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语文教案优秀合集五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高一语文教案优秀合集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语文教案优秀合集五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一语文教案优秀合集五篇 高一语文离不开学习记叙、争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五篇,希望可以共享给大家供应参考和借鉴。 高一语文教案 病梅馆记(一) 教学目标 1.相识龚自珍反对束缚人才,追求特性解放的主动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驾驭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调,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气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
2、局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日,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作者采纳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四、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正音 欹(q)蟠(pn)诏(zho) 鬻(y)诟(gu)遏()暇(xi) 2.学生比照原文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缘由。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3.学生齐读课文,深化体会。 4.找出文中所用比方,进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
3、: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气被扼杀。 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迫害。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 其次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探讨。 二、探讨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比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_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
4、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干脆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详细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详细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珍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特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
5、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实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特性解放,主见疼惜人才、培育人才,这几点是有主动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理想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 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详细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6、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覆盖之下,作者不能干脆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呼喊,托梅议政,挽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纳“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高一语文教案 五人墓碑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争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相识五位义士“激扬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胆怯担
7、当“不义”之名,最终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意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行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杀身成仁,前仆后继,或亵渎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相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供应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供应)。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
8、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与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义正词严,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
9、“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中学其次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接着,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
10、,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起先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_经过。(略)。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老师巡察中发觉好的评点,向全班举荐;老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老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
11、者也(为第46段争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行。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争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争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
12、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争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绽开,真可谓“稀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老师说出。(下同) (五)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振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
13、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比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六)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
14、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七)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争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扬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其次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特别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
15、不行谓非五人之力也。 说明: “特别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争论作铺垫。 (八)诵读第6、7段 评点: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
16、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
17、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脰”、“墓葬”之功不行灭)。 说明: “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概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
18、千里,势不行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齐背全文 高一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擅长捕获生活中典型的细微环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要求学生看注解,老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
19、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许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擅长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日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
20、文,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静默在此:成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老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其次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打算。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开头,
21、作者是怎样详细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接着写旧:干脆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老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详细,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殊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老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语文教案 优秀 合集五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