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执行出版伦理思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学术期刊执行出版伦理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期刊执行出版伦理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术期刊执行出版伦理思考一、出版伦理执行现状受市场特性、人情往来、政策疏漏、期刊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全球学术期刊出版者的实践活动进行审视后发觉,出版过程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大有存在。1作者出版伦理失范行为(1)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如大段复制他人论文却未对引用内容加以参考标识,或是采纳“高级改写、“英翻中“中改中的稿件撰写行为;(2)重复发表。如一稿多投,或抽取自身学位论文中的骨干内容,形成小论文,或将自己已发表的讨论成果进行翻译,再次发表的行为。(3)伪造。如操控数据或图表,篡改讨论结果,伪造基金项目与作者个人信息等。(4)不当署名。如请人代笔,挂导师或业主姓名,讨论成果质量与作者个数及学术水
2、平不匹配,随便增减作者等。(5)隐瞒利益关系,如稿件作者就职于业主单位,负责修改与对接的通讯作者为设计、施工单位、厂家人员且未在文中署名,或来稿类似于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学术质量较低,此类作者的讨论成果和讨论团队通常具有明显的利益关系且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2审稿者出版伦理失范行为(1)隐瞒利益冲突。如审稿人出于利益关系,给与具有倾向性的审稿意见,造成审稿意见非中立。(2)审稿工作不到位。如审稿时敷衍了事,缺少全面系统或立足于学术角度的审稿意见,或将审稿工作转移至他人,且未进行后续跟进,造成审稿意见质量低下。(3)借用职务便利,窃取他人讨论成果,将其据为己有。3编辑出版伦理失范行为(1)编辑过程中
3、工作看法不严谨,未做到“有错必改、改必有据。(2)对于编辑的角色认知错误,存有高人一等的心理,在编辑过程无视作者的沟通需求或对作者提出不合理的强制性修改意见。(3)对于个别“特别稿降低质量要求。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其他作者、审稿人、读者的失责,更是对期刊品牌和我国学术影响力水平的抹黑。(4)借用职务便利,窃取他人讨论成果据为己有。4出版者出版伦理失范行为(1)期刊定位失职。如在录用稿件时,对稿件政治倾向、涉密状况、学术水平把关缺乏或单纯为了经济利益,未对来稿进行筛选剔除,以上行为不仅未完成学术期刊推动科学进展的社会责任,还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2)出版行为不规范,出版单位未落实三审三校和匿名送
4、审的工作流程。(3)对出版物编校、印刷复制质量把控不严,严重浪费社会资源。(4)为提高期刊评等级,依据现有评价体系漏洞,采纳特别手段,主观性地“做数据。(5)在出版物发行与营销过程中,采纳不良营销手段强制性销售,诋毁、排挤其他刊物。(6)在版权贸易过程中,对作者或授权方提出不平等的强制性条款。以上出版伦理失范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出版活动正常、有序、健康地开展,因此,本文拟从出版伦理的讨论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出版伦理的本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出版伦理建设方案进行讨论,以求加快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脚步,使其更好的满足本国及世界范围的进展需求。二、出版伦理讨论现状1国际范围。在欧美发达国家,对出版伦
5、理的讨论根植于传播和传媒伦理学。其传媒伦理讨论始于20世纪60年月,约20年后,西方传媒伦理讨论逐步进入繁华期。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传媒伦理学渐渐走向成熟。不仅有一批有名的传媒学、新闻传播学者及组织团体对传媒理论进行了持续关注并出版了大量的传媒理论教材和理论专著13,而且不少大学开设了传媒伦理相关课程,对相关学生进行专业的伦理教育。在亚洲范围,日本及韩国对于出版伦理的讨论表现得更为主动。从翻译成中文的日本出版学讨论文献可看出,日本学者们对出版与出版业面临的伦理价值冲突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见解4。值得重点提及的是,1997年英国的一个医学期刊编辑小组建立了一个关于出版伦理的组织,后进展成为国际出版伦
6、理委员会(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该组织旨在应对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违背科学讨论及出版规则的伦理事件,其主要目标是探讨和查找处理这些问题的有用方法和良好对策,尝试制定科学出版伦理方面的规范指南,为编辑、出版商等出版伦理相关参加者提供行为和流程指导。该组织不仅向其成员单位提供认识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培训和关心、远程教育课件,还定期和组织成员召开电话会议,为处理冗杂案例提供咨询,并定期出版相关内容的电子刊物;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作为出版伦理失范事件的仲裁者5。该组织截止2022年11月,成员总数已经超过9000名,遍布全球,涉及全部学术领域。国际上几家大的
7、出版集团,如Elsevier,WileyBlackwell,Springer,TaylorFrancis,PalgraveMacmillan和WoltersKluwer等均为其会员。2国内范围。自1990年以来,学术失范现象在中国渐渐显露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据此,我国关于出版伦理的讨论也应运而生。依据中国知网可查数据显示,我国关于出版伦理的最早讨论为1993年雷鸣撰写的论市场经济与出版伦理6,他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提出了商品作为出版物的内在属性须遵循出版伦理才能实现出版物商品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的理论。随后,相关关注有增无减,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有关学术出版伦理的讨论论文多达两三百篇,而人民
8、日报和光明日报这两大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报纸媒体,自2000年至2022年也分别累计刊发了130余篇和200余篇相关的评论报道,并带动了全国其他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7。在出版伦理体系建设方面,谢文亮8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未得到重视,虽然中国科协&8226;42&8226;早在2007年就发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但是至今尚未建立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约。在个人讨论方面,胡虹霞对我国出版伦理的定义、讨论现状、兴起缘由、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出版伦理讨论的推动方向。宋官龙9分析总结当下存在的作者违反出版伦理现象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缘由,并从行业管理和编辑过程的角度提出的应对措施。徐海丽
9、10采纳文献法与规律推理法,阐述国际新型学术不端案例及现状,分析了国际期刊及相关机构对学术不端的预防措施,并从编辑角度提出了建议。姚青群11提出数字化进展、行业体制改革、服务意识转变和社会转型等因素是导致当前学术期刊出版伦理逆境的主要缘由,并从行业自律和他律等方面对如何解决出版伦理逆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三、出版伦理的内涵统计国内已有讨论发觉,我国出版伦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编辑人员识别失范现象和防范处理的应对方案上,这类讨论或多或少的将出版伦理与学术不端划了等号,因此对于出版伦理的讨论难免呈现单调、片面的结果。目前学术界对于出版伦理还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因此,若单从字面理解,“出版伦理可
10、为“出版与“伦理的融合。即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各主体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出版伦理约束的主体应当是参加出版活动各环节的人员及团体,其约束的内容不仅包括行为原则,还应当包括道德规范,甚至是更高远的价值追求12。具体来说,对于主编,出版伦理主要涉及促使期刊完成承当社会责任并主动应对不良诱惑,其中包括明确办刊理念、办刊宗旨,主动开展的栏目策划、学术创新等活动等;对于编辑,主要涉及与作者围绕编辑出版工作进行双向沟通时应遵循基本的职业道德守则,编辑过程中应严谨编校过程的编辑伦理;对于作者,主要涉及在学术论文创作过程中应持有原创观念并做好利益申明,自觉摒弃学术不端等行为,执行作品编著伦理;对于审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术期刊 执行 出版 伦理 思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