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3.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3.ppt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作者名片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著有白氏长庆集。背景介绍琵琶行(并序
2、)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文学常识歌行体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
3、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歌行体的特点有四: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4、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读准字音湓浦()捻线()画舫()梳篦()憔悴()迁谪()荻花()霓裳()幽咽()六幺()钿头()嘲哳()()恬然()嘈杂()红绡()呕哑()暂明()答案:pnninfnbqiozhdnyyodinzhozhtincoxiouzn内容梳理把握主旨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作品细致地描绘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交代了她坎坷不幸的身世,表现了她的凄凉愁苦之情,寄寓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
5、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艺术特色1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作者在第三段叙说琵琶女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时,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昔日的年轻貌美,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江水做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2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头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折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
6、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已被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3双线结构,曲尽其妙作者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是叙事线索,即琵琶女的身世展开线;一是抒情线索,即作者的心理感受线。歌女的身世线是明线,反映了民间的变化,为实,从具体形象反映主题;诗人的感受线为暗线,反映了朝政的动乱,是虚,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叙事,就是歌女“凄凉话身世”,由此展开歌女前后半生的对照
7、描写;抒情,就是诗人“听”“思”“感”,不仅推动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的主题,升华诗的内容。双线虚实相映,交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不仅使全诗内容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且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的流动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1琵琶行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乐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文本探究答案:角度: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度。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
8、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方法:比喻的贴切。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冰泉冷涩”等。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2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境?答案: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
9、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这些景物,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作用作用“浔阳江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叶荻花秋瑟瑟瑟”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别时茫茫江浸月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
10、佛诗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本诗歌前后贯串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答案:“唯见江心秋唯见江心秋月白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绕船月明江绕船月明江水寒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写
11、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黄芦苦竹绕宅生宅生”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官后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官后的孤寂心情的孤寂心情1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呢?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合作交流答案:(1)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的声音摹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摹为花底的莺语,将爆发的声音摹为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
12、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2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塑造这一形象?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答案:(1)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2)表现手法:诗人是采用对比、反衬手法对这一形象进行塑造的。用年轻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3)评价: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
13、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思维争鸣宋人洪迈认为白居易夜遇琵琶女未必可信,诗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天涯沦落之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案:观点一:洪迈的观点我们是不认可的。从诗前的小序来看,白居易夜遇琵琶女一事当属事实。因为小序的作用就是介绍写作的缘起和背景,小序所陈述的内容应是真实可信的。也正是因为夜遇琵琶女,诗人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才有了这首千古经典之作。观点二:洪迈的观点我们是认可的。虚构的情节从客观意义上来说,抒发了“长安倡女”的“天涯沦落之恨”。诗歌中,琵琶女的形象被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诗人把来自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往的诗歌中是罕见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