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向孔门弟子借智慧.doc
《傅佩荣-向孔门弟子借智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佩荣-向孔门弟子借智慧.doc(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傅佩荣向冉雍学习德行 一、引言孔子有三千弟子,他只公开推荐一位学生,说他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古代所谓的面向南方只有三个人有资格,第一个是天子,第二是诸侯,第三个是诸侯国的正卿,也就是所谓的相国或宰相。他认为冉雍这个学生有这样的资格。冉雍,字仲弓,仲弓是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孔子曾经把他的学生分为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科,德行科有四位同学上榜,第一当然是颜渊了,第二位是闵子骞,第三位是冉伯牛,第四名才是仲弓。那么他说仲弓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代表德行好的人,他从政做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社会要发展,一定要靠德行,让人与人都有共同的追求的目标,就是善,这个社会才能够永续经营。1.闵子骞闵
2、子骞也是二十四孝其中一个,他小时候母亲过世,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两个弟弟。那么到冬天的时候,父亲叫他拉车,他拉不动,父亲的皮鞭就打下去了,打下去之后衣服裂开,里面露出稻草,父亲当然非常生气了,就想把后母休掉。闵子骞他说千万不要这么做,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说母亲在的话,只有我一个人会寒冷,就是穿的衣服里面是稻草;但是母亲离开的话,三个儿子,连我在内都会很孤单。所以在论语里面就有一句话,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毫无异议。这是闵子骞有名的故事,百善孝为先。闵子骞后来做官的时候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有洁癖。如果你这个当家的不好,这个领导不好,那你让我做官我也不做。
3、在鲁国当时政治分为四大部分,最有权利的是季氏,季氏让闵子骞去做“鄪邑”的这个县长,古时候当县长已经了不起了。但是闵子骞说我不做,你好好替我推辞吧。你还要找我的话,我就要逃到汶水以北,就是我要离开鲁国边境了。你看居然有人怕做官怕到要逃亡,因为他认为如果季氏本身不好的话,你对鲁君也不能够巩固国家的统一,这样也不好,那我帮你做官做得好,反而对于鲁国不是一件好事,他的考虑是全方位的。 2.冉伯牛在论语里有一段话提到他,说冉伯牛生病生得很严重,有人说是麻风病。因为孔子去看他的时候,没有进房间,从窗户拉他的手。有人就说,你看恐怕是一种传染病吧,不能接触的。孔子拉他的手之后就说,哎呀,我们要失去这位同学了,
4、这么好的人有这么坏的病,这是命啊!所以孔子很少谈到命,所以听到“命”这个字呢,我们就要想到两方面,第一是命运,一个人生下来有什么遭遇,在什么家庭成长,遇到什么老师、朋友,有时候不是你可以选择的,叫做遭遇。那这种遭遇叫做命的话,无可奈何,但是人活在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命运而已。它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使命。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命这个字包括命运跟使命。使命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人活在世界上他可以有一种主动的思考、主动的选择,抱定一个目标往前奋斗,他也可以确实做到某些改变,我即使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要改变我自己。我一个人改变,这世界在某个程度上也在改变。所以冉伯牛生这么严重的病,孔子从跟他对话里面表
5、达出来对命运的无奈。人活在世界上对于无奈的事情,你可以接受它、了解它,但不要被它所限制。冉伯牛很可惜,没有活得很久,否则对于儒家的传扬,对于社会的服务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那么闵子骞本身又有洁癖,他又不愿意跟坏人合作,到最后只剩仲弓了。所以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可以让他面向南方,担任一个国家的宰相。二、孔子对仲弓的评价仲弓这个学生他的背景并不好,他的父亲听说是非常平凡的一个人,有人说他叫做非常卑微贫贱。其实贫贱不是问题,孔子也说自己小时候家里非常卑微,等于是在社会上地位很低。那么他提到仲弓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学生虽然出身卑微,他用一个比喻来说。他说耕牛,耕田的牛生了一只小牛,这个本来是没有希望
6、的,你继续耕田吧。但是它长了红色的毛,它的角非常整齐,那如果我们不用它的话,不用它来做祭祀。古时候祭祀都要选择最好的牛、最好的猪来祭祀。即使我们不用它来祭祀,请问山川的神会舍弃它吗?譬如说泰山这个神,它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祭品的。他这样说并不是说要真的拿牛来祭祀,他是说像仲弓这样的人才,虽然出身非常地贫贱,但是他本身的德行表现非常好,他不出来做官,那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呢?国家不应该错过这样的人才,所以孔子对仲弓是非常肯定的,好汉不怕出身低,我们叫做“歹竹出好笋”。在仲弓身上就得到一个验证。仲弓本身口才并不好,孔子对他的口才也了解,有很大的限制。于是就有人说了,“雍也,仁而不佞”,他有仁德,但是口
