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福建南平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福建南平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福建南平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福建南平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6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人生无常,时起时落。有时是“春和景明, ”的风平浪静,有时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柳暗花明,有时是“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超然脱俗,有时又是“鸡声茅店月, ”的辛苦愁思;有时会面临“云横秦岭家何在, ”的失路悲慨,遇到“沉舟侧畔千帆过, ”处境。但正如苏轼水调歌头所言,“ , ”,此事自古难以两全,所以,我们要有李白行路难的“ , ”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安守一颗超然之心,人生才能笑看风云。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一
2、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hu 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回望彼时,那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出席党的一大,酝酿 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甲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今天,无数青年在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正如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在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年庆祝大会上集体所致的词:“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乙,百年仍是少年,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一句句郑重有力的誓言,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所在。时代
3、在变,但青年人的生机和活力不变,青春的热血一直相连,奋斗的誓言始终相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丙!(1)根据拼音为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 (A. 晦 B. 秽) (A. ling B. ning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甲 (A. 注入 B. 融入 )乙 (A. 志在千秋 B.志在千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句句郑重有力的誓言,表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所在B.一句句郑重有力的誓言,彰显了中国青年新时代的志气、
4、骨气、底气所在C.一句句郑重有力的誓言,表达了中国青年新时代的骨气、底气、志气D.一句句郑重有力的誓言,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以青春之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且看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活力和奋斗奉献创造新的人间奇迹A. B. C. D. 3、名著阅读(6分)(1)艾青擅长绘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 ”的特点(1分)(2)水浒传采用链式结构:每数回出现一个中心人物,成为一个环,同时这一环又与下一环相连。环环相扣,把小说的主要人物一个个连缀起来。阅读下面全书结构梳理图,根据提示,将空缺处补充完整。(2分)(3)鲁
5、达道: “恁地时, 洒家自去便了。”赵员外道: “若是留提辖在此, 诚恐有些山高水低, 教提辖怨怅; 若不留提辖来, 许多面皮都不好看。赵某却有个道理教提辖万无一失, 足可安身避难, 只怕提辖不肯。”鲁达道: “洒家是个该死的人, 但得一处安身便了, 做甚么不肯。” (施耐庵水浒传)鲁达为什么说自己“是个该死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二、阅读(64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4-5题。(6分)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即笼罩在伤春的悲凉气氛中
6、,行人绝迹,孤雁叫声愈显凄切。B.颈联借写兄弟分散,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C.尾联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战事频发,家书难通,生死难料。D.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句诗。(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昔余少年,
7、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释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后来,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迁:贬谪、流放。陂(bi)陁(tu):起伏不平的样子。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褰(qin)裳:提起衣裳。怅然移日:成天不愉快。洒然:吃惊的样子6、根据语境,参考方
