不可。没有足够数量、相当质量并且结构化的语料储存,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就会失去基础,成为无本之木、空中楼阁。2.语感建构所谓语感建构,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强化语言直觉和感受,积淀语言的感性图式,敏化优化语言的生成品质。语感建构,包括输入型(听与读)与输出型(说与写)两大类,这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根据王尚文等人的研究,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3.语理习得所谓语理习得,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并发现国
16、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在具体语境中体验语用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逐渐融入到个体的语用知识结构中,这是语言运用的必要补充。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语理”,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语言知识,而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是对语言运用规律的自觉把握。4.语言表现所谓语言表现,就是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这是语言运用的终极指向,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语料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众所周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语料积累以及随之而生的语
17、言实践经验,正是语言运用的量变过程。语言表现则是语言运用的最终目的。所谓出口成章(口才)、下笔成文(文才),既是语言运用的直接体现,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语感建构是语言运用的核心,一方面,通过语料积累,形成输入型语感;另一方面,通过语言表现,形成输出型语感。无论是语料积累还是语言表现,其运行机制和操作图式都取决于语感建构。而语理习得是对语感的理性认识,它以隐性的方式影响并提升语感品质。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植与发展呢?以邱俊老师执教的腊八粥教学片段为例:师:腊八粥终于熬好了,可以吃啦!谁来读?生:(朗读)“夜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师:关于
18、八儿吃腊八粥的这个场景,作者只用了24个字、3个标点,戛然而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八儿怎么吃腊八粥的。师:对呀,吃粥才是真正让八儿喜得发疯的事情呀,他怎么不写呢?他不写,我们来写!来,仔细看看这幅插图,抓住一个细节,写一写八儿吃腊八粥的样子,注意书写整齐。生:(想象写话)师:好,我找了两位同学。我们先看这位同学写的(投影学生的作文纸)。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八儿端起小椅子坐到桌子边,他拿来了一个大碗,用小勺子敲着碗边,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迫不及待地大叫道:“妈!妈!快给我吃!”说着,他自个儿的口水便顺着嘴角落了下来。师:有意思!“用小勺子敲着碗边”“口水顺着嘴角
19、落了下来”,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刻画了八儿馋嘴、可爱的形象。行款也很整齐,字迹也很端正。再看这位同学的。(投影学生的作文纸)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八儿妈递给八儿一碗腊八粥,八儿见了,这小眼神儿,忙从妈手中抢过,捧在手里,热得他舒心地叹了口气,一手抓起勺子舀了一大勺粥往嘴里送,还含含糊糊地说:“多给我留点儿,你们慢点儿吃。”师:真不错!他把细节放在了八儿的“小眼神儿”“叹了口气”“含含糊糊地说”上,一样生动,一样传神!瞧,咱们同学自个儿就能把吃粥的场景写得这么有意思,那沈从文他干吗不写呢?生:他在这里戛然而止,是因为他想给读者留下悬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生:我觉得作者是为了让我们也想象一下八儿吃
20、粥时的样子。师:也就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是啊,同学们,你们瞧,这又是一种写法“留白”(板书:留白)少写,略写,甚至不写,却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和回味。语言运用,最终当然要落在实实在在的语言表达上。该案例的教学,指向的正是语言运用。一方面,教师通过想象还原,为学生练习生动的细节描写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通过互文对比,让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把握“留白”这一语理。无论想象还原还是互文对比,最终都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表达学会表达。由该案例出发,我们大体可以提炼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1. 要善于发现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感图式从该教学片段来看,邱老师显然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留白”这一语感图
21、式。留白,从阅读角度看,有助于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文本召唤结构背后的深层意蕴;从表达角度看,有助于学生揣摩行文节奏,优化谋篇布局能力,提升文字运用的艺术表现力。要在纷纭杂沓的语言现象中,分析、判断、比较、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感图式,势必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语感品质。2.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感图式作为语感图式的“留白”,不是通过下定义、做判断、辨真伪等概念式的学习加以掌握的,因为语言运用不是某种知识的系统学得,而是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亲切开显,严格说来,这是一种感性把握、感觉认同、感情融入。因此,邱老师的做法不是为学生给出“留白”的概念,而是带着学生在前
22、后对比的具体语境中体验“留白”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细节品味、形象感受、情感共鸣的过程,也是“留白”在语境中自然显露的过程。3. 要为学生创设内化语感图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丰富的语感经验和充足的语用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不二法门。沈从文的留白,自是其对行文节奏、语言格调的天才拿捏,可谓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邱老师对“留白”的处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放手给学生提供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语言实践机会。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趁热打铁,习练语言文字的运用,一也;绘形传神,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二也;虚实对比,感悟留白这一秘妙的独特作用,三也。可以说,这是语感、语理和语言运用的水乳交融。三、思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语文课程 标准 解读 思考 核心 素养 深度 案例 评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