7、才不好。这是一个大的问题了,孔子回答的时候很有趣,他说你跟别人谈话,口才太好的话,别人说什么你都能回答,到最后只能引起别人的痛恨吧。我们很讨厌有些人说话说得很好,怎么说他都对,他这个正的说的对,歪的也说的对,你跟他辩论就是辩不过他,孔子其实很讨厌这种人,其实这种人恐怕也朋友不多吧。所以如果你把仲弓的缺点,说他口才不好,孔子就认为口才不一定要好,做人要真诚第一,你光口才好的话,什么事都要辩论,到最后没有朋友的。但是孔子接着说,他这个人口才不好,没关系。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合乎仁德?这就有问题了,他是德行科的同学,他的仁德好不好呢,孔子说我不知道。三、孔子的“行仁”标准孔子在论语里面从来没有称赞过一
8、个还在世的人,说他合乎仁的要求。这代表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很高,他自己说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说,说到做到圣,“圣”代表圣人、完美,跟做到“仁”,可以行仁,那我是不敢当的。因为孔子把“仁”这个字当做一个动名词,就是仁并不是一个完成的状态,它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辈子都在不断地行仁,你只要活着就不可能停止。因此你不可能说任何一个人他已经算行仁了,达到这个要求了。说这个话好像他已经可以走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活着,就有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孔子自己本人也是表现得很清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假设孔子可以活到80岁、9
9、0岁,他肯定还有更高的目标。孟子里面提到一句话,他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上面还有更高,这说明 “不可知之”。我们这边强调儒家的思想,强调修德行善去发展的话,到最后可以到达不可知之,就是你无法了解的境界,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很多人对佛教有研究,都知道佛教里面很喜欢谈到最高的境界叫做不可思议境界。所谓的不可思议就是你无法去想象的,因为人在想象的时候使用概念,他的概念来自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都是相对的,我看到什么我就可以说它是什么,但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呢,那就太高太高了。孔子从来不会说哪个学生合乎行仁,有的时候执政的领袖问孔子说:子路算是合乎行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孔子他也不
10、说你不是,他说我不知道,这是你个人的事情,因为这个最高的目标、最完美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那别人再问“子路可以从政吗?”或者说“从政什么问题呢?”子路非常果决,从政没有问题,做官没有问题。好,那再问第二个同学,那么子贡有没有达到行仁的标准呢?我加一个行,行动的行,就代表“仁”不是一个名词,是“行仁”,它是一个动态的,要一直发展,一直努力的。那么请问子贡能不能达到行仁的要求呢?孔子说我不知道。别人再问他可以从政吗?子贡那么通达,从政没有问题。再问,那冉求呢?冉求是有名的在政治领域里面杰出的学生,那他合乎行仁的要求吗?孔子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他有多才多艺,所以从政没有问题。所以你要从事政治,那
11、是一般人只要有专长就可以,但是达到“行仁”的标准是整个人格的转化,整个生命的完成,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孔子从来没有公开称赞过哪个学生合乎行仁。在论语里面孔子从来没有称赞任何人,还活着的,他合乎行仁的要求。因此你像问说,那“仲弓呢?仲弓不错吧,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但是孔子也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合乎行仁的要求,但是何必一定要口才好,儒家是强调真诚以及实事求是的。你光口才好的话,像宰予喜欢辩论,子贡喜欢说话,有些话说得不见得适当。所以德行是一个根本,它不牵扯到任何条件,你只要是一个人就可以培养德行,从这里面就实现人性的要求,到最后表现出来的生命是走向圆满,并且能够过得快乐。人生就有两种考虑,你过得
12、快乐吗?生命不断走向圆满吗?就这两个问题。儒家对这两个问题都有很清楚的答案,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说,你如果接受儒家的思想,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谈到仲弓的时候,特别强调有关他行仁方面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培养德行,实现人性的要求,就能使生命走向圆满,过得快乐。四、做官的三个要点1.先有司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有司代表各级官员,你要率先去做。我们常常讲说我身先士卒,或者说我以身作则,这样的话你这整个单位自然而然朝着你的方向去走。你说我光叫别人做自己不做,那做的人也不开心。常常想说我们做,有苦是我们的,有功是长官的,做的人也不愿意。2.赦小过当一个长官,最怕是对部下的过失念念不忘。这个部下犯了一件错