8、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字词联系点方法解释杂陈于前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勾连旧知法(1)及其既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联系成语法(2)而以适意为悦到去 顺从 舒适 享受查找词典法(3)(填序号)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惟 / 其 无 愧 于 中 无 责 于 外/ 而 姑 寓 焉B.惟 其 / 无 愧 于 中 / 无 责 于 外 而 姑 寓 焉C.惟 其 无 愧 于 中 / 无 责 于 外 / 而 姑 寓 焉D.惟 其 无 愧 / 于 中 无 责 于 外 / 而 姑 寓 焉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昔余少年,从子瞻游(2)此子
9、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9、本文中的“子瞻之乐”与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有何异同?请结合注释的写作背景和两篇文章的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0-14题。(20分) 花开屋外,福藏心中有一年冬天,因生活中的各种不顺,我去外省的一个女友处小住了一段时间。临近年关,女友带我去山上采风,下山时,顺道看望了一位老人。冬日的村庄,寂静安详,透着几分荒凉。女友带我来到一户农家,几间老旧的土坯房静静地卧在北风中,四周围着篱笆院墙。推开半掩的斑驳木门,扑进眼帘的是一地的红,像一片片玫瑰花瓣洒落院中。仔细看,是一幅幅写着“福”字的春联。院当中站着一位穿着藏青色旧棉袍、戴着风雪帽、满脸沟壑的
10、老人,正手握毛笔在院中的一张木桌上,投入地书写春联。每写好一张,就有一个穿红花棉袄,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接过去铺在地上。灰白的泥土地面上,铺满了一张张红纸,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一个个大写的“福”字横七竖八地散落在院中。回来的路上,女友告诉我,这户人家只剩下祖孙两人。老人唯一的儿子五年前不幸因病去世,不久儿媳妇离开了家,从此再无音讯。一老一小朝夕相伴,冷暖相依。女友在民政部门工作,逢年过节会给老人送些慰问品。老人见到我们,忙放下手中的笔,搬出一条长凳,用袖子抹了一把浮灰,招呼我们坐下。我低头看着一地的红纸,老人的字写得不算多好,但每个“福”字都匀称周正,力透纸背,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炸开在黄土地上
11、。满脸喜气的小女孩像欢快的音符,在火苗上不停跳动。陋室破衣,命运多舛,福在哪里?忽而一阵风过,一缕幽香挟裹而来。啊,是腊梅的香气!我循着花香寻找到东院篱墙边的一树梅花,朵朵鹅黄色的花蕾俏立枝头,像一粒粒米黄的珍珠串在枝干上。我环顾了一下小院,发现小院中的四周都种着花草。有芍药、月季、一串红、大丽菊都是些普普通通的花草,但春有红月季,夏有美人蕉,秋有菊,冬有梅,祖孙二人的生活里,一年四季都有花香缭绕。“大爷,你写这么多福字干什么用呀 ”女友问。“送给乡亲们的。每年我都给每户人家送几张福字,我也识不了几个字,写不出啥好东西,只能给大伙儿写几个福字。”老人的声音依然洪亮有力,听不出沧桑浸泡过的味道。
12、“大爷,这娃的娘有消息吗?”我爱怜地看着正在摆弄“福”字的女娃,小声问老人。老人看了小孙女一眼,轻轻摇了摇头。“大爷,你恨她吗 ?“恨啥呀,孩子有自己的难处。”老人说着深嗅了一口梅花: “腊梅真香呀!”临走时,我在女友耳边叮咛了几句,塞给她500元钱。女友把钱递给老人: “大爷,国家又给你发钱了,过年了,买点好吃的。”老人忙用手挡了回来:“怎么又给钱?我们祖孙俩够用了,钱留给别人家吧,我这把老骨头暂时还能拉扯孩子几年,不能老花国家的钱。”抵不住女友的再三坚持,老人不好意思地收下了钱,忽然想起了什么,慌忙转身进屋,拿了一个布口袋递给女友“这袋花生拿着,自家种的,可香呢。”谢过老人,我们起身告辞,
13、回头又看到了土墙边的梅花,莹黄剔透,朵朵生香。福在哪里 ?就在老人一颗难得的心上。我又望了一眼满目春波的小女孩,知道她活在春意荡漾的庭院,爷爷为她将人世的风雪挡在了门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心上也是开着花的。花开屋外,福藏心中。那一天,我给老人送去了物质救济,老人却还给我一份无价的精神救济。 (选自思维与智慧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人把福记在心中,所以写出的“福”字匀称周正,力透纸背。B.文章第段承上启下,从上文对爷孙俩居住环境差、衣着简陋和命运多舛的描写,转入后文对“福在哪里”的叙写,增加文章的条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C.第段中的“恨啥呀,孩子有自己的难处吧
14、”一句写出了老人内心的绝望。D.文章末段巧妙点题,意味深长,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引人深思。11、选文写了老人的哪几件事情?请仿照例句,用简要的语言概括。(4分)例句:体谅丢下五六岁的孩子离开家的儿媳妇、要把救济款留给别人。(1) (2) 12、结合语境赏析。(3分)满脸喜气的小女孩,像欢快的音符,在火苗上不停地跳动着。13、文中多次写到“花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4分)14、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老人却还给我一份精神救济”,你认为作者能从老人那儿 得到哪些精神救济?(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2分)很久以前,一个人请教智者。智者把他带到一条五彩石铺就的小路,给他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福建 南平 九年级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