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优秀范文模板合集.docx
《2023年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优秀范文模板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优秀范文模板合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优秀范文模板合集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事实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快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相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快速灭亡的缘由。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事实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快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终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肯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调;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调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终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须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纳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依次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
3、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肯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肯定非照原文依次不行。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顺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肯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依次。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反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支配: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其次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支配】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精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n
4、g)殽函(xio)合从(zng)翟景(zhi)将数百之众(jing)镞(z)笞(ch)膏腴(y)万乘势之(shng)召滑(sho) 2、思索下列问题: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终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快速灭亡的根本缘由,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接着实行_,“重之以无道”,
5、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终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显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斗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削减,所以他极力主见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指责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扬这种主见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
6、首先应当留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争论部分:指出秦王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最终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
7、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起先,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
8、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探讨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惊,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气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依次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
9、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其次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干脆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打算诵读第3、4段。 其次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10、。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运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快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得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
11、的无比强大。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留意“士不敢弯弓而埋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冲突,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依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争论文中争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见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加政事,深受器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语文 上册 教案 优秀 范文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