13、,终生都没希望了,这样不好,因为人难免犯错。所以你看到别人有错,就要能够给他机会改过,事实上一个人改过的话,他的心态很可贵。【故事1】管仲跟鲍叔牙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是因为他在齐国政治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到后来齐桓公上来了,他就问鲍叔牙谁可以当宰相?你愿意做吗?因为鲍叔牙是支持他,流亡在外的时候跟他跑的,现在回国了,当然是论功行赏。鲍叔牙说我不能当宰相,如果你要称霸天下,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忙,是谁呢?管仲。管仲本来是政敌,跟他是敌对的一方,那么齐桓公还是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就让管仲当宰相。隔了很多年,接着这段故事,是从庄子里面找来的。管仲年纪大了,生病了,眼看就不行了。齐桓公就问他,他说,仲父,万
14、一不幸的话,找谁来接你的位置呢?他称管仲为仲父有两个意思,一个仲就是管仲的仲,加一个“父”,代表把他当父字辈;第二个,仲代表附属,伯仲的“仲”,所以对管仲真是非常礼遇的。他就问管仲说你万一不幸的话,找谁可以接班呢?管仲说“国君以为如何?”这是很聪明的,您觉得怎么样?你不要先问我的意见。齐桓公说你看鲍叔牙怎么样?其实鲍叔牙想当宰相早就当了,何必等到这时候呢?但是齐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反对。鲍叔牙是推荐管仲当宰相的人,管仲现在自己当了一辈子要走了,还是反对鲍叔牙当宰相,齐桓公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子呢?问他怎么回事?管仲说因为鲍叔牙有一个缺点,他只要记得别人的过失,终生不忘记,这是很可怕的事
15、情。就是说鲍叔牙当宰相的话,他只要看到你的过失,永远不忘记,看到你就想到你的过失,那谁受得了?到时候他做了不久,一定会跟国君吵架,会跟底下的这些官员也处不好,因为他念念不忘,记忆力太好。记忆力太好也有问题,有的时候就要装傻,好像忘记一样,给别人机会。孔子也称赞过伯夷、叔齐,这两位贤者。他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他说伯夷跟叔齐不会记得别人过去所犯的过错,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抱怨越来越少。要懂得原谅别人,体谅别人。每一个人犯法都有他不得已的情况,也许是他经不起诱惑,但是你不能够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儒家的要求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尽量宽厚。因为每一个人情况不同。所以他希望仲弓可以做到
16、赦小过,别人小的过失不要太在意。仲弓为人处事的特点:l 在贫如客。他虽然很穷,但是他在家里面跟客人一样。意思我就不太在乎我的家里很穷,我们到朋友家去作客,看到朋友家很有钱,你也不会羡慕,因为反正你是客人嘛;你看到朋友家很穷,你也不会太在意,反正我又不住这里。所以仲弓可以做到,我虽然贫穷,但是我好像是客人一样,不太放在心上。l 使臣如借。他吩咐他的部下做事的时候,好像跟他借东西一样,非常客气。我们跟别人借钱的时候,那真是委婉得很。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帮我做一件什么事。他是长官啊,长官吩咐部下的时候跟他好像借东西一样,借钱一样,这么客气的。因为他要懂得自己身先士卒,我先做,你看着就跟着做,我自己还没
17、有做到,叫你做的时候,我就要小心注意到你的感受,注意到你是不是愿意去做。l 不迁怒。我跟张三吵了架,不会去怪李四。l 不深怨。不会加深怨恨,人跟人相处一定会有怨恨。假设我现在有十个很好的属下,我要提拔一个人,我提拔一个就得罪九个,这个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做长官有时候很不容易啊。那你怎么样呢?你不要加深怨恨。l 不录旧罪。3.举贤人要推举杰出的人才仲弓问孔子怎么知道谁是杰出的人才来推举他呢?孔子的回答非常切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孔子说“举尔所知”,你就推举你认识的人。你不认识的人如果是人才的话,自然有别人推举他。但这句话有它的后遗症,后代很喜欢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跟这个有关,对不对。因为孔子
18、说,举尔所知,推举你认识的人。比如说我教书,教了好几个学生,那如果我做官的话,这些学生就有福气了,因为他们是我认识的。那别人要来的话,因为不认识,不太放心啊。要给他别的机会慢慢去检验,这合乎人之常情。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做官,把自己的一些学生朋友、亲朋故旧统统带上来,会说,哎呀,这个人怎么专门任用私人,好像是私人的朋友就用他。但你不要忘记,要是换了你做官怎么办呢?你做官难道都用不认识的人吗?我们也知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所以你要有非常开放的心胸,先任用你认识的好人、人才。然后别人再推荐的时候,你再去使用。这就是儒家的思想,这九个字可以作为所有政府官员的座右铭: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举贤
19、才特别要留意,除了你认识的人才之外,要接纳其他人所推荐的,或经过高等考试表现杰出的人才,都要给他们机会。五、仲弓问“仁”当然仲弓也知道老师说过他,口才不好没关系,但他是否合乎行仁的要求呢?老师说不知道。仲弓这个学生德行已经很好了,列名在前四名德行科了,老师居然说他是否行仁不知道。所以他有一次在颜渊问仁后,也向孔子问仁,因为孔子他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一个学生越杰出,孔子的回答越精彩。所以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因为子贡曾经请教老师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我终生奉行?孔子说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碰到什么情况,就不要把
20、这种情况加在别人身上。譬如说我不愿意别人在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1. 出门如见大宾 你出门的时候就要好像接见大的宾客,譬如说国家派大使来,你一出门的时候就要好像要接见大使一样。你说我每天看到老百姓有什么好担心的?我跟这些同事们做官的见面,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行。你既然是要治理百姓,一出门就要非常庄重,这个庄重是你应该自我要求的,出门如见大宾。【故事2】胡先生是在早期是很受重视的学者。曾经在美国得到26所大学的名誉博士,他本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很多人都会记得一件事,就是你任何时候去胡先生家按铃的话,他出来一定穿西装打领带,跟我现在的装扮一样,很多人都想不可思议,在家里为什么也穿这
21、么整齐呢?因为别人来按铃,有时候没有先打电话跟你联络,有时候这个早上一大早跑来有事请你帮忙,有时候傍晚跑来,有时候天很暗了,半夜跑来都有,那胡先生一开门一定是穿西装打领带,平常我们很少穿这么整齐的,只有上台说话的时候,他在家里也这样子。他大概就是学到这句话,“出门如见大宾。”一开门就要好像接见重要宾客一样。像这种就是你随时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因为你面对百姓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本身非常庄重,让百姓感觉到你做官有做官的样子,让百姓放心,百姓跟你走,他觉得这个人很稳重、可靠。2.“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让百姓做事的时候就好像奉行大的祭典。古代人把这个祭祀看得非常重要,从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一般老百姓可以
22、祭父母这些,就是过世的祖先这些。那么你让老百姓做事就好像奉行祭典,要非常谨慎。古时候老百姓有什么事呢,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打仗,那就要服劳役,服劳役的话,家里有三个壮丁,就要出一个;有五个,就出两个,他是按照人口比例。男生他才要服劳役,因为古时候认为女生要照顾家里面,照顾孩子。所以这时候你使唤老百姓做事要非常谨慎,要选择适当的季节,你如果说在春天要耕田的,夏天要耘田的,春耕夏耘秋收。你在这个时候要让老百姓去筑长城,或者开沟渠,那这事不好,这样的话妨碍农业运作的特殊的季节,将来就没有收成了。所以往往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在农忙结束以后,在秋收以后让老百姓去服劳役。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他要修养德行
23、的话,非从这里开始不可,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怎么对别人。我跟别人是平等的,是互相对待的,我如果对别人不好,凭什么要别人对我好呢?但是天下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对他好,那你为什么不设法也对别人这么好呢?通常我们发生许多事情的时候都会想,是不是有人故意害我,故意整我?有人对我不满意这些?但是不要忘记,相对的我们要问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得得好不好?所以儒家的思想是一种自我约束开始,孔子也说过,因为自我约束而在言行上有什么过失,那是很少见的。一个人做到自我约束的话,他说话就会给别人留余地,做事就会有分寸。这样的人在人际相处的时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你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勿”这个字
24、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六、总结在明朝有一位学者叫王阳明,他说过“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王阳明是很有本事的人,文治武功都了不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把山中的贼赶走,那比较容易,你给我军队,我训练一下,好好去对付他们;但是要把心中的贼去掉就很难了,因为心中的贼是你从小慢慢养成的嘛,对付自己一向是最难的,因为自己已经养成某种生活习惯,某种思考的模式,很难改了。你要改的话,等于是要重新开始,把自己当敌人来对付。所以很多人谈到自我的时候就有一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要把自己当敌人,对付自己,对付别人之前先对付自己,叫做像曾子一样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得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傅佩荣 孔门 弟子 智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